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4|回复: 0

贵州黔南州罗甸县龙坪镇移民小区遭遇强拆,亲情拆迁变亲情逼迁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508
发表于 2024-9-23 13: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制周刊

2016年12月2日凌晨,贵州省贵南州罗甸县龙坪镇大观路移民社区被强拆,13户农民的房屋被夷为平地,尚未拆迁的居民家电被断水断电。多位被拆迁户告诉《第一财经·法制周刊》记者,虽然当地官方表面上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家庭拆迁”,但拆迁最终变了性质,居民在未签字同意的情况下就被强制拆迁,“家庭拆迁”变成了“家庭强拆”,仅在移民社区就有数对夫妻被迫离婚。

移民面临强制拆迁和停水停电

“我们在这个移民社区生活了近10年,有的居民2007年在这里买地建房,有的2008年就买了现成的房子。”搬迁居民张强(化名)告诉记者。

多名拆迁户反映,县里拆除安置小区后,腾出的土地将用于建设商品房。但罗甸县官员向记者解释,是用来修路的。对此,拆迁户认为,修路只是官方的借口,实际目的是建设商品房。

张强说,早在2014年,县里的工作人员就来移民小区谈拆迁,2015年又来谈拆迁,当时说有房产证的补偿标准一个,没房产证的补偿标准一个,但最终没有达成一致。

让居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016年12月2日凌晨,强拆就发生了。“我们被赶出了家门,居民们被隔离在比较远的地方,不让拍照、录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我们辛苦建的房子拆掉、挖掉。”被拆迁居民刘强(化名)痛苦地讲述了大家的经历。

被拆迁居民高伟(化名)提到了强拆当天的一个细节。罗甸县一位县领导大声说道,“谁有异议,就告我。”然而,记者在罗甸县采访时,该官员并未对这一细节做出回应。

不过,罗甸县官员承认,当天确实有房屋被拆迁,现场除了拆迁办负责人外,还有县领导。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房屋征收与补偿应当遵循民主决策、程序正当、结果公开的原则。



显然,正当程序是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实施征收房屋,实行先补偿、后搬迁。

《罗甸县城市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补充规定》第四条规定了具体征收程序:发布征收公告——对被征收房屋进行调查、登记、评估并公布结果——公布补偿情况——发布征收决定——签订征收补偿(或补贴)和安置协议——腾退、移交房屋土地——拆除房屋——建立征收档案。

“我们觉得补偿标准不合理,就没签字,也没拿到任何补偿,可现在房子又被拆了。”多位拆迁户说。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暴力、威胁或者断水、断暖、断气、断电、断路等非法手段强迫被征收人搬迁。

尽管有如此明确的规定,安置小区尚未拆迁的10户居民,已连续多日断水断电,多名居民称,“只能到外地取水,烧柴做饭,点蜡烛照明”。

拆迁迫使夫妻离婚

“我们这里拆迁的时候,确实采取了‘按家拆迁’的方式。”罗甸县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推进搬迁工作时,热衷于“举家搬迁”。但在实际操作中,“举家搬迁”往往沦为“举家强制搬迁”。搬迁对象的亲属被要求协助政府部门完成搬迁工作,尤其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教师、医生,必须竭尽全力说服亲属签署搬迁协议,否则将被扣发工资、调动其他岗位,甚至停薪留职。

“针对这次移民社区‘举家搬迁’,县里还专门出台了文件。”张强说。

记者看到张强提到的文件(复印件),2015年8月6日,罗甸县委组织部、罗甸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一份编号为“罗组通(2015)35号”的文件。



该文件全名是《关于王长伟等同志调至县房屋征收办公室工作的通知》。通知发到了县文化旅游局、工商联、卫生计生局、教育局党组,抄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

通知称,“为保证我县房屋征收办公室正常运转,经研究,同意将王长伟等12名同志调到县房屋征收办公室工作”。

张强的名字也在这12人之中。记者注意到,其中从县文化和旅游局调来的1人,工商联的1人,卫计局的2人,2家医院的1人,教育局的8人,8所幼儿园及中小学的1人。

通知称,“调入人员调入期间与原单位脱钩,年度绩效考核由调入单位出具,调入期间工资福利由原单位发放,工作完成后按时返回原单位。”

显然,这12个人是被临时调到县房屋征收办公室工作的。

记者了解到,来自卫生和教育系统的人员中,以医生和教师居多。

该移民社区多位被拆迁居民告诉记者,这场看似充满亲情的“家庭拆迁”已导致社区至少4对夫妻离婚,“家庭拆迁”演变成“家庭强拆”。

“我是被逼着自己离婚的。”在罗甸县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强无奈地告诉记者,即便离婚后,张强仍被县里要求做好拆迁工作。“要是拆迁工作不做好,考核就不合格,相关部门还说要把我调到偏远地方工作,甚至准备停职。”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家庭拆迁”演变成“家庭强拆”,但拆迁户并未出现暴力反抗行为。不少拆迁户证实,“虽然遭遇强拆、断水断电,但大家还比较克制,没有闹事。”

罗甸县“家庭拆迁”为何演变成“家庭强拆”?这场强拆事件的责任该归谁?第一财经·法制周刊(公众号:)将持续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09:32 , Processed in 0.4058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