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王德岩:显幻归真,解读红楼梦大梦的感悟与启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557
发表于 2024-11-2 19: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作者

王德艳是山东青岛人。他拥有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北方工业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

“显现虚幻,回归真实”四个字可以概括《红楼梦》的宗旨。显化幻象和回归真理之间的桥梁是开悟。

梦想的谱系

《红楼梦》因梦而得名,里面有很多梦。我们要讨论的不是单个具体的梦想,而是《红楼梦》作为一个大梦想给我们整体带来的感悟和启示。

这个伟大的梦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梦文化和梦文学的土壤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儒家、道家、佛教。在儒家中,孔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周公梦,道家《列子黄帝》中也有黄帝“华胥”梦。这两个都是治国梦。周公的梦想应该是统一天下,而华胥的梦想的本质是“无为而治”。红楼梦与他们有很大不同,因为这块梦石是排除在补天治国之外的,是一块废弃的石头。

与之相配的是道家庄子的《蝴蝶梦》:庄周突然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有时自己就是庄周。恍惚间,他不知道是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周?这就是“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红楼梦》与《庄子》相当熟悉。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见自己去看甄宝玉,发现甄宝玉正在梦见贾宝玉。我想它是脱胎于《庄周蝴蝶梦》的。

佛经中的梦喻,尤其是《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中泡,如露电,应如是观”,表达了我读《红楼梦》时对一切现实存在的虚幻感受。最感人的概念之一。

文学梦也是红楼梦的重要来源。比如唐神济济的《枕上记》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都借梦来表达繁华盛世虚无缥缈、人生如梦的感觉。 《红楼梦》中的“一首好歌”简直就是这两个故事的注脚。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在清虚观神面前奏响。第一个是《白蛇传》,象征着贾氏家族创业、征服世界的舞台;第二个是“满床笏”,象征鼎盛时期。第三部是《白蛇传》,片名是“南柯猛”,象征着贾氏盛极一时后最终走向没落。

文学梦的另一条线索是,因爱而成梦。比如《西厢记》中的“草桥梦”,《牡丹亭》中的“园梦”,都是如汤显祖所说的“梦因情而果,情因情而果”。梦想变成了戏剧。”在《红楼梦》之前,汤显祖他就是文学梦想大师,对《红楼梦》这本书影响很大。

这是《红楼梦》的文化背景,也是《红楼梦》最重要的背景。 《红楼梦》将奇幻与情感融为一体。一方面让人联想到繁华盛世、万界归虚的幻象,另一方面又试图构建一个“有情感的世界”。 “显幻、回归真实”四个字可以概括《红楼梦》的宗旨。显化幻象和回归真理之间的桥梁是开悟。

启蒙之路

首先,要关注作品中独特的多重世界。所有的梦和睡眠都在这个世界上完成。这就是石头的世界。

第一层是女娲造石的大荒山。这是一个神话时代的洪荒世界。 “大荒”既意味着荒诞,也意味着洪荒时代。这是故事的开始,石头的创造及其命运。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炼石后通灵。只有一块无用的碎片被丢弃在情根峰下,成为了故事的主角。这是一个关于灵性和爱的故事。

第二层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是宝玉梦中游历的地方。这是一群经历过磨难的人的所在。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这本书里。从这里,他们被登记并安排降落到地球。渡劫过去之后,他们就会回到这里被杀。帐户。

第三层是大观园。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化身。大观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位于人间,却遵循着另一个世界的法则:那是少年的世界,是众生的世界。在世俗风剑的侵袭下,红楼所有的青春梦想在这里绽放,又在这里落下。

第四层是以贾府为代表的世俗世界。这就是现实的水平。从前三个世界来看,它所追求的繁荣、财富、权力等都是虚假虚幻的,最终不过是一场梦。



多重世界之间,存在着多重功能角色,引导着世俗中挣扎、痴迷的人们走向启蒙。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名修士和一群人。他们有着非凡的形象。在大黄山,石看它们“奇骨异神”;当他们来到世间时,甄士隐看到的他们是“和尚头秃赤足,和尚跛脚”。头脑、疯狂、挥霍、说说笑笑。”非凡的形象彰显着它们的神圣。它们是石头进入世界的引路者,承载着石头下凡,承受灾难;它们是石头的保护者,吟诵着治愈的圣歌。当石头重病、陷入困境时,他们是石头启蒙的启蒙者,当石头失落时,他们是送玉的人,当石头失落时,他们也是扶助石头的人。终于,宝玉在毗陵驿站与贾政告别时,他们把他送回了家乡。

僧侣和僧侣也是普遍意义上的保护者和启蒙者。他们启发了甄士隐,皈依了柳香莲,给了热心的宝钗开出冷香丸的方子,把风月宝剑送给了饱受欲望之苦的贾睿。

甄世隐和贾雨村是俗世的另一种和尚。他们在红尘中扮演着调解者和证明者的角色。贞者显真,贾者随世俗。具体来说,甄世隐是和尚,贾雨村是和尚。甄世隐得道后成为道士。贾雨村曾住葫芦寺。后来他回忆自己是“审理葫芦案的葫芦和尚”。 《红楼梦》以“甄士隐通灵异象,贾雨村怀有贵妇”开头,以“甄士隐阐述假情,贾雨村演绎红楼梦”结束,也解释了他们的状态。

《红楼梦》的意识可以有多种理解: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是他垮台后对自己和家人命运的反思和忏悔;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是对自己和家人命运的反思和忏悔;从主角的角度来看,它就是承载青耕峰永恒世界的石头。眼睛体验当下世界的因果;从作品来看,领悟历史、人生、宇宙真谛,是《红楼梦》中梦文化的智慧;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正是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体现了作品所带来的视域融合。

你意识到了什么?

你在《红楼梦》中领悟到了什么?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幻空,二是命数,三是本质与真理。

幻象和空虚是这本书最直接的主题。第一回中有一个和尚对师师说:“红尘中有一些欢乐,但我们不能永远依赖它们。而且,有八个字与‘美中不足,好事成真’,刹那间,极度的喜悦会导致悲伤,而人不是东西。”改变。终究只是一场梦,一切都将是空的。”

什么是“空”? 《郝松》和《郝松笔记》就是对此最好的解释。在《大歌》中,功名如将军,金银富贵,妻儿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毕生的追求,但这些都会瞬间改变,靠不住。对于经历过家道中落的曹雪芹和作品中的甄世隐来说,“无常”二字就摆在他们的面前。

《红楼梦》总能让我们看到人生的两面。美丽的背后是骷髅,繁华的背后是荒凉。第十一章,当大家热闹地庆祝贾静的生日时,秦可卿却孤独而凄凉地死去;第十六章,当贾家为元春选择凤藻宫而欢欣鼓舞时,秦钟却默默死去。贾家的寺庙被命名为“馒头寺”和“铁坎寺”,流露出平静和乐观:当每个人都梦想着永生和辉煌时,他们以范成大的诗为榜样。拿一桶雪水:“就算有一千年的铁坎,也有一块土面包!”

第二个领悟是命运与数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觉得命运和数字很荒谬,但内心深处却有些好奇。在很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的运气;更严肃地说,孔子也想知道天命。 《红楼梦》的非凡之处在于,它将我们心中这种模糊的意义转化为一种独特的人生信念。

然而,命运和命运只能了解,而不能确定。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解决。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小册子、听音乐时,并没有完全领悟到,但他却直观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因果和命运。当他看到林黛玉时,他觉得自己在前世见过她;当他看到大观园的牌坊时,他又觉得他在前世见过她。看到凌观和贾强的关系,我“认清了关系,读懂了梨香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这些命运是许多前世今生因果累积的结果,但它们不是人类能够辨别和强迫的。第31章“因为麒麟藏了白头双星”,湘云和姑娘谈阴阳,恰巧捡到了宝玉要送她的金麒麟,于是她和宝玉就在一起了他们的余生。

袭人与江雨寒的缘分已千里之遥。第二十八回,江玉涵与宝玉交换的围巾恰好是袭人的,而他送给宝玉的春药最终也落入袭人手中。他说的“花气击人,天暖”的酒令,正好是袭人的。人的名字。这些无意识的小联系直到第120章袭人离开贾家嫁入江家才显现出结果。新婚之夜,他看到两条多年前交换的汗巾,明白了缘分。在此之前的许多年里,宝玉、袭人,包括王夫人都相信袭人一定是宝玉的室友,王夫人也为此做了很多安排。但这一切人事的精心安排,都无法与因果、命运的力量相比。

第三个觉悟是本源和真理。

虽然说是奇幻、空虚,但《红楼梦》并不是虚无主义的。它有自己对纯真的坚持。这种坚持,表现为回归本真。



还原作用体现在几个层面:历史、文化和生物学。

第五章用贾雨村的话进行历史还原,追溯贾宝玉的谱系和战友:历史上那些许攸、陶谦、阮籍、嵇康等一时高人,以及顾氏等痴情人。胡头、陈皇后、唐明帝、宋徽宗、闽南公、倪云林,以及名妓如李龟年、卓文君、洪福、薛涛、朝云等,这些人都不是大叛徒,也不是大恶人,也不是大圣人。伟大的圣贤,无一例外,都贯穿着一个“真”字。他们都在苦难中挣扎着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尽管有的失去了生命,有的失去了祖国,但他们的形象千百年来依然如生命般雄伟。我们可以看看这个谱系中的宝玉这个人物,就可以了解他和所有女孩子的意义和魅力。

文化维度的恢复则更为复杂、深刻和广泛。红楼里曾有过一场争论:《红楼梦》与儒释道有何关系?有人说,这是一部批判儒家礼教、科举制度的批判小说。还批判僧道,讽刺尼姑道士,无情揭露儒释道。也有评论说它是一本道教著作,或者说他用儒家《大学》中的“明明德”来论证该书的目的,或者说它启发了禅宗悟道,或者说它弘扬了道教。真实的。事实上,他们各自讲述了不同的真相。 《红楼梦》所进行的是文化修复。无论是儒家、道家、佛教,都是在试图揭露谎言、寻求真理。

更重要的是,《红楼梦》脱离了三教,将文化背景还原到三教诞生之前的神话洪荒时代,并以女娲教统一三教。根据书中的说明,女娲教的教义是爱之根(青耕峰)和灵性(灵河之滨)。这是其最终的文化修复。

文化的恢复,归根结底一定是生命的恢复,是生命中青春的爱和纯真的心的恢复。 《红楼梦》其实是从青少年的角度来讲述青少年的感受。有研究人员说,这是因为曹雪芹13岁时家被没收,他最美好的记忆都在13、14岁。十三、十四岁的感情是新鲜的、热情的、充满激情的。充满活力和幻想,而且他们的性别不太确定。他们还没有进入复杂而功利的成人世界。他们的世界遵循着与成人世界不同的法则:众生世界的法则。

“众生世界”是《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提出的。他认为当时的世界是一个法制的世界,遵循冷漠的礼法。他的创作呼唤着众生的世界和生命的希望。春天正在召唤恋人。 《红楼梦》塑造了一群有情人,并为他们在人间建造了一座宏伟的花园。大观园是一个有情的世界,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开悟后的风景

《红楼梦》的写作,是作者对旧梦的咀嚼。从十三岁、十四岁之前的富有、温柔,一下子陷入了没收房屋、拆毁房屋的困境,经历了人世间。作者不可能没有怨恨、彷徨和绝望,所以写作对作者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经过无数年的写作和十年的增删改查,作者治愈了自己的伤痕,致敬了自己的青春,忏悔了自己的无知或故意犯罪,放下了自己的怨恨和遗憾,获得了平静和坦然。觉醒后。

觉醒后,作者以无边的慈悲来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每一个生命,我们都能看到它的悲剧和挣扎,并体谅他为什么要变成这样。比如对于薛蟠来说,他不仅描写了一个任性、愤怒的霸主,也描写了他作为一个失去父亲、失去教养的年轻人的苦恼。他的母亲很宠他,并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他总是只被他得不到的东西所吸引,而一旦得到了就没有兴趣了。唯一没有得到的就是被刘湘莲教训了一顿,从此他的状态好了很多。佛陀说,世间有八苦,唯一的苦就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苦。然而,作者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却无处安放自己的痛苦。还有赵姨和贾环,都是读者不喜欢的人。不过,在书中,宝玉心里并没有这些顾虑。作者关注的不是恩怨,而是人性。从始至终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这对母子是如何被贾母、王熙凤、宫女们所鄙视的。他们的自卑和不宽容越来越深,最终毒害他们的灵魂,扭曲他们的人性。在这里,反思多于批评,同情多于批评。

贾宝玉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平等观。他从生活的角度观察世界和人际关系。他在奴婢面前不像少爷那样威严,也没有攀附达官贵人的意思。这种慈悲与平等,让他关心了太多的人,太多的生命,甚至是燕子,甚至是花朵,甚至是一幅美丽画卷中的美女,所以鲁迅说他“爱写博客但又努力”。

《红楼梦》第一章说,空空道士是《石头记》的第一位读者。读完石上书后,恍然大悟“因空而见色,因色而生情,以情为色,因色而证空”,于是改名青僧。 《石》又称《青僧录》,这十六个字就是《红楼梦》中悟道的过程。

这种美妙的顿悟带来的不是放弃,而是对当下和感性的珍惜和欣赏。即使你知道自己下凡受劫,最终还是会回来,但既然遭遇了缘分,就一定要珍惜。哪怕每天一秒钟都是缘分,如果你珍惜,也是一份深深的缘分。第十五章 去秦可卿葬礼的路上,他暂时住在农家院休息。宝玉遇见了乡下姑娘二丫头。她命令他不要碰纺车,并给他做了旋转示范。宝玉珍惜、珍惜这短暂的相处时光。后来,临走时,宝玉发现送行的人中并没有第二个姑娘,心里不免有些惆怅。

有了这样的心,作者就仿佛是菩萨的化身,能够住于千亿众生之中。作者的笔似乎也有无穷的神通。一只手,就能写出万千人心。他能写如雪蟠般的俗俗,也能写出如黛玉般的雅致,能写诗、词、韵、八股。他有一颗美丽的心和一张美丽的嘴,他可以成为他写的任何人。写黛玉的诗,情深意切,优美动人,仿佛是黛玉写的;写湘云诗,宽广爽朗,仿佛出自湘云之手。写宝钗诗时,雍容华贵,仿佛看到了宝钗本人。真是圣人之心,佛菩萨的神通。

《红楼梦》的精彩实现,是作者曹雪芹的精彩实现,是主人公宝玉的精彩实现,也是我们读者的精彩实现。读《红楼梦》就像修禅,用我们每个人的心诠释它的梦想。

(《光明日报》6.3王德言)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20:03 , Processed in 0.1194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