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0

世界文化格局新变化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思考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614
发表于 2024-11-3 0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严旭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概括

世界文化格局是国际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而变化。世界文化格局迄今经历了从东方到欧洲和从欧洲到美国的两次重大调整。进入新时代,世界文化格局再次迎来新变化。趋势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下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在上升。我们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占据主动,就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全球文化治理体系改革发展。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场巨变之下,国际各种力量正在加速分化和结合。大国关系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围绕意识形态、发展道路、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的文化斗争日趋激烈。世界文化格局迎来深刻调整的新时期。 。

世界文化格局的两次重大调整

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完成了两次历史性重大调整。

第一个调整是世界文化中心从东方转向欧洲。 “过去200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比1800年来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GDP还要大。直到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仍然大于30%,超过了西欧、东欧GDP的总和。” “发达的农业文明不仅赋予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追求和博大的文化胸怀,也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对于周边国家来说,中华文化是他们需要学习的文化高峰;对于欧洲来说,中国文化是催生启蒙运动的有益借鉴。伏尔泰说:“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把一切都给了西方。”历史总是在变化。进入17、18世纪,欧洲迎来了伟大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释放了巨大的效率。 “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所有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总量还要多、要大。 “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版图开始向欧洲倾斜。”到1900年……世界1/5的土地和1/10的居民都属于欧洲列强的帝国。非洲面积是欧洲的四倍,被他们瓜分了。 1786年,欧洲列强只控制了非洲不超过1/10的土地;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们控制了500万平方公里的非洲土地,包括超过6000万人口。到1900年,非洲大陆的9/10都在欧洲的控制之下。”这意味着“欧洲文明覆盖了整个世界”。

第二次调整是从欧洲调整到美国。进入20世纪,欧洲在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掠夺”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生产严重下滑,社会发展出现疲态。二战后,美国凭借“占世界工业总产值近1/2、贸易出口占世界1/3、黄金储备占世界2/3”的实力,最终取代欧洲、成为国际体系的主导者。霸权国家和世界文化中心。正如基辛格所说:“战争结束时,美国是唯一基本毫发无伤的大国,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60%。因此,它能够说明:领导力意味着建立在按照美国国内的经验模式取得了真正的进步,联盟意味着符合威尔逊主义的集体安全,治理意味着经济复苏和民主改革。”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用布热津斯基的话说,美国的霸权是独一无二的:在军事方面,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发挥全球作用的能力;在军事方面,它拥有无与伦比的霸权。在经济上,它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在技术上,它保持着全面的领先地位;在文化上,它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因此,欧亚大陆的所有重大问题都“离不开世界的参与”。美国学者约瑟夫·约菲( Joffe)表示:“美国文化,无论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都以自罗马帝国以来从未见过的强度向外界传播。而且,这里面还有相当新的想法。罗马和苏联的文化影响止于军事边界。美国的软实力统治着世界。”

世界文化格局的两次调整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国际力量的盛衰是世界文化格局调整的基本动力。近代欧洲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所释放的巨大生产效率是分不开的;而美国之所以能够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也与其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密不可分。对我们的启示:世界文化格局的每一次调整,都是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力量格局深刻变化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文化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就必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其次,战争是这两个时期世界文化格局调整的主要形式。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欧洲不仅将中华民族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而且确立了对中华文化的心理优势。它对非洲、美洲和其他亚洲国家频繁的殖民战争推动了自己的文化传入世界。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不仅终结了欧洲在近代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核心地位,而且确立了美国在世界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了以美国两极对抗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文化格局。国家和苏联。 。对我们的启示:当今时代,虽然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但世界文化格局的演变却永远不会是和平的。必然伴随着复杂的战略博弈,围绕发展道路、意识形态、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的博弈还将持续。随着气温升高,文化之争将成为常态。

第三,世界文化格局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美国于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文化中心仍然在欧洲。直到二战后,欧洲人才开始来到美国学习文化艺术,世界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美国。对我们的启示: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密切相关,但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并不同步。推动世界文化格局调整,不仅要注重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提升,更要能够转化经济影响力。为了文化影响力。

世界文化格局正在经历百年变迁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第二个十年以来,国际力量对比再次发生变化,国际战略格局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和调整,世界文化格局也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的第三次大调整时期。

一方面,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正在下降。首先,“拉美陷阱”、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味着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退潮。其次,乌克兰危机和西亚北非乱局的出现,意味着西方国家煽动“颜色革命”和“输出民主人权”的战略失败。第三,2017年以来西方政治选举“黑天鹅”事件频发,意味着西方普通民众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怀疑加剧。第四,美国保守主义的兴起和欧洲民粹主义的盛行,意味着西方社会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包容性下降。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外交政策以及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定,本质上是美国实力衰落背景下的无奈之举。正如《新闻周刊》前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所说,我们正在进入“后美国世界”,面临现代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重大权力转移”。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不断上升。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西方发展模式日渐式微,二是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大幅提升。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投资国、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保持在30%以上。美国学者迈克尔·巴尔指出:“中国的崛起不仅是一个经济事件,也是一个文化事件”。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经济发展不仅代表着“硬实力”的提升,也代表着“软实力”的提升。

世界文化格局的调整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次调整也不例外。 2017年12月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强调,中国已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并指出中美竞争“属于威权国家与独裁国家之间的根本对抗”。一个崇尚自由社会的国家。” 2018年1月,特朗普在首次国情咨文中强调:在世界各地,我们面临“流氓政权”、恐怖组织以及中国和俄罗斯等挑战我们利益、经济和价值观的竞争对手。明确指出,中美之间的争端不仅是利益和经济的争端,更是价值观的争端。



面对国际战略格局调整和意识形态分歧引发的大国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敌对势力决不允许我们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郑重提醒全党,我们必须准备好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征的伟大斗争,这场斗争既包括硬实力斗争,也包括软实力较量。他们。 ,差距越小,就越接近高潮。 1978年,中国GDP是美国GDP的9%; 2000年,中国GDP是美国GDP的11%; 2018年,中国GDP是美国GDP的66%。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美苏争霸时苏联和美国的GDP。比较。随着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美之间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地从“本土”转向“全球”,从“隐性”转向“显性”。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积极推动世界文化格局重塑

在国际战略格局深入调整的背景下,世界文化格局正在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因势谋划、因势而动、顺势而行、蓄势待发。

保持战略意识。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显着提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分量增强。但也应该看到,与重塑世界文化格局的要求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国际传播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还存在短板。 “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目前其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水平、学术话语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处于同一水平。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称。” “在一些科技领域,我们国家仍然举步维艰。从“跟随者”到“同伴”,甚至“引领者”,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基础雄厚。尚不扎实,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领域,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可以说,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入调整,未来世界文化版图将继续呈现“西落东升”的趋势。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正如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一样,世界文化格局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变革也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民族复兴必然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中国与传统强国在经济上可以融合,但长期来看,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将是尖锐、复杂和不可调和的。

专注于提升实力。一要增强文化实力,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创新,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二是要学会运用力量。 “落后就挨打,穷就挨饿,失语就挨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前两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焦炭’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就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与自身实力不足有关,更与实力运用不佳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把中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力优势,把当代中国的路径价值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把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优势转化为文化影响力优势,加快重塑世界文化格局。

通过斗争取得主动。世界文化格局关系到大国地位、国家文化安全、国际话语权。其调整必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斗争过程。如果说经贸摩擦是双方可以通过妥协、利益共享解决的软斗争,那么文化领域的斗争则是硬斗争,双方之间几乎没有妥协和解的空间。重塑世界文化格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敌对势力的文化霸权主义和西化分化。当前,各种敌对势力在我国企图制造‘颜色革命’,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 ”。我们要增强战斗本领,始终保持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维护自身安全,在斗争中谋取战略主动。

推动全球文化治理体系变革。全球文化治理体系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世界文化格局走向的制度因素。进入21世纪,特别是第二个十年后,随着西方国家整体实力和公共文化产品提供能力不断下降,全球文化治理领域面临洗牌。近年来,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希望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看到更多中国方案。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精心谋划、主动作为,在文化理念上大力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倡导多彩、平等、包容的新文明,积极参与改革开放。构建全球文化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新秩序构建,逐步形成一套带有中国印记的文化治理理念和文化治理规则,提升我国在全球文化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本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12期,原标题《百年变迁:世界文化格局的解构与重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08:29 , Processed in 0.1178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