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0

澄海盐灶:古盐场遗韵与独特游神风俗的交融之地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688
发表于 2024-11-3 21: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村地名补考——盐灶

张新迪

澄海县城东北四十里,有一个地方,叫燕枣,属燕红镇。背靠莲花山,前海。古代著名的小江盐场经营基地,因“立灶煮盐”而得名。灶泛指盐户、盐人。盐灶是一个古老的名字,保留着潮州古盐场的韵味。随着盐田的迁移,居民自清代起就以渔业、农耕为生。 20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来自大海的食物需求,在村前的海滩上修建了海堤,扩大了耕地,使其离大海稍远一些。宅内有几十个姓氏,主要姓氏有林、陈、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二十二日都有游神活动,俗称“拖神”、“辱神”。它们的规模空前盛大,名扬四海。

回顾《汕头市地名志》,解释了燕灶这个名字的由来:“燕灶,一个村,包括上社、中社、上厝、港头四个自然村,又名新港。位于澄海市澄城区东北20米处,北邻饶平县前东村,西邻莲花山,东临成都,据碑记,属烟红镇。清雍正五年(公元1570年),村民李颂德中进士,向皇帝报告说,不少村民以营盐灶为业,故宋末名盐灶。 (约公元1270年),刘姓迁此建村。”

这段对“燕灶”命名的描述沿袭了1986年《澄海县地名》:“燕灶(Yánzào)又名新港,位于澄海县城北2米0公里。属燕洪镇。始建村于宋末年(1727年),村民李颂德进士,说村民多建灶煮盐,皇帝赐名“盐灶”。解释,俗称路牌,是指在村口两侧所立的识别石碑,正面用大字写着村名,背面则刻着“介绍”。碑证》显示,《汕头市地名志》中的“岩灶”名称引自《村碑》,也源自《澄海县地名志》。陈陈祥殷、小贵曹燧是岩灶村名称的由来已无从考证。这里我们只分析比较权威的《汕头市地名》中的记载。

“清雍正五年(公元1570年),村民李颂德中进士后,向皇帝奏报说,村民建了许多灶来煮盐,故名盐灶。”雍正,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圣祖之子,1722年11月即位,一年后改元雍正,即清世宗。据史料记载,清雍正五年,丁未寿年,应为公元1727年。 《汕头市地名》将“清雍正五年”括号“(公元1570年)”。公元1570年,是明穆宗在位四年。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但疏忽还不止于此。

首先,岩灶村早在明代就已被列入地方志。澄海县怀德乡包括上、中、下外、苏湾四都。南起新津河北岸,北至九溪桥。岩藻乡位于县城北端,属苏万都。 1974年,在燕灶站发现文物。经考证,岩藻乡是宋代知县赵士仪修建莱县驿的所在地。赵士毅了解潮州时所编的《潮州图鉴》是在嘉泰四年(1204年)甲子的时候,他知道了莱县车站的修建时间。与狮山宋代小江哨一样,属于同一早期军事哨所,是后来自然村的雏形。据清康熙皇帝所著的《澄海县志》记载,苏万渡乡、城继承了明代的建制,已有“烟枣铺”村之名。同一地区还有另外两个村庄:红沟和草坑。乾隆二十九年,县志称增设村十个。相关记载有:“红沟,又名黄芒,在城东北四十里。燕枣铺在城东北四十里。草坑在城东北三十五里。”新增村庄:“潭头,城东北四里十里。”嘉庆二十年写道:“红沟即城东北四十里黄蔓沟,城东北四十里岩枣铺,城东北三十五里草坑。”这是同一区域。先建村。乾隆、嘉庆年谱是康熙年谱的延续。除“潭头村”可改编为“雍正五年村民李颂德中进士”外,其他村庄均在康熙年谱之前见到。因此,“燕枣”因李颂德进士而得名的说法不能成立。

“奏疏说,村民们建了很多灶来煮盐,所以得名盐灶。”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意义。宋代著名的潮州狮山小江盐场,洪武初年迁至沱江。当地主要盐场在“东界”饶平黄冈。 《清一通志·潮州府》:小江盐场“在饶平县东南皇岗镇。明代设盐司,管理四门:皇岗东接大岗门,高闸东边是大成门,东边是柘林门。”李颂德时期,沿海制盐不再采用炉煮盐的原始方法,而是采用盐池、盐场滩晒的方法。

乾隆《澄海县志》卷十九《盛世》记载:“盐盐:盐生于潮,化于日,非沙非功,沙非盐而能制盐,所以俗称沙为盐母。再次浇水晾干后,沙子就变成盐了,将其提起放入排水沟中,用沟里的水将盐排出,倒入井中(即井)。盐洞)制卤,卤水是盐的精液,如果米粒或鲦鱼浮而不沉,则为咸,越咸,承重力越强。于是我把卤水拿来放在池塘格子里(格子不是很宽,就是盐锅)晒干,颜色就变成了盐。夏秋漫长而激烈,冬春日日化为两石盐。而微观上,它每天都会变成盐和石头。”



乾隆《澄海县志》中的“兴胜”说:“潮郡旧志兴胜,载县之险要。有五镇,程为第三……四十关有八关。” ,程是第四个。”其中之一就是燕藻。其曰:“燕灶与饶平指头、冼村相对,东临海岸,居民聚集,以聚为生”。盐灶的村民不靠盐为生,更不用说在灶上煮食,而《旧潮州志》中有记载,就说明你从事这项生意已经很久了。盐灶乡原名盐灶铺,无疑是沿海产盐之地。不过,可能有盐灶村,即没有煮盐的灶,但实际上是指灶户,即盐户。盐鼎的户籍自成一类,就像渔民、农民被列为政府户籍之一一样。其名始于五朝,宋以后成为盐户的总称。元代的灶户隶属于盐运司管辖,不能随意迁移。据乾隆《澄海县志》记载,县令周兴在《澄海县建图序》中说:“(澄邑)以前未曾受战乱,井灶数万口。 ”。所以,灶指的是住宅区。 ,因为这个地方是一个古老的盐田,所以被称为盐灶。

新进士当着皇帝和大臣们的面说道:“村里有许多人以造灶煮盐为业。”如此落后的县城如果都无知的话,皇帝和大臣又怎么会无知呢?这也是一种欺骗。因此,“皇帝赐名燕藻”纯属谎言。小编对明代现存的岩藻铺一无所知,还原了岩藻村的建制历史。

还有一个问题:“清雍正五年”,李颂德是否居住在盐灶,并成为盐灶的村民,尚存疑问。

对李颂德最早的记载是在雍正《广东通志》中:“方颂德,雍正五年被彭奇凤(进士)列为进士”。李颂德是澄海人。参加礼部考试时,改姓方,学籍寄往惠来。但不是惠来的。

李颂德现存著作有《苏皖北考亭朱子庙碑记》:“苏皖北有朱子庙,万历年间,京师欲祀孔子朱于考亭,遂建之”。向觉吉,在冀漳林建西御舍,建两鼎,当时乡下有贤人,以道德文章为强,彬彬后来流行于海中。平静,燕公七营问处,庙围城垛,逼退,瓦片剥落,问谁路过。郑卫东、朱氏生郑婴、林辰等人后,白竹仪、柳公奇等诸侯前来整修,月染相、祈(祈)德文进步,其美有赖。是为了培养人才。冬天的时候,我给社区捐了粮食,暂时把它建起来当仓库。人们担心后人不明白来历,关心官员和当地百姓。它属于于伟,永远不会被忘记。”

原文写于乾隆二十九年《澄海县志》卷二十二,署名“彝进士李颂德”。与嘉庆二十年同)。彝族就是澄海人。

乾隆《澄海县志》记载李颂德的祖父:“李颂德始祖李克源,下载自乾隆《澄海县志》‘形义’篇,‘李克源字辛福,上代人,祖为肯定。迁至燕赵。如果你在事业上不那么积极进取,那么你会比你做多时更积极地环游世界。受到感动和排斥后,他住在鳄鱼溪洞府,读书自娱。修复后,海上的气氛依然炽热。元朝招兵买马,筑起栅栏看守,村里才得以平安。他八十多岁时去世了。孙礼、宋德、雍正、丁未均为进士。 ”

与此同时,《澄海县志》称李颂德为外国人。选:“李颂德,洋人,回族读书。康熙庚子(举人)。见进士。”同时记载“李颂德,侄子李云祥,乾隆壬申恩科”。



又“李颂德,苏湾人,姓方,康熙庚子年间,惠来读书,相传雍正、丁未,非清代进士”。

李颂德传记记载:“李颂德,字梅川,下外都人,康熙庚子年间,雍正、丁前进士。苏北旧有文昌庙,为为乡村读书人的地方,但长期被兵毁坏,宋德带领当地人恢复了原址,并捐资修缮了宁朝的学者赖彦。志。

所以苏北修建文昌庙时所说的“乡民”,是指广义的怀德乡,几乎包括整个澄海县。狭义上,仅限于苏北文昌庙所在地附近的村庄。两者并不构成矛盾。但从碑文内容来看,显然本村人特指樟林附近的人。雍正九年《澄海县志》,县令宁世文聘陈显声,同修李颂德、黄子珍、陈文伟。李颂德的传记必须通过他的摄影评论来验证。从这一点来看,李颂德是一个外人,并不是燕枣本地人。因此,所有相关条目均写为“李颂德生于外都”。

程海县(嘉靖四十三年)以前,下外普土属海阳县,苏万渡岩灶村属饶平县。嘉靖三十五年,为了防止倭寇、倭寇入侵,莲花山脚下原本分散的小村庄被聚集成一个大聚落,即樟林村。岩灶村背靠莲花山,濒临大海。能否独立于当时的合并也与家族成员的迁移有关。今成化街上岱村有进士李颂德,与旧书记载的普土人相吻合。说明李颂德的祖先原是西外人,曾迁居燕枣。明末清初,他先迁居内陆,后又迁往县城郊区。到达宋德后,又回到西外都上代。这个圈子,从下外上岱到苏湾燕枣,再到海阳,再到上岱,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可以说,地方还没有定下来。因此,县志将他的出生地定为西外都上岱乡。由于上述原因,他没有在燕枣正式注册。这期间,我在燕灶待过一段时间,这也与燕灶有关。

乾隆、嘉庆所著的《澄海县志》中,有一个名叫李松业的人,是苏万渡真正的燕枣人。他因捐资修堤护田而被载入县志。这些事迹距离雍正十二年宁世文修订的《澄海县志》出版仅一年,即李颂德中进士八年后(雍正丁未—1727年)。这无疑是后人误称他为李颂德的原因之一。

清水筑堤涵极为重要。堤防防止洪水,涵洞提供灌溉。政府和人民修建堤坝、围墙,这在当时是一件好事。乾隆二十九年《澄海县志*地函》记载,城东北四十里苏万渡燕枣乡沙堤崩塌(嘉庆年鉴“轰”),长三百余丈,因到旧沙堤。人们修建了堤坝并增设了池塘来收集潮汐以用于捕鱼目的。乙卯,雍正十三年(1735年)。年),飓风崩塌(嘉庆年鉴称“堤”),农舍被淹没。当地居民李松业捐出自己的土地作为基金会,并请求县令张石提供资金修建,所以涵洞没有被使用。 《》创于苏万都樟林,为下外都人李颂德所著。樟林附近的盐灶乡也处于雍正时期。原来,还有一块碑文记载着当地李姓人的事迹,与名字仅相差一字。不过,关于修建沙堤堤坝的传闻却很少。原因有很多。一是堤坝建设不能永久,塌陷、修复反复。首先,总是有一些捐助者,其中大部分是乡村乡绅。由于他们的名气不大,缺乏社会影响,他们的善行并不如县令的言行那么宏大。记录李松业的文字被称为“李仁”,可见他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乡绅,所以他的名字和事迹湮没在长河中是常有的事。历史。

其中一人名叫李松业,苏皖人,黎(盐枣里)乡绅。一人姓李颂德,邑人(澄海县)人,进士。同镇人同姓李,同时生活在康熙、雍正时代。李松业和李松德虽然性格不同,但出身不同,属于不同的京城(乡村以下的行政区)。地方志中的记载非常清楚。原因在于,知府宁世文曾聘请李颂德协助编修《澄海县志》并作序。当时的事迹由当时的当事人记录下来,是最了解、最值得信赖的。因此,应该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判定。 《苏万北考亭朱子庙碑》立于苏万渡樟林,为李颂德所书。他很容易被后人视为苏万都当地的名人。如今,他更被人们称为“拖神”。现代帐户不一样。可惜县志被忽视,只依靠民间故事。最后,自然是进士李颂德的名著流传开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00:16 , Processed in 0.1717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