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个人介绍
王朝辉:男,1968年9月出生,博士,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编委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学报. 1991年起从事作物营养调控及旱地水肥管理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土壤有机碳氮、土壤及植物氨挥发损失、土壤硝态氮残留及淋溶、土壤氮素供给能力、植物硝态氮积累、小麦养分吸收、作物养分转移利用与产量品质形成、旱地水肥管理与作物矿质营养控制、新型肥料开发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新基金项目1项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2项、中澳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出版专着1部,合编专着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二等奖3项(第二、二等奖)分别完成第3、6人),陕西省现代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 2005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 2006年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8年被聘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 2010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带头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组成员; 2012年被评为农业部优秀农业科技人才。
2. 学历及工作经历
1996.07~现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从事旱地土壤施肥及高效施肥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3.09~1996.07 西北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博士生,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
1991.09~1993.07 西北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硕士研究生学习,研究方向为作物营养与施肥。由于研究工作成绩突出,他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1987.09~1991.07就读于西北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获学士学位。
3、海外经历
2011.07.20~27 访问加拿大农业部萨斯卡通能源研究中心,出席“以产量和品质优化为目标的小麦直播生产养分管理”合作研究可行性论证会,并作作《中国西北旱地水分与养分管理》学术报告。
2010.11.01~20 访问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卡塞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作报告:《水、产量、作物面积》。
2006.09~2006.10 访问美国New State等4所大学;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
2003.03~2004.03 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研究中心(Agri-Food),从事小麦、大麦、燕麦、油菜、豆类等作物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与运输研究。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4、社会兼职
2014年1月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编委;
2013年4月,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成员;
2013年2月任农业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农业部环境保护研究监测院、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编委;
2013年1月,担任《土壤》第四届编委会编委;
2012年11月,担任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土壤科学学报》编委会委员;
2012年11月,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2012年11月,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2年11月,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12年11月,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植物营养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12年11月,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施肥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5、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近5年)
1、2014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
2、2013年荣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学技术奖。
3、2012年,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2012年被评为农业部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其带领的“旱地土壤施肥与高效施肥”团队被评为农业部科研创新团队。
5、2011年,“黄土高原旱地氮磷养分高效利用理论与实践”,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主持项目(近5年):
1.973计划项目“高产高效作物群体与关键生态因子的匹配与调控”第四课题(2014.01-2018.12)
2.公益性产业(农业)科技项目“黄土高原雨养农田高效用水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01-2017.12)
3. 农业部“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旱地土壤施肥与高效施肥(2012.01-2016.12)
4、受聘为农业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小麦营养及有害物质监测)”并获得计划支持(2011.01-2015.12)
5、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作物养分优化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主题:西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最佳养分管理技术模式及示范(2011.01-2015.12)
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支撑计划“旱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水肥的营养生物机制与调控”(2010.05-2013.4)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根部硝态氮渗漏的氮营养生理效应(2009.01-2011.12)
7. 发表论文(近5年):
SCI论文
1.李福翠,王,戴健,李强,王翔,薛成,刘辉,何刚。命运从绿色、稻草,到麦子下。和土壤。 2015,DOI:10.1007/-015 -1023-2。
2.邱W,王Z,黄C,陈B,杨R。在绿叶和它的水。土壤与植物学报, 2014, 14(4), 761-168
3.苗永峰,王振中,李淑贤。土壤中的 N 与 N 。大田作物,170(2015)119-130
4.H.毛,J.王,Z.王,Y.Zan,G.Lyons,C.Zou。土壤与植物, 2014, 14(2), 459-470 黄土上粮食作物增锌的应用
5.李福翠、王、戴健、李强、薛程、赵、王翔、Jörgen E. .土壤 - 小麦上。学报B - 土壤与植物.2014,65(5): 398-407
6. 陈、崔、范、彼得、赵明、马文琪、王、、严、杨、邓、高强、张强、郭、任军、李、叶、王、黄、唐、孙、彭、张、何、朱云吉、薛、王、吴良、宁安、吴、马林、张、张福锁。谷物成本较低。 ,2014,514-486-489|
7. 杨宁,王,高亚军,赵,李克一,李福翠,S.小麦对粮食产量、粮食中总氮和锌以及黄土土壤中氮和锌的影响。的 。 2014, 58 63-72
8. 刘辉 .王、李富翠、李克一、杨宁、杨月娥、黄、梁、赵、毛辉、刘、邱。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铁、锌含量及其分布情况.大田作物156(2014)151-160
9. 王、王、慧茂、赵、黄。中国土壤或黄土上玉米粒中的硒。大田作物。 2013,150:83-90
10.L胜秀,王兆辉,文学学士。作物到和N.,2013,118:205-398
11. SX Li,ZH Wang,SQ Li,YJ Gau,XH Tiana 对中国地区覆盖物、麦秆覆盖物和玉米水分流失的影响。水116 (2013) 39- 49
12.李SX,田XH,王ZH。两个为土壤固定。于 土壤与植物 , 44:2077-2094, 2013
13.CQ Zou & YQ 张 & A. & H. Ram & E. & RZ & I. Ortiz- & S. & ZH Wang & V. Sohu & M. & Y. Kaya & O. Onder & O. Lungu & M. Yaqub & AK Joshi & Y. & FS 张 & I. .小麦含锌量为锌的七分之一。植物土壤。 2012,361:119-130
14.王建伟,毛辉,赵虎兵,黄东林,王兆辉。中国土壤中玉米、小麦和谷物中的锌以及黄土中的锌。大田作物。 2012,135:89-96
15. 黄、王、李和辛格·马尔希。从《根及其》到《两强奸》。土壤与植物,2012,43:507-518。
16. 李克毅、赵媛媛、袁晓龙、赵虎兵、王兆辉、李胜秀和 S. Malhi。的土壤和 .土壤与植物,2012,43:571-588。
17. 黄、王、李和杰夫·盖尔。的从根和两个油菜 L. .植物学报,2011,34(11):1602-1615。
18.李胜秀,王兆辉,鲍比·奥尔顿。一些和农作物的土壤和。于,2011,110:125-249。
国内论文
19. 李强、王朝辉、李福翠、戴健、李梦华、何刚、曹群虎、段长林、于长伟。氮肥管理和地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作物科学学报, 2014, 40(1): 93?100
20.曹寒冰、王朝辉、石援朝、杜明业、雷小青、张文中、张璐、蒲跃健。渭北旱地冬小麦氮肥监测技术优化中国农业科学2014, 47(19): 3826-3838
21.李晓涵、李福翠、刘金山、郝明德、王朝辉。长期施氮引起黄土高原旱地土壤不同形态碳的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14, 47(14): 2795-2803
22.金晶晶、王潮辉、戴健、王森、高亚杰、曹寒冰、于蓉。长期不同氮磷施用量对冬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 20(6): 1358-1367
23.李梦华、王朝辉、汪建伟、毛辉、戴健、李强、邹春琴。施锌方式对低锌旱地小麦产量及锌利用率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 19(6): 1346-1355
24. 李梦华,王朝辉,李强,戴健,高亚杰,金晶,曹寒冰,王森。施用锌肥对低锌旱地土壤小麦产量及锌利用率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11): 2168-2174
25.戴健,王朝辉,李强,李梦华,李福翠。氮肥用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夏季休耕期间土壤硝态氮变化的影响土壤学报, 2013, 50(5): 956-965
26.赵虎兵、王朝辉、高亚军、张伟峰。西北典型地区旱地冬小麦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分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4): 840-848
27.李强、王朝辉、戴健、李福翠、李梦华、赵虎兵、曹群虎。氮肥调控和土地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氮素吸收和残留淋溶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13, 46(7): 1380-1389
28.汪建伟、汪朝晖、毛辉、赵虎兵、昝雅玲、李梦华。硒、锌、钼对黄土高原马铃薯、小白菜产量及营养元素及硒、镉含量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11:2114-2120
29.张子良、刘金山、赵辉、赵虎兵、杨宁、杨蓉、曹寒冰。基于土壤氮平衡的旱地冬小麦氮肥监测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6): 1388-1397
30.杨宁、赵虎兵、王朝辉、张大斌、高亚军。豆麦轮作旱地小麦花后干物质与养分积累、转移和产量的关系生态学报, 2012, 32(15): 4827-4835
31.周玲、王朝辉、李福翠、孟晓宇、李克一、李胜秀。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转移差异分析生态学报, 2012, 32(13): 4123-4131
32.杨蓉,邱卫红,王朝辉,王晓英。硝酸还原酶抑制剂钨酸钠对油菜硝态氮积累的影响植物生理学杂志。 2012, 48(1): 51-56
33.孟晓宇、王朝辉、李福翠、李克一、薛成、李胜秀。渭北干旱高原底墒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2): 369-375
34.薛成、王朝辉、李福翠、赵虎兵、周岭、李晓涵。渭北干旱高原不同施肥和覆盖栽培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1): 4395-4405
35.李华,王朝辉,李胜秀。旱地小麦表面覆盖对土壤水分硝态氮积累分布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 30(7): 1371-1377
36.黄才卞、王朝辉、王晓英、李胜秀。菠菜硝态氮积累和减少与植株生长的关系农业环境科学杂志。 2011, 30(4): 613-618
37.周岭、赵虎兵、王朝辉、孟晓宇、汪建伟、陈慧琳、李晓涵。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移差异分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2): 318?325
38.李福翠,赵虎兵,王朝辉,薛成,戴健,孟晓宇,高亚军。夏季休耕期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对渭北旱地土壤水分、养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 30(9): 1861-1871
39.孟晓宇、王朝辉、杨宁、杨蓉、张子良、赵虎兵。底墒和磷肥对渭北干旱高原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5): 1083-10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