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探析传统中国绘画中桥意象的文化意蕴与画境构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679
发表于 2024-11-4 16: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代戴进《关山游图》卷轴设色纸本

61.8×2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国画中桥梁形象解析}

文_孙瑞强

桥——一座两端相连的建筑,通过它可以顺利地从一端到达另一端,到达灵魂所在。 “江上春来,雨清,西边春水生机盎然,桥东西柳有好,人来歌往。” [1]对桥梁的实用功能进行了非常生动、真实的描述。由于其“连接”功能,文人用它来支撑物体、表达志向。作为表达情感的形象符号,承载着画家、诗人的情感和精神寄托。

◎ 绘画元素◎

纵观古代山水人物画,桥作为点元素频繁出现在画作中。虽然大多是背景元素,但它们在山水、人物画中承载了画家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观,被画家赋予了丰富性。文化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戴进《关山旅游图》部分轴线

五朝·关同《关山游图》水墨立轴

144.4×5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同《关山旅游图》部分

大多数绘画中桥梁的出现都与旅行、观光密不可分。有关旅行、休闲,甚至静修、钓鱼的绘画作品中,常常有桥梁的元素,这是画面中突出主题的构成元素。例如明代戴进的《关山行》。当观众看到画面时,就会被这座桥和桥上的三头驴所吸引。桥下潺潺的小溪,桥上的三头驴,后面两个挑着担子、背着箩筐的旅人紧随其后。再远一些,有几间简陋的小屋,里面有商店,孩子们在玩耍,还有问路的行人。那场面热闹非凡,透露着祥和、温馨、朴素的生活气息。 。远处的山路上,有上山的人,也有扛着担子下山的老人。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茂盛,山后房屋鳞次栉比,似有炊烟飘过。是一个“可居可游”的世外桃源。画面中那座简朴的木桥成为了画面的起点,就像文中的“龙头”一样,向观者诉说着画家的深情之意。画面的标题也紧密呼应了桥的元素,“旅行”二字也与桥密不可分。另外,五代管同的《关山游图》呈Z字形构图,中间是河流从左向右斜流而下,远处的山峦起伏,寺院掩映在其中。它。画面中间,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桥上、左岸都有游人经过,或骑着毛驴,或沿着山路行走,立刻凸显了“旅行​​”的主题。附近有一家茅草屋旅馆。游人或漫步其中,或喝茶,或休息。一名妇女生火并烧水。店后面有一个猪圈,孩子们在空地上玩耍,鸡和狗在周围闲逛。平淡而和谐的生活。这张照片很能说明问题。明兰英的《雪山行》、清王翚的《溪山行》、宋无名氏的《雪山行》、钱谷的《山》、袁尚通的《关山行》等,都是以桥为元素的代表作。另外,周辰的《踏春山》采用全景构图,描绘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绿树成荫,形态各异。几树春花,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似汹涌有声。主仆之旅骑行之旅。三人走过一座小桥,正要欣赏对岸的美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有了桥的连接,才能达到骑行的主题。类似的代表作品还有戴进的《春游夜归》、文征明的《石湖赏花》、《临溪上游图》、周臣的《春春小吟图》、仇英的《枫溪垂钓》等。 》、姜松的《雪黄昏归渔》等。桥梁元素的构图中,少不了有关钓鱼、渔隐等题材的绘画。

▲ 明仇英《枫溪垂钓》纸本设色立轴127×38.5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 明代周辰《踏春山》,水墨设色绢本,185.1×6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桥作为画面的一个元素,可能以孤独的姿态出现在旅行画面中,体现出旅行的辛苦和忧伤,是画家表达内心难以排解的情感的重要元素;也可能以简洁大方的方式出现在旅游照片中。画中,活跃画面的欢乐气氛,成为画家登山忘忧之乐的重要见证;或隐居画面中出现丘陵、山脉、河流、野店村落的元素,体现隐士的超然。优雅、悠闲、满足的心情。虽然它只是画面中的一个点状元素,但却具有鲜明的象征特征和结构功能。它是画家孤独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表白,承载着不同画家的个性和审美情趣。

◎ 表达感伤情感的艺术载体◎

(一)离别、旅途的悲伤

桥虽然是从一岸到彼岸的通道,但它也带来了离别的悲伤和无奈,成为离别的悲伤的形象象征。是“人间下士相送洛桥津久别重逢”中的离别无奈。 (唐·卢兆麟《史颂·下》);正是“杨柳年年新,巴陵陵别愁别”。 ”(唐代李白《忆琴娥·萧生言》)是离别的惆怅;是“独立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 ”(五朝,言一《喜鹊踏枝》)是忧伤;是“驿外断桥旁,孤寂无主。”已是黄昏,我独自忧伤,更甚。风雨交加”(宋代陆游《算者梅颂》)正是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写照。又是“寄诗红桥下水,船何时寻兄弟”? “诗人异地游历的忧伤,或许是因为怀念当年和朋友们在红桥上嬉戏的日子。心中难以言喻的思念,只能传达给依靠小桥流淌的兄弟们。”诗人和画家,每个人在异乡的人生旅途都充满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和旅途带来的孤独和悲伤。明代钱谷《雪山行》中桥的感伤形象,山上白雪皑皑,远处群山连绵,九曲栈道上行走着许多旅人。山脚下,有一种荒凉、孤独的心情,很多游人骑着毛驴,推着车,或者扛着小车,在桥上走来走去,艰难。如果不是为了生计,谁愿意行走在这寒冷荒凉、寒冷荒凉的冰雪之下?旅人的同情和怜悯,其实不正是他们自己的“沉思”吗?作为一个异地游子,画家在旅途中伴随着那么多的荒凉和孤独。这是一座无限延伸的孤独桥的图像。正是他自己旅途的艰辛和孤独的写照! “灞桥柳”的典故,使画家表达了告别的悲伤和旅途中对亲友的牵挂。表现离别、旅途悲伤的作品时有出现。沈周、吴伟的《灞桥风雪图》描绘了树叶凋零、白雪皑皑、空气寒冷的风雪环境中一个孤独的身影。惆怅,旅途的艰辛贯穿“灞桥风雪中的桥与驴”,白雪、行人、驴艰难前行,孤独、刺骨的寒冷陪伴着旅人,谁能表达内心的无奈和忧郁?说?家乡的亲人怎能不担心呢?此外,明代袁尚通的《关山行》和周臣的《柴门送客》,孤零零的小桥和荒凉恶劣的环境,都传达了画家的无奈。告别时的感伤。这里的桥已成为旅人告别旅程的形象象征,也成为最触动他们心灵的感伤媒介。

明 钱谷 《雪山行》 纸本设色立轴



◀ 明代沈周《灞桥风雪》水墨纸本立轴

153×64.9cm 天津博物馆藏

▶ 明 吴伟 绢本水墨《灞桥风雪》

138.1×1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沧桑历史情怀

桥作为连接器,连接着此岸与彼岸,见证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承载着诗人对逝去繁华的怀念,对今日破败荒凉景象的感叹。于是诗人就有了这样的向往:“二十四桥月夜,何处有佳人教我吹笛?” [2] “一走到仙桥路,依然看到远处美丽的城市。” (唐·卢兆麟《回京赠》)《送别》),沧桑的情感。以及“周桥南北有天街,父老候归”(宋代范成大《周桥》)[3]。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横跨汴河的虹桥,茶馆、酒肆、店铺、商贾、乡绅、官吏、商贩、游人云集。等,人烟稠密,桥上商船聚集。车水马龙,桥上布满了大排档,各种杂货摊位,还有船只等待着过桥。这是一个繁华的地方。通过这座桥,可以欣赏到对岸的风景。虹桥成为北宋汴京繁荣的历史见证,也成为后人了解宋代繁盛民俗的一把钥匙。宋朝南渡后的荒凉景象,已不再有这繁华景象。 “二十四桥还在,波涛荡漾,寒月无声。” (南宋,姜夔《扬州慢》)诗人无法消除怀旧之情,对当下的悲伤之情只能借助诗歌来表达,而桥也成为表达历史情怀的形象符号。人生沧桑。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部分——虹桥两岸

《清明上河图》淡彩绢本,全卷24.8×5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的《落花诗》八十一岁,春夏之交,画家病了数日,身心俱疲。回过神来,他看到落花未尽,望景思事,思考着自己这一生所经历的是非,以及内心的感受。愤怒通过笔蔓延。画面中的桥梁成为了画家对往事无尽回忆的载体。它是画家历史回忆的通道,连接着画家过往所经历的人生沧桑。画家的情感、回忆、悲伤的心情都倾注在这里。画家将桥放在画面中较为显眼的位置,将画面分成两组,并制作了五棵树。叶子上点缀着胡椒,并用青色和赭色染色,营造出清晰空灵的外观。树下勾勒出一个平台,山坡上铺满了麻层和龟裂层。平台之间有一座小桥。笔法苍劲,线条精练,虚实相间。平台上散落着一些花瓣,勾起了画家的忧伤之情。左边的平台上,几笔勾勒出了一位老人的轮廓。老人抬头望向远方,心中无限沉思,回忆往昔,感叹今时不同往日。 “别怪我念叨了三十遍,我的伤,很少有人知道。”或许只有下面潺潺的流水,才能带走画家的忧伤,带着它远走高飞,消解在茫茫人海中。

明·沈周《落花诗》卷(画心)纸本设色

35.9×60.1cm 南京博物院藏

另外,王翚的《秋树暮鸦图》题为“小亭夜临溪,檐边秋树聚暮鸦,何时借西边榻”。又推窗而下,在冷光下喝茶?”也不正确。是对历史沧桑的感悟吗?王翚作此画时已是暮年。画中寒秋的自然景象和荒凉的事物,不正是画家晚年孤独心情的反映吗?画家想利用西窗边的沙发喝茶,但他不服输的固执却让观者感到更加凄凉。画家难以言喻的孤独和对人事变动的感受通过画作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清代 王翚《秋树暮鸦》卷轴设色纸本

118×7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树暮鸦》部分

书名《秋树暮鸦》

“溪边小亭黄昏更美,秋树围檐聚昏鸦。

什么时候再借西窗边的榻,在寒光下喝茶?”

◎ 通向事业的隐喻符号◎

“学而思成官”是中国传统文人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途径。多少莘莘学子“头靠梁,刺屁股”,“凿壁借光”,才能名声大噪,名满天下。多少学子“寒窗十年磨一剑”,只为“问鼎王朝之巅的时刻”。他们的心里都有这样的渴望。有这样一座通往仕途的桥梁,通过它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桥就成为承载着艺术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抱负的隐喻。作为一条仕途之路,他希望能够走通。 ,回归人间,展现人生抱负。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王猛,以黄河山樵夫为荣,却渴望融入世界。他所绘制的《葛之传迁徙图》描绘了晋代葛洪父子、侄子迁居罗浮山的情景。它以全景构图展开,有山脉和山峰。树叶双影浓彩,树干轮廓细腻,绿意葱茏,泉水回旋,山径蜿蜒,幽深幽静。简单的笔触描绘了画中的人物——葛洪。他登上小桥,站在小桥中央,仿佛在冥想。 “葛洪所站的这座桥,是乱世与清静世界的分界线。” [5] 这里是桥。它成为了一种指引的象征,传达了画家想要像葛洪一样悠闲自在地度过一生的愿望。但他不愿意接受自己“飞向天下”的内心野心,仍然在仕途和政治上努力进取。有所作为。后期,王猛在明朝为官,成为“泰安知州”。这是一个例子。然而他的仕途险恶,并因胡惟庸案受到牵连。最终他惨死在狱中。



元代王蒙《葛之传迁徙图》卷轴设色纸本

139×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著名的风流才子唐寅也因科考作弊而入狱。回家后,他面临“童仆报案、夫妻反目、门口恶狗吃掉”的境遇,让他郁闷极了。可惜老天没能成全人的愿望,没有声音可寻,没有伯乐可推荐,最后郁闷失意。在他的《踏溪图》中,一座桥伸向对岸。高适抬头望着溪边的小桥若有所思。也许他对未来的道路该如何选择感到困惑;也许他希望有人能认可他的才华。从此山林间的“归人间”;或许选择安于命运,在空气中留下无奈的叹息。此外,他的《一步踏秋林》、《观梅花》、“看不到自己的命运,还不如站在平坦的沙地上”等题词最能说明他的无奈和自我。 - 贬低的情绪。

明代 唐寅《布惜图》水墨设色绢本卷轴

159×8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连接灵魂的艺术纽带◎

桥梁起着连接和沟通的作用。它被称为灵魂的桥梁,又被赋予了另一个形象——情感沟通的通道、灵魂共舞的纽带。

沈周创作的《东庄册北港》描绘了其老师吴宽家院落的情景。吴宽作为沈周的老师和挚友,经常一起唱和诗。东庄是江南士大夫经常聚会、吟诗、雅集的地方。画面中,池塘的水倒映在镜中,荷叶亭亭玉立,摇曳着千姿百态。岸边的树木姿态各异,充满情趣,一座小桥矗立其中,预示着师徒之间的亲密情谊。还有唐寅的《诗茗图》。此图是画家为好友陈士铭所作。图中青山绿树环抱,飞瀑流泉,名泉秀美,峰峦叠翠。潺潺的流水,淡淡的茶香,营造出一种美好而美好的氛围!雄伟的古松树下,有几间茅草屋。屋内,一位书生正倚在书桌上读书。桌子上摆放着各种茶具。屋外,一名手执木棍的老人,在一座小桥上缓缓靠近,紧随其后的是一名手持钢琴的书生。古有“高山流水寻知音”的典故。秦正暗示着两人之间珍惜的友谊,桥梁是两个有着相似兴趣和情感沟通的桥梁。下面,微风吹过鬃毛。 ”两人心意相通,填词作诗,歌声优雅,知足常乐。他们品茶,享受着“终日弹琴作诗、歌唱的幽静生活”。此外,周臣的《雪乡访友》、《春春晓音》、唐寅的《山路松声》、文征明的《西寨方言旧图》、《神翠轩图》等,都是中国画的代表作。画面中的桥梁形象是朋友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心灵之间的纽带,以沟通的艺术符号丰富了画面的意义。

明代 唐寅《十明图》卷(画心)纸本设色

整体体积为31.1×105.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桥梁作为画面中的一个元素出现,成为画面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画家抒发感伤情感的艺术载体,它承载着文人的告别、旅途的感伤,以及沧桑的历史感伤。仕途历程的形象出现在画中,是文人“好学成官”展现人生志向的寄托。也是文人墨客心心相惜的精神沟通渠道。它连接着彼此的兴趣爱好,是彼此灵魂的传​​感器。



孙瑞强,1986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硕士,安徽博物院馆员助理。研究方向:美术理论、人物画创作、美学。

◎ 参考文献

[1] 刘禹锡,祝智,张章,黄社。全唐五朝诗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8。

[2] 曹寅,彭定秋,等.唐代大诗人杜牧寄扬州汉绰篇《唐诗全集》

官方[M].北京:中华书局,1960:5982

[3]范成大范式虎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8

[4]赵奇夫,如果一切由大变大,孤胆英雄无所作为,会怎样?神周·落花诗鉴赏u书画艺术,2009(5):6

[5]曾力浅析中国画中的桥梁[U]美与时代:第2部分,2011(7):61

编者注

原文发表于《红河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桑连菊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00:04 , Processed in 0.1290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