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0

民国时期名人破格录取故事多不真实,应从招生制度角度正本清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662
发表于 2024-11-5 02: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国内一些报刊经常刊登民国时期名人虽然某些科目成绩很低却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故事。那些“天才”和“怪人”在数学、英语等科目上经常得个位数甚至零分,他们被大学校长承认“例外”的传奇经历引发公众关注。但是,实际上,许多流行的故事不够真实或不够全面。针对这些“不足为奇,却层出不穷”的故事,学术界出现了一些讨论和批评,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是,这些文本中的大多数都是基于当时人们的支持和批评的回忆。如果我们能够从当时的大学招生制度的角度梳理渊源,将更有利于消除这些歪曲历史表述的不良影响。鉴于此,笔者以一些清华学者广为流传的经历为案例,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招生制度为基本分析线索,并结合相关回忆,进一步分析这些故事的不准确之处。

在民国大学“破格”录取的故事中,无论是钱钟书、吴汉、钱伟长,还是闻一多,清华学者的故事广为流传。的确,当时大学的录取系统非常灵活。除了每年的新生入学考试外,也有通过转学、贷款等方式进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不过,根据笔者的调查,这些学术大师在考入清华大学时并没有“违规”。相反,他们的录取过程完全符合大学的录取标准。所谓“标新立异”的印象,大多是人们对当时高等教育状况认识不足,将现行教育制度投射到历史时代造成的。



钱钟书在非同寻常的情况下被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录取的故事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许多人相信这一点,主要是因为这一说法来自Qian 自己的回忆。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一年级。据传,当年高考,钱钟书数学只考了15分。钱钟书自己的回忆是:“我数学没考好,但语文、英语还过得去。为此,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特意把我叫到校长室谈话,并特意给了我许可。”我向校长罗嘉伦鞠躬致谢(范绪伦、李鸿雁:《钱钟书评》)首先,钱钟书没有提到他数学得了多少分。其次,有学者指出,通过一些清华校友的回忆,这种“非常规”的说法似乎很值得怀疑(唐岩:“天才人才钱钟书”)。 在1929年如何从机构级别招募学生,其申请资格是什么。是那些从高中或同等学校毕业并通过入学考试的人(“国家tsing Hua大学的法规,” 大学历史研究办公室:“          of卷第2卷”)有资格适用。 的入学宣传册更详细地规定了这个问题:“申请人必须具有以下资格之一:来自高中或注册的私立高中的公立毕业生;来自国家大学或注册私立大学预科课程的毕业生;作为六年的师范学校,仅限公立或私立注册学校)。在1929年如下:中文,英语和算术的总体平均得分为40分或以上(即数学,下面的数学),三门平均值超过40分。其中一些受试者具有最低分数限制:“中文要求不少于45分,英语要求不少于45分,数学要求不少于5分。” (“多年来招募的本科生的全国大学入学标准”,“  ”第11期和1931年第12期),因此,如果Qian 的数学得分为15分,他的中文和英语学科非常好,他显然是非常好的符合新生的入学标准,并且没有“违反规则”。根据其他人的记忆,Qian 的成绩不仅不需要“出色”,而且在174名男学生中排名第57位,正式排名第57位 (Zhang Yaqun和Liu Cui)被接受:“还谈论大学中的非常规的招生 - 来自Qian ,Wu Han和Zang Kejia在那个时候谈论上大学的人数。很小“入场。

Qian 的情况更加复杂,并且有各种各样的谣言。最常见的理论是,当他在1931年申请 时,他在物理学上只获得5分,英语0分,因为他没有学习,他的数学和化学成绩不高历史是100分。中国测试主题是“在花园中的梦游”的组成,历史测试主题是列出二十四史的名称。根据Qian 自己的回忆,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的基本基础非常差。我在苏州高中构成了很多,但毕竟,它并不像逐步学习它那样彻底。不确定”,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他“弥补了文学和历史等学科的科学缺陷,幸运的是进入大学并通过了第一个障碍”(Qian :“八十的自传”几年”。虽然我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很差,但我被录取是因为我名列前茅。”(钱伟长:《论教育》)钱伟长在回忆中并没有提到自己以“破格”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另外,1931年清华新生入学考试中,实际上没有历史科目,只有必修的国家历史地理和选修的世界历史地理(《全国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简章》、《清华周刊》1931年第11期)。 12(合题)显然,无论是必修科目还是选修科目,历史和地理都是一起考的,而且没有单独的历史科目,而且在中国历史和地理科目中,有关于二十一的问题。 《四史》只是众多考题中的一部分(《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年试题》、《清华周刊》1934年指南号)钱伟昌这次考试没有得满分,但在试卷中却得了满分。对于作者来说,二十四史的数量和注释者(Qian :“八十年自传”)。另外,当年的语文考试是作文,题目是《本次考场笔记》、《钓鱼》、《青春》、《大学生的责任》中的任意一个,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有(《全国《清华二十年高考题》,《清华周刊,1934年导刊》),并非传闻中的“梦游清华园”,综上可见,关于钱伟长“破格”录取的传说并不真实。



另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是关于吴汉。普遍流传的说法是,吴晗原本在上海读书,后来跟随胡适来到北京。他申请清华大学时,数学考了零分,但由于文史成绩优异,他以“破格”录取被清华大学录取。事实是吴菡确实不擅长数学。在报考清华大学的同时,他还报考了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但都因数学成绩不佳而落榜。不过,他考入清华大学时,参加的是二年级历史系转学考试,而不是一年级新生入学考试。 1931年,吴汉报考时,清华大学历史系二年级学生考试科目如下:“1.党性原理,2.国语,3.英语,4.通史”中国,5.西方通史,6.普通大学物理,大学从普通化学、普通生物学、理论理论中选择一科。” (《全国清华大学本科招生指南》,清华周刊,1931年第11、12期)显然,其中没有数学。传说自然是自欺欺人的。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人说闻一多是因为作文优秀而考入清华大学的。事实上,这起事件就发生在清华大学在湖北省试点初期。当年湖北省的“初试”在武昌举行,科目是历史、地理、算术、英语。他的成绩比较平庸,但他的作文《多闻却一》却让考官大吃一惊。这篇文章的标题和闻一多的名字有关,他以前好像也实践过。关键是他模仿了梁启超的文风——当时最时尚的文法,而且居然是一个年轻人写的。不出所料,这张出色的作品为他赢得了冠军。以第一名获得北京复试资格。复试时,他被正式录取为湖北省第二名”(闻黎明:《闻一多传》)。因此,闻一多因为一篇作文而没有被清华大学录取。最终决定他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是什么?清华大学是在北京复试的结果,当时清华大学赴美预科生的选拔首先是由各省推荐,但由于缺乏经验,各省往往有不同的做法。毕竟闻一多所在的湖北省对此事进行了专门的考试,有的省份甚至只进行了口试。



近年来,民国大学怀旧热潮高涨。这些广为流传的民国学术大师“破格”考入大学的故事,其实就是这股“民国大学热”的具体表现。这样的故事经常出现在一些报纸和媒体上。他们一方面传播不准确的历史,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一些年轻人对民国时期的大学产生误解,盲目“向往”。这些“非常规”的招生故事“不尊重史实、片面引用史料”、“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实际上是“有意煽情、不实事求是”,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梁祝:《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分析》)。



事实上,这些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尽管很偏科,但仍然能够考入一流大学。这符合当时大学的招生制度和规范,并不是所谓的“异常”。民国时期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从今天的评价标准来看,当时的高等教育体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当时大学看似灵活多样的招生制度,实际上是根据教育程度而定的。这是发展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无奈之举。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民国时期“破格”录取的故事,不难发现,这些“破格”录取的所谓学术大师,大多都是文史大师。他们不擅长的主题通常是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而他们的中文分数通常相当不错,有些甚至具有完整的分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教育在学科、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

自现代以来,传统的帝国考试体系一直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和选择的需求,并且新的学校和大学被建立了一个。但是,现代教育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漫长而逐步的过程,因为当时,英语教科书主要用于大学课程,许多科学和工程学科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和身体技能。因此,正是在那个时候决定是否可以录取一名一流的大学。关键因素通常在于他们的英语和数学分数。然而民国时期,教育资源不仅十分匮乏,而且城乡、地域之间分布极不平衡。一方面,中小学教育发展水平滞后,学校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另一方面,中学作为当时人才培训的关键联系,教育质量更加不平衡和多样化。一般来说,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或者至少是省会城市的中学,才能有较高水平的英语和数学教学,也只有这些地区的中学才能把学生送到一流大学(梁晨) ,Li 等人:“关于中国共和国期间上海地区大学生的来源的初步讨论”)。但是,在这些大城市的著名中学学习对家庭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联系有很高的要求。当时,一个学生通常在一个大城市的一所著名中学上每年花费200至300元。当时,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仅约10元。自然,普通工人和农民家庭负担不起这些费用。如果学生出生在农村或小城镇,往往需要通过家人、宗族、朋友等社会关系的介绍,才有机会到大城市的中学学习。与此相对应的是,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来自传统知识阶层家庭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家庭教育中轻松打下良好的国文基础。综合这两个因素,一个出身书香世家的学生,如果在中学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英语和数学教育,或者几乎从未接触过这两门学科,那么他自然会擅长文史,但英语却极差。或数学。 “人才偏见”。从本质上讲,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中国教育发展水平不成熟、不平衡造成的,这恰恰意味着教育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

有学者指出,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传播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有其存在的经济文化土壤,彻底消灭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效应对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和方法论的角度正本清源”(力:《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纠正历史虚无主义》)。笔者认为要在具体历史事实和个案中针锋相对地对抗历史虚无主义,只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通过科学论证,才能揭露其歪曲历史真相的实质。切实提高公众历史素养,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历史观和科学方法论,增强正确分析和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6 23:45 , Processed in 0.4844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