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五大梯队及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747
发表于 2024-11-5 02: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学生数量、世界排名前200/500的大学数量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将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大致分为五大体系(基于上海交大)同大学排名)。对各个梯队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

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五个主要梯队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238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43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跻身世界大学500强。

本文将其他195个国家和地区划分为最后一个梯队,然后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对其余43个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分类分析。

当然,即便是在这43个国家和地区中,也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美国为何能成为“第一梯队”

美国属于第一梯队,特点是实力超强、规模庞大。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科研实力,还是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哈佛大学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前20名中有17所大学来自美国,前500名中美国大学的数量接近三分之一。

1930年代后,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最多的国家。从1930年到2009年,美国人约占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60%。这一数据反映了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绝对领先。

2009年全球高被引作者中,美国有4124位,英国有374位,中国大陆仅有4位。

作为一线国家,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如公立和私立大学并重的高等教育体系、多渠道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董事会的大学管理体系等。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各种高等教育机构等

美国极其发达的私立高等教育体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尽管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国家都在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但这些国家在私立大学的捐赠和学术声誉方面都无法与美国竞争。

当然,与美国类似,英国牛津、剑桥等精英大学通常被视为私立大学。

英国长期以来以其机构自治而闻名,大学不受教育部的直接控制。但另一方面,大多数英国大学都是根据王室颁发的特许状建立的,并接受国家资助。此外,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历史上也经常受到皇家委员会的调查。

英国大学在理论和法律上是自治的和“私立的”。以剑桥大学为例,该大学在行政上不隶属于政府。学校内部实行独立管理。校长由选举产生,并对摄政院(众议院、全体教职员工代表大会)负责。但由于大学主要由政府资助,所以实际上受政府影响较深。

与英国私立大学的实际情况相比,美国私立大学的优势在于拥有巨大的捐赠,且不受政府干预。这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色和制度优势。美国专业在线课程:

除了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学高度自治之外,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性也是美国的一大特点。

致力于提供精英本科教育的小型文理学院(文理学院)和致力于满足普通学生高等教育需求、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充当“冷却器”的社区学院,都是美国独特的院校类型国家。

多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高度灵活,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也让哈佛等名校能够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继续保持精英高等教育的特色,追求学术卓越。

二线大学难以逾越的困境

由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组成的第二梯队特点是实力强、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实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从高等教育公共投入水平和大学科研经费投入水平来看,二线国家与美国并无明显差距。从高等教育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来看(博士毕业生中国际学生的比例指标),英国这个二线国家也可以与美国竞争。

但从世界顶尖大学数量和世界顶尖学者数量(以高被引作者数量为指标)这两个关键指标来看,美国遥遥领先于二线国家。

第二梯队中,德国、法国、加拿大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其拥有的世界一流大学数量远低于美国。

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名中,德国、法国、日本大学占0所,美国占17所。法国排名第一的巴黎第六大学排名第37位,德国最好的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排名第50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排名第28位。

上述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相对较少的原因之一是其科研机构体系相对较强。

在德国和法国,科研机构实力很强,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资源,而大学获得的资源相对较少。

以德国为例,2011年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拥有80个研究所)和莱布尼茨协会(87个研究所)的科研经费为14亿欧元,弗劳恩霍夫的研究经费为14亿欧元。 16亿欧元,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协会(下辖17个国家研究中心)的科研经费高达33亿欧元。

这四大科研机构每年的科研经费高达77亿欧元,而德国所有大学(包括178所大学和203所应用科技大学)每年的科研经费仅为116亿欧元。

在法国,除了科研院所外,Écoles的声誉高于大学。这也是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的重大困境。

为了协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关系,促进三方合作,提高其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声誉,法国于2006年成立了研究与高等教育集群。目的之一是改变法国大学和学院之间的关系。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处于劣势。

根据这一改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校可以基于地理区域资源组建“联合大学”。截至2011年2月,自愿“联合大学”已达21所。

此外,在资金投入方面,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还远远无法与美国相比。

例如,德国2011年“卓越计划”投资额约为24亿美元,比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年度预算还少。因此,如果欧洲大学未来仅依靠政府作为主要经费来源,欧洲顶尖大学将很难尝试与哈佛等美国名校竞争。

第三梯队大多是声誉良好的老牌大学。

第三梯队,以瑞士、瑞典、芬兰、以色列、丹麦、挪威、比利时等北欧西欧国家为核心,奥地利、新加坡、新西兰为半核心,特点是实力强、规模小。规模。

七个核心国家人口均不足1000万(比利时除外),但人均国民收入位居世界前列,科研能力较强。其特点是“小而精”。

第三梯队国家聚集了一批历史悠久、学术声誉良好的一流大学。

以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例。当年的世界百强大学中,来自瑞士、瑞典、芬兰、丹麦、挪威、比利时和以色列等7个国家的大学占据15席,占15席。占世界人口的15%,而这7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只有5029万,约占世界人口的0.7%。

其中,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根特大学比利时全部进入前100名,世界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42位、第59位、第76位、第74位、第69位和第85位。



这些顶尖大学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有高额投入支撑的。三线国家的研发投入水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一般西方发达国家。

澳大利亚研发投入占 GDP 的 2.25%,而丹麦为 3%,瑞典为 3.6%,芬兰为近 4%。从被引作者数量来看,芬兰、丹麦、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也领先于中国大陆。

历史上,北欧国家曾产生过不少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直到今天,北欧国家仍然不断产生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例如,2013年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切都表明,北欧国家在最前沿的科研领域比中国具有优势。

就高等教育对留学生的吸引力而言,中国也远不如丹麦、芬兰、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等三线国家。

2009年,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8万名留学生在我国610所大学、科研院所等教学机构学习。那一年,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达到2979万,那么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的比例仅为0.8%,也远低于北欧四国。

由于自身科研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规模较小,北欧三线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国际合作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科研影响力。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小、办学机制灵活,改革难度也较大。它规模较小,很容易实现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第四梯队主要由金砖四国大学组成

由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组成的第四梯队(更强、更大)被称为金砖四国梯队。这些国家都是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趋势良好的国家。但从世界一流大学数量、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高被引作者数量等指标来看,与一二线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差距很大,目前正处于追赶阶段。

金砖四国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高等教育规模庞大。

2010年,中国有高等学校2600多所,在校生2980万人。 2007-2008年,印度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1721万人。 2005年,俄罗斯有公立高等教育机构662所,私立高等教育机构409所,其中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586万人,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102.4万人。

1986年,巴西共授予868名博士学位。到 2003 年,这个数字为 8,094。 18年来,巴西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扩大了9.32倍。 2006年,巴西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增加到9,366人。

从高等教育结构看,金砖国家均形成了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并存的高等教育体系。

1992年之前俄罗斯没有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苏联解体后,私立高等教育才正式发展。 1999年,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已增至349所。但大多数民办高等教育机构都是小型营利性学校,主要招收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来自富裕家庭。学费是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

印度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发展非常迅速。 2000-2001年,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占全部高等教育机构的42.6%。 2005-2006年,这一比例增至63.21%。同年,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注册。在校学生占全部学生的51.53%。

中国近十几年来也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但其质量和生源吸引力远远落后于公立大学。

从世界一流大学数量来看,根据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在金砖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有7所大学入围世界前200名,共有7所大学入围世界前200名。 42所大学入围世界500强,成为继美国之后在世界一流大学500强学术排名中席位最多的国家。

尽管俄罗斯只有一所大学跻身世界前200名,但莫斯科国立大学(排名79)在金砖四国大学中排名第一。

从高等教育系统的科研实力来看,金砖国家的国际论文数量自1981年以来虽然增长迅速,但引用率仍远远落后于一二三线国家。

2009年,中国大陆高被引作者仅有4人,低于其他三个金砖国家。同时,纵观1901年至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不含文学奖和和平奖),处于第一梯队的美国共有194名获奖者(36.81%),排名第一。

紧随其后的是第二梯队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分别排名第81位(15.37%)、第72位(13.66%)和第42位(7.97%)。作为三线国家,瑞士共有15个获奖者,瑞典有14个获奖者。

第四梯队的金砖国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则更少。俄罗斯有5名获奖者,仅占总数的0.95%,印度只有1名获奖者。

金砖四国缺乏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顶尖学者,导致高等教育对外国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缺乏吸引力。因此,博士毕业生中国际学生的比例远远落后于一二线国家。

金砖国家高等教育不仅面临外部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还面临大量优秀生源外流的问题。中国、俄罗斯和印度都是主要的留学生输出国。

2007年,全球共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15人,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5%,远远超过以下国家:印度(人)、韩国(人)、德国(7.75万人) )和日本(54,500 人)。 ,美国(50,300人)、马来西亚(46,500人)、加拿大(43,900人)和俄罗斯(42,900人)。

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经济基础薄弱是影响金砖国家高等教育实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人均国民收入为8,654美元。金砖四国中,只有俄罗斯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9660美元,在16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7位。

巴西排名第55位,人均国民收入为7300美元。虽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排名第96位,人均国民收入2940美元,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印度排名第127位,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为1040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此外,土耳其、韩国、南非、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也可纳入这一梯队。土耳其人口超过7000万,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6%。在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土耳其一所大学跻身前500名; 2005年国际论文发表量位居世界第19位。

第五梯队:由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组成(略)

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美国化”趋势明显

从历史上看,占据世界学术中心的高等教育体系将对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各国学习的典范。

例如,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德国处于世界学术中心,其高等教育理念和结构对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 20年代以来,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此后,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中国为例,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显着增强。选修课、学分制、董事会、民办大学等高等教育制度被引入中国。其中,驱动力是赴美留学。学生组。德国、法国、日本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相对下降。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在教育、经济等领域实力显着增强。二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受到美国模式的影响,其中日本首当其冲。

日本于1945年战败,一直受美国管理直至1952年。在美国占领军的领导下,日本发起了许多美国式的教育改革,如将学制从“6533”制改为“6334”制等。与此同时,应占领军的要求,日本文部科学省不顾国内众多反对,提出了大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的改革计划。

然而,美国的改革意图并没有完全落实。

例如,1950年,美国向日本政府建议大学采用美国的非专业人士控制的董事会模式。此举旨在提高日本公民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参与度,削弱其官僚主义色彩。然而,这一建议遭到了教授和左派人士的拒绝。学生们抵制甚至罢工,但最终这个方案没有被采纳。

即使是在很多方面仅次于美国的英国,也对其高等教育政策产生间接影响。

1963年的《罗宾斯报告》对英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负责起草报告的委员会在报告发布前考察了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其中考察最深入的当属美国。该委员会组成检查组对美国进行为期21天的检查。最终,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被《罗宾斯报告》充分吸收。

非常重视捍卫自身文化传统的法国,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受到美国的明显影响。



2007年,法国高等教育效仿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最大的改革是增强大学自主权。 2009年,法国继德国之后推出“卓越计划”,旨在提高法国顶尖大学的世界排名。这两项改革背后最大的智囊是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法国学者阿吉安()。

从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博洛尼亚进程的启动可能会让欧洲大学更接近美国模式,至少在学术体系方面。此外,德国、法国、丹麦、芬兰等国同步推出的“卓越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美国的影响,旨在打破传统的平等主义取向,建立更加差异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四五线国家的高等教育也深受美国的影响。

例如,从二战后至今,韩国在很大程度上效仿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二战后,美国不仅在经济上支持韩国,还通过派遣美国学者访问韩国,为韩国的大学课程和整体制度设计提供咨询。韩国顶尖私立大学浦项科技大学在建校之初就确定效仿加州理工学院。

与此同时,美国(和英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由于英语在学术期刊上的霸权地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了提高自己在国际大学排名中的地位,许多国家都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教师用英语发表国际论文。这一政策不仅出现在中国等亚洲国家,也出现在土耳其等中东国家。

综上所述,由于美国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绝对领先的一线地位,包括二线、四线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竭尽全力向美国看齐,在办学模式等方面模仿美国制度。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出现“美国化”趋势。

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超越德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有很多因素,比如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美国GDP位居世界第一) 1900年),其有吸引力的政治制度,以及包容性的多元文化主义等。

但美国在高等教育体系创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虽然深受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影响,但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办学模式的本土创新。

首先,从国家层面的宏观制度安排来看,美国高度重视市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美国在追赶德国高等教育时期建立的许多私立大学后来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如康奈尔大学(成立于1865年)、斯坦福大学(成立于1885年)、芝加哥大学(成立于1885年)等。 1891 年)。通过强调市场的作用,弱化政府干预,美国大学享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拥有更多的创新空间。

其次,从大学层面的制度安排来看,美国研究型大学结合自身传统,形成了院系、研究生院、选修课等组织和制度创新。这三个体系都是美国大学的发明,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大学实行教授席制度。研究机构是围绕教授建立的。教授垄断了研究所的资源。研究所其他研究人员在选题和研究方面完全服从教授。所以,在保证教授科研创新的同时,其他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却受到压制。

与德国的学院制不同,美国的院系制保证了院系内的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平等的竞争关系。这样,激发了更多学者的创新精神。

第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前提。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初较短时间内赶上德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了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特别是民间资本的注入,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大学的崛起。制度优势是德国、英国等国家所不具备的。

以芝加哥大学的创立为例。洛克菲勒为芝加哥大学的创办捐赠了3500万美元(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这笔钱相当于当时柏林大学35年的预算和东京帝国大学70年的预算!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实力。

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来,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依赖俄罗斯为师,多方面受到苏联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典范。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很多方面受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影响。

例如,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时任教育部领导吴本霞、吴振柔等考察了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国家、瑞典等国也相应推动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改革。

学生贷款政策源于他访问英国,该大学城镇的灵感来自他访问美国的费城,而职业教育的立法是由他读到的一篇文章引发的,他读到在德国介绍职业教育的文章。

但总的来说,美国的影响力最大。中国许多主要的教育决策,例如大力发展私立教育,建立大学城镇,促进大学的普通教育以及整合行业,学术界和研究,都或多或少都受到美国的影响。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实际上处于“全球民族本地”的三维空间中,这是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的“全球国家本地模型”。由等学者组成。该理论指出:

首先,全球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受到全球经济,文化,教育理论和大学本身的影响。

其次,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受区域贸易组织和其他组织的影响;

第三,反映民族文化的高等教育是通过维护和促进土著文化认同和独立性来挑战的。

因此,如果我们的国家想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世界大国,它不仅可以模仿西方国家的模式。

在从外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优势中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将国内高等教育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结合起来,以展示当地的文化认同和独立性。我们必须在学校跑步模型中进行创新,并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

就高等教育的规模而言,我的国家超过了美国的第一个梯队。但是,就反映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的指标,例如世界一流的大学的数量,高度引用的作者的数量以及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成就,我们的国家不仅不如第二层国家例如英国,德国和法国,甚至不如它不符合瑞士,瑞典,芬兰和以色列等第三层国家。

因此,下一阶段我国家的高等教育应将其重点转移到质量的建设和内涵发展上,并逐渐进入第二级高等教育能力的行列。

像德国,俄罗斯和法国一样,中国在高等教育系统之外也拥有强大的科学学院系统。科学的大学和学院彼此隔离,很少合作。同时,大学和大学内部也存在冲突。基本上,它们独立工作,不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了封闭且效率低下的科学研究系统。

如果中国想成为高等教育的强大国家,它必须打破这种情况并实现协作创新。这是宏观系统方面的重点。

从中层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形成适合中国民族条件的机构安排,同时还扩大了大学在经营学校的自治权并确保教师的学术自由。它也是中国在高等教育中建立强大国家的基本先决条件。

增强大学自治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传统上,在过去20年中,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增强大学的自主权。例如,2004年,日本启动了大学法律改革,法国于2007年通过了“大学自治法”。

如果我们从1920年代开始计算,美国将在世界学术体系中保持其核心地位已有近100年的历史。由于当前美国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绝对领先地位及其独特的比较机构优势,因此可以预见的是,美国的中央位置将持续很长时间。

上述五个梯队相对客观地提出了中国在当前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同时,该部门还显示了当今世界上美国高等教育的超级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化的诱惑是相当大的,因为这似乎是节省勘探成本的捷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美国各行各业的人们也开始担心该国高等教育体系所面临的风险,即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固有的风险市场化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由于为了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探索一个独特的学校运营模式,因此,在系统中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该模式适合自己,并在系统中形成比较优势,中国也不例外。

最后,形成自己的学校运行模式并不意味着您可以忽略大学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核心价值,例如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

这些价值超越了民族边界,并且是普遍的。只有通过内部化这些核心价值并在组织和机构层面提供相应的保证才能实现真正的卓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9 21:45 , Processed in 0.0617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