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中国人民大学:传承红色基因,探索人文社科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315
发表于 2024-11-5 10: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大动力,在深入探索“走出一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道路”中, “中国特色大学”,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多村共进、共创”,以“共享财富”工作计划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国为己任兴农兴农,鼓励师生深入农村、亲近农民、走进农业,探索人文社科服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学校。地方合作新模式,深化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点亮乡村振兴希望。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黄波副教授与艺术学院丛志强副教授共同组建艺术振兴团队,将乡村物质设计与村民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将乡村艺术改造与有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村治。在浙江宁海葛家村、鄞州城阳村、贵州青龙丁旺村等地,通过逐级驻村指导和多种形式的“云课堂”,促进师生与村民持续互动项目提出乡村振兴共创设计理念,构建多村同步推进的循环村民培育模式,探索“挖宝-育人-创作-创业-运营”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同时,依托“艺术兴乡”驻地教学实践基地,探索新型“云课堂”和“驻地”。 “走出去、请进来”、“连村入村”的“现场教学”。“多校联动、跨学科现场互动教学”三种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构建人文社科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丰富新时代实践教育和虚拟课堂建设的内涵,实现扎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

2022年初,中国人民大学推动“多村发展、共同创造、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入选第二批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点。项目继续走“授人以鱼”、丰富“艺才”的“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之路,将农村社区建设与整村运作相结合,有效链接单村示范引领多村共创进步,开辟“庭院经济打造——村庄整体发展——多村协作”“并行进步——城乡互动融合”乡村社会设计创新模式。同时,紧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团工作,推动四川、云南、云南等地“多村共进、共创共享”计划的实施。广西,教育科技帮扶点亮更多乡村。

该项目已实施4年多,已服务浙江、贵州、四川、河北等地21个村庄。培养了1000多名村民乡村建设艺术家,创建了30个艺术团队,创作了10000多件创作作品(含产品);已帮助90名村民进院创业。多户带动400余名村民灵活就业;全村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村收入超过15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3亿多元。

项目的公益创新和驻村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先后被评为学习强国150余次,并被《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美术报、中国报道新网、人民日报、光明网、浙江日报、解放日报、浙江卫视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千余次。其中,浙江日报头版头条、人民日报近一整版、光明日报两整版、新华每日电讯整版、民生周刊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专题封面报道等,浏览量超过2亿次。该项目培育了师生科研成果30项,实现了定向帮扶、宣传推广、咨询服务的共赢。

2、实施进展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始终把深化教育帮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高度重视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乡村艺术振兴团队的创作工作,鼓励团队深度融入宁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探索乡村艺术振兴新路径、新模式。乡村振兴,谱写“特色”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篇章。

2019年4月,丛志强副教授、黄波副教授带领艺术振兴乡村团队,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为试验田,开始了融合设计赋能村民的探索。同年夏天,团队再次入驻葛家村,打造“艺术赋能村民、村民建设乡村”示范村,并与宁海县共同举办首届“一体化设计艺术节”。同年11月,宁海县组织葛家村村民“感恩人大”之旅,在人大报告厅分享艺术兴乡的思考。

2020年寒暑假期间,项目组两次前往葛家村进行密集现场指导。在村民持续自主建设的基础上,他们驻村30天,指导当地升级,提出了共创共荣的设计理念。同年8月、11月,团队师生与葛家村民前往贵州青龙丁旺村开展艺术振兴和乡村对口帮扶,围绕支民心智两个核心,有针对性地开展文艺振兴和乡村对口帮扶活动。赋权,采取巧妙吸引村民思想的方法。转变和护航村民自主发展、社会力量贡献发展的工作方式,实现了贫困村村民从“被动扶持”到“主动发展”的务实创新。同年8月,团队服务浙江省鄞州市杨村艺术振兴启动,提出“挖宝-育人-创作-创业-运营”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 2021年,项目组多次前往城阳村、葛家村进行现场指导;浙江余姚元马村艺术振兴实践启动。

2022年1月,教育部乡村振兴培育试点正式启动。该项目在葛家村启动了共享财富先锋村的实践探索。以“村宝创业季”为主题,6月至8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运营。公司伴随式创业方式赋能村民自主创业,融合多户创业创新,打造乡村品牌集聚,打造村民主动创业的共享财富新格局。团队实践入选2022年服务首都高校师生“乡村振兴”行动计划。 。同一时期,夏风岔自然村开始探索多村共创。 8月,“永良功夫市场”开业;袁马村的晋升指导再次来到村里;四川普格德育村调查启动;项目团队入选北京市“百名教师进百村”团队,为北京市门头沟东马格庄村马格庄村特色乡村建设提供指导。

2023年,启动以葛家村为核心的宁海艺术谷建设,全县连片片区连村发展实践再次升级。 4月,中国人民大学宁海县“百校联百县,带动千村”座谈会召开,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启动; 5月,葛家村“创富学院”正式投入使用。同期,下丰岔村二期集约化整治步伐加快;浙江奉化西浦村艺术振兴乡村实践一期于5月初竣工开业,“众筹共建”探索初见成效;浙江宁海深圳镇“透心共享财富大院”集中改造已完成,实现村民共建共享,将于5月底投入运营。

此外,该项目将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设计知识体系的同时,还探索了“走出去、请进来”、“进村现场教学”、“连村入乡、新型“云课堂”三种教学模式。 “多校联动、跨学科现场互动教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多个教室同步推广,课堂教学效果显着提升。

三、主要结果



工程的实施,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探索共同富裕、培养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艺术乡村振兴成效显着

团队在葛家村的实践创新,作为“文化深耕”乡村振兴模式的标志性代表,入选浙江省“十大乡村振兴模式”; “(2021-2025)”将在浙江农村全面推广。此外,葛家村还被授予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美育示范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学校村”称号“共建模式”代表案例、浙江文旅融合典型案例、全国“千村万新”村、长三角文旅特色美丽乡村、2020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乡村美育村(社区)试点单位、浙江省3A级旅游村、浙江省善政示范村、省级乡村示范村、艺术兴乡标兵等多项荣誉,荣获2020年浙江省城阳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的经典案例。丁王村被国务院扶贫办《携手建设小康社会行动》评选为案例。宁波社会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荣获“2022年民生示范工程案例”。中共宁海县宣传部“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基层探索:艺术点亮乡村计划”被评为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工程;浙江省宁海县妇联荣获年度全国妇女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先进单位。

在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葛家村、下丰岔村于2023年6月25日至26日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蓝图画到底——习近平总书记勾画”浙江“千万工程”“万个工程带动乡村大变革”和《创建千个美丽乡村惠及万千农民——“万个工程”二十年启示》报道的典型村,葛家村被选为“万个工程”20周年直播现场。

(二)村民艺术赋能发挥显着作用

项目培育的村民荣获2021年浙江省旅游行业微整提升“匠心奖”、浙江好礼-第三届乡村民宿纪念品大赛“综合奖”、浙江省旅游行业“美食奖”宁波市“妈妈的味道”活动“俏姑娘奖”、“宁波乡村陪伴”2021年宁波乡村旅游(民宿)纪念品大赛“故事奖”、宁海县四星级民间人才“乡村建设艺术家”、宁海县四星级民间人才“乡村建设艺术家”二等奖2022最美手工艺庭院展评活动、2022鄞州区文化示范户,近百个奖项。

(三)教学创新创业成效显着

团队荣获2020年北京“青春报国”暑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学生创业团队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青春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二等奖”、2021年度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二等奖”北京市大学生创业团队,获校“创业之星”大赛冠军、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青春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二等奖”创业大赛;师生服务团队荣获2022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成果一等奖。学生领袖作为大学生代表参加表彰大会并分享经验。学生张振新等深入农村的事迹被选为《民生周刊》《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特刊封面故事,并被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报道”和“学习强国”。

(四)讲好中国故事突出贡献

记录项目实践的纪录片《美丽乡村》荣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丛志强:红娘》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民间平台”助力“艺术振兴乡村”荣获2020年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 《艺术家来村》《全国网红村葛家村《变形记》》荣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项目成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报道,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突出贡献,如《葛家村:艺术赋能村民“出圈”》、CGTN法语频道、CGTN阿拉伯语频道; 《东八区纪事|在这些村庄里,有我们向往的生活》,CGTN法语频道; “':”、CGTN英语频道等

四、主要特点及体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注重“特色”,坚持诚信创新。项目服务有三大亮点。

(一)建立了“挖宝——育人——创造事物——创业——经营”和“多村并举、共创共富”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



(一)挖宝:建立共同财富档案。包括村民技能档案、村庄闲置空间档案、村庄文化档案(乡村文化、家庭文化)、优势自然资源档案、现有业态档案、村民经商经验及兴趣档案、村民私人空间拟经营方向及投资规模档案、垃圾死胡同文件等。

(2)育人:共同留住人才、充实人才。包括更新观念: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人,只有自己动手才能致富;培养目标:成为有能力、有自信、有创造力、有创业精神的新型村民,以村民为核心力量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分类:积极分子、中产分子、落后分子;聪明的特点:向别人学习,眼见为实;有效方法:引导村民自学成才,就地取材,盘活闲置空间,融合乡村文化,实现共同富裕。

(3)创造:为共同繁荣奠定基础。创作要坚持实用、有趣的原则,打造超级旅游景点,把家庭空间变成乡村景点,鼓励村民开放庭院和心灵,塑造村民新身份。

(4)创业:打造共享财富格局。创业有几种方式:家居空间、改造商业领域、打造文化领域;利用旧技能创造新产品、创造新体验;吸引专家、培育新技能、拓展新业态;吸引企业、建设赋能场所、引领创新村路;夜市,延长乡村出行时间,聚集消费流量。

(5)操作:启动共同财富的引擎。注重引进运营团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价值,打造艺术振兴乡村社区的可持续模式。

(二)探索“1+4+X”伴随创业,寻找共创共荣的新出路

团队引导村民全面重启自己的手艺、就地取材、闲置乡村空间和村里独特的家庭文化,打造“好看、实用、赚钱”的生活设计物件,培养“能行动、敢想象、识美、有自信、善于”。正在创业的新型村民。依托党建引领社会设计赋能共同富裕的理念,探索“1+4+X”伴随创业之路。通过赋能村民创业,整合多户创业资源,打造乡村品牌集群,打造村民创业共同平台。丰富新花样。

(三)发挥人文社科优势直击乡村振兴痛点

该项目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优势,为村宝创业提供更有效的市场对接指导。从业态选择到空间打造再到运营支持,团队师生深度参与存宝创业的每一个环节的指导。特别是从创业村民的经营业态、家庭文化、人物故事、产品特点等方面入手,为他们制定了品牌名称,设计了标志,极大地唤醒了村民在家创业的意愿。遵循关联性、创新性、本土性的原则为村民设计品牌名称,提供个性鲜明、简约、朴素、乡土气息的标志设计,赋予存宝自己的品牌形象。

五、有效经验及推广实施

项目的实施对浙江探索共享繁荣先锋村和未来村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特别是宁波市把“艺术乡村振兴”作为市重点工程,东西部协同帮扶在贵州、四川等地推行“共创设计”模式。落地生根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继葛家村探索成功后,城阳村借鉴葛家村经验,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国际旅游村”。丁王村与葛家村队、中国人民大学队结对。艺术扶贫点燃了当地群众的热情。该模式跨省输出,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青龙县推广。采用“城乡融合,促进跨区域城乡互动协作”的方法,探索推动艺术振兴从乡村走向城市社区,促进村民与居民的互动与合作。

展望未来,项目将重点细化和调整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凝练和创新乡村振兴工作方法,稳步推进示范工程成果扎实落实到村。同时,依托“小裤教授”驻村团队,不断提升葛家村等试点村的创业运营能力,探索创建艺术谷、建设共享财富庭院等新模式,持续向乡村振兴重点县输出车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9 07:36 , Processed in 0.1551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