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0|回复: 0

航天育种助力农业发展,小麦品种鲁原 502 实现稳产高产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556
发表于 2024-9-25 09: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种子是农业的“筹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对基础育种研究和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航天小麦品种大力推广 实现稳产高产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航天育种建设,培育出了从粮食作物到蔬菜瓜果,再到花卉牧草等多种作物。那么这些太空品种种植情况如何?市场反响如何?我们来看看记者在春耕一线的观察。

中央电视台记者邵海成:我现在在安徽宿州,您看到的我身后的这片麦田,是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的小麦品种鲁源502,这种小麦具有稳产、高产、抗寒、抗倒伏等优点。

安徽宿州小麦种植大户李忠秋正开着大型喷雾器给小麦喷洒高效低污染农药。今年他家种了上千亩航天小麦品种鲁元502,长势良好,苗子健壮。

苏州小麦种植大户李忠秋:“它耐寒能力很强,我们这里基本没有霜冻害,亩产比其他品种高15%左右。”

太空小麦品种鲁原502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通过太空诱变和地面系统选择育成,共耗时15年,也是我国太空育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作物品种。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华:“我们培育的这个品种,在全国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0.16%。大家都知道,能培育出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品种,很不容易,我们的品种取得了突破。”

据了解,航天小麦品种鲁源502不仅在安徽百万亩种植,在山东、河南等地也有广泛种植。截至目前,该小麦品种在全国的种植总面积已近1亿亩。一个品种在一个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并不多见。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周伟江:我们的种子有的推广一年可能就淘汰了,所以它能持续推广这么多年,说明它有它的优势,得到群众的认可。

航天产品“上天” 关键在“落地”

太空育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优良的育种材料,但植物种子并不能简单通过航天器搭载就成为优良种源,返回地球后还需要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几代人的筛选和培育。

黄淮流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多年来这一地区始终缺乏高产、抗倒伏的小麦品种。为了筛选和培育该类型品种,科研人员尝试了辐射、气压、地面人工诱变环境磁场等多种方法,但均未取得满意的效果。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华:就拿山东来说,我们找小麦品种找了10年,有的品种抗倒伏,但是产量不高,有的品种产量高,但是不抗倒伏,我们想把这两个优点结合到一个个体里,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种源。

此后,经过多次试验,我国终于通过航天育种找到了小麦突变抗倒伏的优良材料,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这一材料,随后开始了太空小麦品种的地面筛选和选育。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华:利用航天射线诱变,我们选出了一个中间材料,这时候我们就想到了山东省另外一个广泛推广的品种,济麦19号,这样就形成了优势互补。

李新华告诉记者,这两个品种的组合,就是后来选育出来的航天小麦品种鲁元502,产量高,抗倒伏能力强。

中央电视台记者邵海成:您看到的这个仪器叫植物茎杆抗弯强度测定仪,就是测量植物茎杆抗倒伏能力的仪器。我们来看下这组数据。这里有四个小麦品种,其中鲁原502的茎杆抗弯强度是3.14牛顿,是四个小麦品种中最高的。

为提高航天小麦品种鲁园502的抗寒性,李新华团队在鲁北德州、河北遵化等地开展了种源抗寒性筛选与栽培工作。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新华:因为遵化靠近长城,每年的气温都比较低,大概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左右。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选择抗霜冻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在黄淮、海河流域以北种植,是可以成活的。

我国航天养殖品种逐步多元化

我国航天育种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完成40余次航天育种试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持续利用航天技术开展育种研发的国家,这也使得我国航天育种品种更加多样化。

截至目前,我国已利用各类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菌类、试管苗等4000余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鲁祥:通过航天育种,我们培育出了一系列粮食作物、蔬菜、花卉、牧草等品种,在品种关键技术、种质创新、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应该说,我们在为中国种子安全、为中国饭碗保障做贡献。

山东运城这家面粉厂生产的面粉采用的就是航天小麦品种,由于麦香浓郁、口感好,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不断增加。

山东省郓城县白雪面粉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海莲:最近我们发货到四川西昌、贵州盖茂、重庆万州、四川南充等地。

王玉华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王岗镇农民,她种辣椒已有40年,航天品种玉椒1号是她种植时间最长的辣椒品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王岗镇前兴隆村村民王玉华:感觉果实比较厚,辣椒还挺好吃的。

我国航天育种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87年零星发射无源卫星,到21世纪初发射育种卫星进行航天育种,搭载的生物材料范围和重量都有了大幅提升,随着我国空间站时代的到来,将为航天育种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源。

航天育种成果丰硕 后代品种品质更优良

航天品种不仅是作物的优质品种,更是育种材料,利用其优良基因,后续培育的作物品种产量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记者在山东、安徽等地采访看到,以航天小麦品种鲁园502为母本育成的小麦品种鲁研951,产量和抗倒伏能力进一步提高。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华:鲁研951的秸秆短3-4厘米,抗倒伏能力更强,产量更好,比鲁原502增产5%左右。

不仅如此,小麦品种鲁研951在节水抗旱方面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麦诱变育种团队负责人李鹏:它的抗旱、节水能力也非常突出,我们相信它未来会成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

在黑龙江,在成功培育航天辣椒品种豫椒1号后,又培育出甜脆豫椒2号、超辣豫椒3号,以及主打“北菜南运”的豫椒4号,目前已培育出豫椒系列品种7个。

30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通过航天诱变,掌握了大量不同遗传背景的蔬菜航天材料,成功培育出10个茄科蔬菜新品种,目前已累计推广50多万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高晨晨 编辑

流程编辑 刘伟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0:44 , Processed in 0.0792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