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常州科教城: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路径,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新路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473
发表于 2024-11-8 01: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州科教城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创新园区。作为常州市的“创新核心”,5平方公里内有高等教育园区、研发园区、孵化园三大板块,先后创建了国家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国家高校科技园、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等8个国家平台, 并于去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为江苏改革开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不同于国内众多以“科技城”和“工业园”命名的创新园区的发展模式,常州科教城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特色。它起源于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研发孵化,聚集科教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共赢,开创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创新驱动发展有效路径。

开创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新路

作为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常州是一座以制造业和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星级城市”。进入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工业现代化正在加速发展,对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委、市政府抓住江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机遇,走差异化道路,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助推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中国第一个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在常州南部应运而生。

2002年,常州集聚全市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学校,划定了5平方公里的面积,走了与其他地区分化的道路,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构建了集约化教育平台,教学资源在高校之间自由流动,开创了资源跨界“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机制。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和德国商会合作,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科教城管委会会同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区域共享综合培训平台,每年接收学生约6万名。因此,我们将探索一条产教融合、“校、院、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子,形成“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高职教育体验。

近五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6 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 55 项。常州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机构,2018年全球自然指数(Index)位列全省高校第8位;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三个学科在全球 ESI 学科排名中位列前 1%;常州大学校长江俊成入选2019年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信息学院、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成功入选江苏省高等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园区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多次位列全国前50名。每年在校生8万余人,博士生3000余人,毕业生2万余人,初聘率连续8年达到98.5%,其中40%留在常州就业,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依托职业教育建设,科教城的快速崛起,为产业转型释放了新动能。

政府、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合作,打造“创新核心”。

为集聚高端科教资源,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主要领导带领党政企业家代表团,坚持“科技万岁”、“走出去”、“请进来”、“招院所”,吸引高端人才和研发机构落户科教城。

自2006年10月起,先后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所著名高校院所和企业研发总部在此创新创业,使“常州无名校,名校集聚常州”成为现实。同年,“常州大学城”更名为“常州科教城”,功能定位得到丰富和延伸: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新技术项目,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型企业,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科教城已从高职教育园区升级为集教育、研发、孵化为一体的区域“创新核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科教城汇聚政府、企业、资源、机制、环境等创新力量,推动创新创业融合,科技与产业发展。为吸引企业留校、引校进企、校企融合,吸引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园区、产业院校。实施“350计划”,使园区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每年至少招聘50名高层次人才,通过双向就业、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流动方式,参与企业集团的跨界科研、项目开发、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 每年联合申报科研项目1400余项。

科教城致力于加快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面向常州“十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和研发平台的高效配置。中科院在科教城设立了16个分中心,建设了常州高院、光电子研究所、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等5个专业研究院,在科教城建立了31个公共研发孵化基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常州共有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其中常州科教城有3个。中科院江苏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院由研究院与省部共建,落户科教城,填补了常州省级研发平台空白;全省共有20个新型研发机构,其中科教城有6个,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目前,园区共有科技人才2.1万人,国家级人才69人,省级“双创”人才80人,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创新梯队。

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通过与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的对接,聚集优质创新资源,科教城打破了创新条件先天不足的缺陷,最终成为常州“创新核心”的宏大观点。



内涵的发展凸显辐射带动能力

从“大学城”的蓬勃崛起到“科教城”的缤纷蝶变,科教城因改革而诞生,因创新而壮大。当前,常州的发展正处于翻越障碍、翻滚石头上山的关键阶段。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坚持在城市发展全局上定位,科教城正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主动出击,致力于突出“创新核心”的辐射驱动作用,着力构建“国际合作、创新研发、 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集聚、产业培育“六大新高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建筑经济,着力打造”国际合作先导区、科技创新引领区、企业孵化集群、产教融合示范区“,争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排头兵”苏南开发区“和”常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走在前列”。

系统规划加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自觉把长三角科教城的发展与省委对常州发展的新定位进行思考和规划,深入思考“科教城能为长三角一体化做些什么,长三角一体化能给科教城带来什么”, 寻找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合作的切入点,聚焦未来产业、创新研发、高等教育等领域加速布局和全面对接,有效实现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新理念。在支持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努力为全面实施区域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发展国家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精准发力,为苏南地区整体提升创新能力取得更大成绩。科教城积极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整体布局,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创新合作,实现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进一步把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努力在苏南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中取得更大成绩。

勇于担当,更好地发挥常州“创新核心”的作用。立足常州经济特点和现状,进一步放大“创新核心”的辐射和驱动作用,推动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更多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常州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服务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同时,我们将积极抓住未来科技发展的新机遇,加快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和孵化一批能够引领常州产业未来发展的科技型龙头企业,为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保障。

摘自《群众》2019年第10期,原标题为《常州科教城为何成为“创新核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02:22 , Processed in 0.0887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