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好项目好在哪儿?专家陶传进在基金会发展论坛上这样说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480
发表于 2024-11-8 11: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注

11月23日上午,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3年年会上,南都慈善基金会、北京齐悦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北京十方园慈善基金会、广东瑞慈慈善基金会联合启动“好项目有什么好:创造与传递项目核心价值”平行论坛嘉宾和近200名观众就公益项目的核心价值和项目模式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陶传金教授。

陶传金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好项目有什么好呢?”

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看法

“一个好项目有什么优势”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好项目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它在现实中无处不在。从资金到能力建设再到评估,大家都在关注“什么是好的”,但答案却各不相同。不一定正确。如果有人认为只有一个“一个正确答案”,我认为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必须回忆一下生活中、现实中、实践中都有哪些好的项目,它们的好之处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政府购买服务中,要回答“什么是好项目?”通常要求动作生动、材料丰富、财务标准、演示必须符合常规套路。

再比如企业资助的项目,什么是“好项目”取决于企业家的思维。什么是创业思维?就像产品的生产一样,越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越好;然后,结果应该以可量化的方式表达。

或者以学者的观点为例。当学者发表文章时,他们会进行随机对照实验。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前测和后测。事实证明,两组的结果是不同的。 。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这样的数据结果对于他写文章、发表文章来说已经很优秀了,但在现实中是否有用,能否作为好项目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好项目的完整周期

关于“好项目有什么好”,我给大家提供几个想法,供大家思考。

如果我们回到10、20年前,当社会福利和参与式发展的概念刚刚兴起时,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我们这样做所追求的目标:帮助什么样的人发展?发展的理念是什么?比如,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吗?或者人们也有机会参与?当时,一个好项目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这样的标准是合理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追求好的目标不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也就是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时代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今天回过头来看,确实如此。

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剩下的公益组织已经越来越成熟。在追求远大理想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逐渐提升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的项目模式。那么,现在是时候考虑“一个好项目有什么好处了?”



下面是一页的PPT,简单描述了一个好项目的完整周期:

一个好的公益项目都是从一个好的想法开始,经过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进而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实用价值。

“想法”是核心词,位于左端开头; “实现价值”是另一个核心词,位于最后。从理念到价值的实现,完成了从起点到终点的一个完整循环。另一方面,想法位于顶部,实现价值位于底部,这意味着想法“漂浮”在空中。一个想法可以设计得“高端”,但最终还是需要落地,转化为落地价值。

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那么,什么是中间立场呢?中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探索过程可能需要一年、几年、甚至十几年。我见过最长的有30年,每年都在进步。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为“有机生长”。在中国社会,公益领域最大的财富就是一批公益项目模式的有机产出。

概念有很多,比如参与性发展的理念,比如社会工作专业强调的平等接受的理念,比如自闭症儿童独立生活的理念,比如轻松学习的理念,比如全人发展等。树立一个概念很容易,但付诸实践却很困难。任何想法都必须落入现实、落到实处。这时,想法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形成了落地价值。

评估就是评估实施价值。如果资助者和评估者甚至不知道项目的实施价值是什么,他们就无法工作。资助机构“买”的是实用价值,即项目解决了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一个村庄被拆迁,拆迁完成后,村民可以得到拆迁补偿。但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年,期间村民会经常“闹事”。为什么?因为村民不知道自己应该得到多少补偿,也不知道是否存在腐败。这时,公益组织就可以践行参与式理念,让村民参与讨论、协商,让老百姓了解政策规定以及政策执行中的相关信息。村民因此获得了尊重,也获得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安全感。他们不再“闹事”,而是在相关组织的指导下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各方共赢的局面。这一系列的结果就是实现价值。

良好项目运营的透明途径

接下来看第二张PPT,如下:

从左到右是好项目的运营路径。资助者从起点到终点资助一个项目。可以形象地说,它是一款公益产品。流程分为几个步骤,大家都能看到一个大概的模式,这也是一个项目成功运作的逻辑框架。

在整个逻辑框架中,“项目模式”处于核心。 “项目模型”就是上面提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它来自于创新探索的积累和有机增长的结果。

具体来说,出发点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接下来,投入时间和行动,可以通过向赠款基金会申请资金,也可以向政府申请购买服务。之后,通过一系列操作,解决了问题,达到了目的。按照通常的理解,接下来应该是投入更多的行动,然后是项目产出,最后实现项目的社会目标。

但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中,有一个用红色标注的词,叫“项目模式”,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没有它,整个操作系统就会崩溃。正是项目模型使概念得以实施并产生实施价值。也可以形象地称为:项目模型过程并产生实施价值。

项目模型可以复制和推广,但复制和推广的不是一套动作。这个过程不是用油漆粉刷一个大厅,而是除了了解大厅的外观外,还需要有技巧。例如,我们必须学会接受残疾儿童。接受别人是一个小技巧,但有的人怎么练习都练不出来,有的人不练习就能做到。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技能,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



因此,项目模式并不是要完成一个动作。动作完成后,你可以选择特定的人,也可以自己慢慢学习技术。与原来的探索者相比,你会花费很多时间,但并不意味着你马上就能做到。这称为项目模式。项目模型产生价值。

一个完整的逻辑是:项目模型包含专业性和技术性,项目模型的运作可以实现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最初的概念目标。

查看路径的不同方式

最后是第三张PPT,如下:

首先,在上一页的PPT中,我们已经将项目运作视为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起点是社会问题,终点是理念的实现。

接下来,我们通常会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好项目,如本页的 PPT 所示。第一个答案是:一个好的项目需要包含“项目模型→加工输出落地值”这样完整的因果链。因果关系一旦被描述出来,就意味着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被简明扼要地连接起来,而不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空白或空洞的动作。

第二种方式是“基于指标的结果衡量”。如果抛开项目模型,忽略项目模型的价值处理,只关注起点和终点的结果衡量,那么结果是,虽然在方法论上看起来很科学,但显然是不科学的。无法解决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问题。我这里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需要什么技术系统,也不知道价值处理的原理是什么。我们甚至可能对价值的理解不准确。我们的指标可能只是来自于学者的理论分解和推测。在这种看待好项目的方式引导下,公益组织往往会引发误解。

至于第三个方法“检查动作是否规范、规范、精确”,则涉及到我们投入什么样的动作,动作是否规范、规范、精确。显然更无法连接起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动作机械、活泼、华丽,但并不意味着它有技术含量、能解决关键问题,也不意味着它能清楚地说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核心逻辑。

核心结论是:一个好的项目需要通过长期的有机增长,获得自己的项目模式。项目模型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所有核心方案和技术,代表了其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项目模型运行后,就开始实施您所追求的概念并产生巨大的价值。这是判断一个好项目的依据;而我们的评价也需要遵循这个逻辑。至于后期是否需要定量测量,或者过程中动作的标准化程度要求,这是次要的,不是首要的。

归根结底,我们留下的问题是:项目模型到底是什么?项目模式如何产生特定的社会价值?

只有拿出一个具体的案例或者一组具体的案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让大家满意。会议下一部分的组织案例分享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初步的答案。至于更系统的描述,不妨参考明年出版的《公益项目技术价值分析》(暂定名)一书。在南都基金会的支持下,启悦团队在公益平台上分析了10个公益项目。该项目经过整理以产生此结果。当然,最重要的是感谢这10家原创机构多年的积累。这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9 12:47 , Processed in 0.0661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