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合肥模式爆火,跟风投资新兴产业,为何难以复制?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799
发表于 2024-11-9 05: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某件事,作者|你叔叔

合肥作为资本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人气颇高,甚至引起了股权投资行业的关注。拥有“中国最具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之城”的美誉。

合肥模式的走红已成为现象级案例。很多城市看到后都想效仿,争相利用国有资产投资新兴产业。他们的投资方向似乎也顺势而为。看到合肥与蔚来的良好合作,这几年不少城市纷纷投资新能源汽车企业。但交了几十亿学费之后,合肥,也许真的学不会。

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如何真正抓住发展机遇,无疑是一次考验。

以“投资”代替“引进”,合肥模式创造奇迹

“创投模式”下合肥发展有多快?

从2010年城市排名第40位,作为一度“备受争议”的二线城市,到2020年跻身GDP超万亿的新一线城市,合肥一直保持着近20%的复合增长率。过去10年每年增长17.5%。高新技术企业增加800多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8%以上。这背后是政府驱动的创新产业发展。

(2020年万亿城市中,合肥10年来增速最显着)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京东方金融亏损超过10亿,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

依靠财政收入不足,合肥不惜推迟地铁建设,共提供175亿元援助:政府60亿、战略投资者30亿、贷款支持85亿。

如今,京东方市值已达1615亿,在合肥当地的投资超千亿。合肥市政府持有的京东方股票,最高时浮盈数百亿。

京东方一战成名后,合肥继续聚焦半导体。 2017年,合肥市政府和兆易创新分别出资75%和25%成立合肥长鑫,专业从事DRAM芯片的研发和生产。 2019年9月,合肥长鑫宣布总投资1500亿元的DRAM芯片自主制造项目投产。它将生产国内第一代基于10nm级工艺技术的8Gb DDR4内存。

(2006-2016年,合肥超越8个省会城市,进入省会城市前十)

2019年,蔚来汽车的经营十分艰难。股价跌至悲惨的1.2美元。据称,有18个城市谈判后不合作。

2020年4月,当时亏损113亿元的蔚来汽车与合肥市政府签署最终协议,获得70亿元战略投资。蔚来汽车总部落户合肥。合肥直接从蔚来赚到的钱不多,但产生了很好的规模效应。后来,比亚迪、大众大力投资该业务,合肥新能源产业布局提升了几个层次。一个“新能源”“汽车城”的突然崛起,真是大法的胜利。

此时,一种通过“投行”吸引城市投资的新方式,即合肥模式即将出现。简单来说,政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以“投资”代替“引进”,通过直接股权投资的方式吸引明星企业和项目入驻,最终推动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大幅增长。

真实的GDP增速,促使全国政要前往合肥考察学习。



有媒体提到一个统计:“平均每个月有50个检查组来合肥”,其中不乏来自一线城市的检查组。股权投资带动产业升级的合肥模式也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城市派出招商人员到全国各地寻找项目,试图复制合肥模式的奇迹。

所有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最终都落得鸡毛蒜皮。

合肥与蔚来合作的佳话,让新能源汽车项目成为各地国资的宠儿。

因为只有这种方向正确、规模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才能让企业购买当地的土地、工厂设备,立即拉动GDP。还可以带动产业链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再加上造车新势力崛起的背景,大家都在争夺新能源汽车项目,想做第二个合肥。

然而,合肥模式哪有这么好学的呢?不少城市陷入了新能源汽车的“坑”。

高合汽车是今年年初第一家遭遇重大困难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这让与之联姻的青岛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回顾几年前的蜜月期,双方从2021年接触到完成签约,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同样,青岛国资参与的天天优鲜项目,也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从谈判到签约150天。这个速度最初被认为是一种炫耀的东西,但后来几乎成了一个负面标志。青岛所谓的20亿国有投资在这个项目上失败了。

高河项目的背景是青岛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汽车产业已成为青岛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了不在新能源领域落后,青岛近年来多次发表声明表示将推动这一产业发展。高河的到来,一度实现了这个愿望。然而,目前高河项目停产的现状,或许会让青岛政府数十亿元的投资可能化为泡影。

江苏省省会南京于2019年1月发文,将其打造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这份文件雄心勃勃。提出到2020年,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跻身全国城市前五位;到2025年跻身全国前三,必须拥有两家具有“世界品牌效应”的整车企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南京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不少于50亿元人民币的专项基金;并提供风险补偿、信贷支持和财政补贴。事实上,南京早在两年前就开始采取行动。先后引进了两支造车新势力,一支是拜腾汽车,一支是博郡汽车。

当时,拜腾曾与蔚来、小鹏汽车、威马汽车并称为造车新势力“四小龙”,有望成为第一批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造车新势力通过IPO融资。

拜腾南京工厂可以说是造车新势力中的天花板:工厂占地1200亩,总投资超过110亿元。它按照工业4.0标准设计和建造。冲压、焊接车间将实现高度自动化,配备约400台机器人。 。然而到了2020年年中,拜腾倒闭了,被央视点名“烧掉84亿元,无法量产汽车”。

或许是为了最后的救援,2020年9月,南京市政府联合相关方成立了一家公司。据悉,南京市政府为此投资了1.5亿美元,而这家公司的目的是为拜腾首款车型的量产筹集更多资金。然而这一救援计划并未奏效,拜腾的量产车始终没有出现。

2016年底,博骏汽车落户浦口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00亿元。距离拜腾所在的龙潭工业新城50多公里。为了表达诚意,博骏的第二大股东是南京石浦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由浦口区经济发展公司和深圳市前海中科招商投资促进公司支持。当时认缴资本金额近4000万元。南京市政府预计该项目年利润总额将达到42亿元,税收收入将达到37亿元。

与拜腾的汽车制造时间表类似,博郡希望在2019年底实现量产,并在2020年开始大规模交付。但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一句空话。 2019年上半年,有关博郡汽车拖欠工资的传闻不胫而走。这支经历了六轮融资的造车新势力逐渐陷入了困境。不仅量产车未能上市,南京浦口区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博骏汽车破产清算,项目彻底失败。

创始人沉晖出走的威马汽车,让上海损失超过50亿,给绵阳留下了一堆一文不值的股票;广州向宝能汽车投资120亿,这是历史上当地国有资本对新能源汽车的最大投资,单笔投资就能带来巨额利润,令人震惊;潍坊和山东国资向雷丁汽车投资20亿,但该公司却消失了。最惨的是潍坊国资,投资六个月就破产了;铜陵、皖国资投资超30亿奇点汽车,却未能迎来量产之日……

数据显示,仅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共融资89笔,披露资金1292亿元。融资案件大部分涉及地方政府背景的资金。但从结果来看,截至2023年,已经有40多家新势力破产,留下了大量的羽毛。而且,由于产能过剩和价格战,这种破产趋势正在加速。

羡慕合肥吃的肉,别忘了合肥挨的打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合肥。



近两年,在合肥逆袭的讨论中,复杂的城市产业升级之路被简化为几笔成功的风险投资押注。

但任何一个龙头企业、明星项目的落地,都是综合权衡的结果。在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等企业成功投资引进的背后,合肥的产业升级其实已经走过了坚实的基础。

以京东方为例。遭遇连续亏损危机后,京东方寻求与上海、深圳等地合作,但谈判破裂。成功落地合肥有两大前提:

首先,合肥提出建立工业城市后不久,工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化经验。尤其是家电行业极为发达。

二、合肥作为“家电之城”,“四大件”(空调、彩电、洗衣机、冰箱)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需求巨大用于液晶显示屏。京东方入驻合肥至少可以解决家电行业的配套需求。

芯片、集成电路领域的投资并不是因为这些行业太热,而是因为合肥家电、计算机、显示器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芯片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当地政府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引导投资。产业集聚。蔚来的引入也是基于合肥现有的汽车产业基础——蔚来与合肥龙头车企江淮汽车已经进行了三年的主机厂合作。

不难看出,合肥的这些招商引资经典案例并不是像随意掷骰子那样的赌博,也不是一场可以赢得一切的大胆赌博。而且,大家只看到合肥怎么吃肉,却忽略了合肥所遭受的殴打。事实上,“创投之城”也有不少失败的项目。

比如,引进京东方后的几年里,不沿长江(长江及其一级支流)、不靠近大海的合肥,就大胆引进了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集团。 。熔盛重工集团在合肥设立两家分公司,总投资50亿元,并准备在合肥建设全国最大的低速船舶柴油机生产基地。为了给海轮运输数千吨重的柴油机,安徽省和合肥市共同投资12亿元成立了航道管理公司,改造了排河至长江132公里的航道,新增了巢湖、玉溪等地。入口处的两个船闸可以让船舶的低速柴油机从合肥直接运到长江,再通过长江出海。

2010年前后,熔安电力和熔盛机械达到了巅峰。然而,2013年造船业突然遭遇寒潮,航运市场急转直下,熔盛公司陷入一系列债务危机。两家企业合计欠银行贷款、逾期利息、租金等5亿多元,欠国家税金2000万多元。明星企业成了“老前辈”,不得不依靠拍卖土地来收回欠款。

2010年8月,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16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合肥高新区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一期计划建设1000兆瓦太阳能晶体硅电池,这在安徽省尚属首例。这是一个大型太阳能电池项目,也是全球一次性开工的最大光伏项目。而且,合肥SV的25亿元创始资金全部来自合肥市。

然而,赛维从鼎盛到衰落的发展却极其迅速。 2011年以来,全球光伏市场出现产能过剩、需求减少,赛维LDK逐渐陷入资金链断裂、债务恶化的困境。 2013年秋,合肥LD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经过218轮竞价,被通威集团以8.7亿元人民币收购,避免了破产。

半年内两次易主,这个号称全球最大单项投资的太阳能电池项目死灰复燃。但合肥市政府垫付资金、施工机构等巨额经济损失却难以挽回。

2013年,合肥宣布与北大未名集团合作,投资200亿,共同在合肥建设医药产业园。双方的合作也随着未名集团的破产重组而变得小菜一碟。

有了前期的产业基础,才能实现后期的产业跨越;既有努力取得的成功,也有投资失败的痛苦,这就是合肥模式的完整叙述。

传统的招商模式无非是给钱、给土地、给补贴、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来吸引企业。合肥模式涉足更深,通过国资平台进行股权投资,用资本招商引资,与企业的纽带更深。如果反思合肥模式,政府信用背书是否会为这些进口企业的发展提供“超正常待遇”等各种便利?

随着地方政府纷纷退位,深度介入企业经营,是否会滋生地方保护,影响市场公平竞争?在选择优质企业时,是否具备企业发展所需的支撑环境?再者,即使引进了重点企业,这些城市是否会像合肥一样,见好就收,及时退出股权,交给市场化平台运营?

“创投之城”恐怕只有一个。如果其他城市因为合肥的成功而纷纷效仿,那么既考虑产业发展又考虑风险投资就太简单化了。一个城市的产业跨越没有捷径。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实现行稳致远。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ID(ID:),或下载钛媒体A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03:59 , Processed in 0.0580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