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华北农村生男偏好:没有儿子的家庭被称为绝户头,年轻人仍认同至少生一个儿子的观念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482
发表于 2024-11-10 08: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 《变化中的家庭》

01

华北农村历来有浓厚的“重男轻女”观念,每个家庭都必须至少养一个儿子。笔者在华北农村的调研中发现,那里“全女性户”极为罕见。没有儿子的家庭在当地被称为“极端户”。这样的家庭不能说话,不能做任何事,不能成为村里的人。即使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20世纪80、90年代,当地农民也千方百计要个儿子。目前,当地年轻人仍然认同这套生育观念,认为至少要生一个儿子。

驻马店洞头村小刘的经历在华北农村很有代表性。

小刘出生于1990年,19岁结婚,现在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其中大女儿8岁,二女儿5岁,儿子2岁老的。当笔者问她“如果第三个孩子不是儿子,你还想再生一个孩子吗?”小刘回答得很肯定:“是。”在洞头村,像小刘这样的年轻妻子生三四个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最小的基本都是儿子。笔者在洞头村调研期间,还遇到了一位38岁的儿媳妇,她现在有7个女儿和1个儿子。由于孩子过多,家庭经济条件难以应对,2017年该户被评为贫困户。小刘说:

在农村,必须要有一个儿子。这个概念以前比较强烈,但现在更好了。我们(年轻人)也希望儿子能有根、传宗接代。如果没有儿子,婆婆嘴上可能不会说出来,但心里肯定会不舒服。久而久之,家庭(家庭)就不会和谐。为了家庭(和谐),还需要有一个儿子。毕竟我们是一家人,你还是要考虑一下公公婆婆的感受。生完二女儿后,我冲动地说不想再要孩子了。我妈妈告诉我,她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随后,小刘向我们讲述了她母亲因没有生下弟弟而受到的委屈。

小刘的母亲一共生了四个孩子。前三个是女儿,最后一个是儿子,小刘是老大。小刘的母亲2006年生下小儿子,期间经历了3次流产,均因是女儿而流产。小刘比弟弟大17岁。正是因为母亲要生儿子,小刘很早就辍学了,在家做家务。

小刘说道:

由于家里太忙,我小学没读完就停止了学习。当时我们家有姐妹三人。我们没有男孩,其他人都看不起我们。我妈妈感到非常难过。本来她已经绝育了,但后来又被拆掉了。之后我又怀孕了3次,都因为是女孩而流产。妈妈怀孕后,不敢出门,怕被人看见。当时,计划生育政策收紧。她让我停止学习,在家帮忙做饭……(在我有了弟弟之前),妈妈心里很纠结,很不舒服。 ,在邻居面前感觉很委屈,说话做事感觉自己像个侏儒,抬不起头来。比如结婚、铺床,大家都愿意找一个有儿子的家庭。儿子越多越好,没有儿子的就不让你涉足。我母亲不被允许参加婚礼和铺床,她感到非常失望。农村人在外面三五成群地聊天。当谈到儿子的话题时,妈妈哑口无言。人们说,如果你今生没有儿子,一定是你前世做错了什么,上天在惩罚你。我妈很少参与聊天,别人也不愿意和她聊天……她受了这些委屈,所以她一定要有儿子,她也告诉我一定要有儿子。当我说我不想再做爱时,她很生气,跟我吵了一架。

可见,华北农村一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传统。同样,在中国南方的宗族村庄,当地农民必须有儿子。然而,同样的“重男轻女”,在华北农村和华南农村却源于不同的动机。



02

对于“为什么要生儿子”的问题,华北农民给出了一个共同的解释——“传宗接代”。传宗接代,就是延续香火,使家族世代相传,血脉得以延续。这是农民的一种价值追求,构成了对农民再生产行为的有价值的诠释。但进一步调查发现,虽然传宗接代是农民生儿子的基本动机,但华北农民生儿子主要是出于功能需要。华北农村普遍存在杂姓,村内已形成以五系以内的小亲属群体为核心的竞争格局。

小亲属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乡村政治上,也体现在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儿子”是参加乡村比赛的基本条件。没有儿子的家庭在村子里很没面子。他们常常自动退出乡村竞争,成为乡村社会的边缘人。没有儿子的家庭往往没有继续奋斗的动力。父亲们很小就停止工作,不愿意盖房子。他们过着“一天一天”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像有儿子的家庭那样勤奋。热情。另外,儿子越多,父母在村里说话做事就越有底气,也就越容易在村里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和优势地位。因此,华北农民渴望通过多生儿子来巩固家庭。在村级比赛中获胜的实力。

笔者在驻马店洞头村调研时采访了一个典型案例。洞头村刘阿姨出生于1952年,有两子一女。不幸的是,两个儿子只生了两个女儿。刘阿姨的二儿子是一名大学生,和妻子一起在郑州打工,已经在郑州买了房子。刘阿姨用自己的努力培养了一名大学生。按理说,她应该很骄傲,在村里的名声也不错。不过,在接受采访时,她却显得十分沮丧。尤其是当被问及家庭情况时,她显得十分郁闷。没有孙子对她打击很大。

她说:

没有孙子让我感到自卑。村里的人都知道我的大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二儿子总是在外面。村里的人都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有人问我第二个孩子是儿子还是女儿?我“嗯”了一声,然后就处理了。平时不想出去聊天,也不想说那些事。我总觉得别人会因为你有两个儿子而看不起你,说你上辈子肯定做了什么坏事。

刘阿姨因为没有孙子而非常苦恼。主要是她觉得自己在村子里没有面子。

对于华北农民来说,生儿子更多是出于参与乡村竞争的需要。与传宗接代的价值目标相比,功能性的考虑更为现实和直接。相比之下,华南宗族村落的农民生儿子更多是出于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等价值追求。

功能和价值不同。前者更多基于现实考虑,后者则强调持续的价值目标。事实上,华北农民与华南农民“男孩偏好”的不同动态可以从父母对子女代际支持的行为逻辑中进一步揭示。



在华北农村,父亲不仅要生儿子,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个儿子都结婚。如果后代单身,村里的舆论就会指责父母无能。如果儿子不结婚,他的父母就会在村里丢面子,也会失去参加村里竞争的机会,在村里逐渐被边缘化。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地村庄的光棍很少。只要儿子没有智力障碍,父母都会想尽办法让他结婚。如果男方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可以找一个条件更差的女人,或者找一个再婚的女人来解决问题。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也可以找智障女性。在驻马店农村,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个智障儿媳妇。这些男性普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有的甚至是残疾人。对于男方父母来说,唯一的信念就是不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光棍。光棍意味着没有未来,也意味着家庭将在村子里逐渐被边缘化。所以,即使是智障儿媳妇也必须找一个。当然,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这个妻子,只是想让她为家里生一个孩子,最好是个男孩。只有有了男孩,这个家庭才能继续在乡村社会立足。

在中国南方农村,父母对孩子的代际支持是有限的。父亲有责任为儿子找个老婆,但这个责任并不意味着他必须亲自去做,而是他可以调动家庭整体资源来帮助孩子结婚。而且,家长只要尽力就可以了。如果儿子不结婚,村里的舆论会说儿子这么大了还不结婚太不懂事,父母要担心他。即使最后不幸单身,村里的舆论大多会怪罪儿子不结婚。能力,不谈父母。

正是因为华北农民生儿子主要出于功能需要,父母才会积极投入到为孩子组建家庭和事业的实践中,不惜为孩子奋斗一生。对于南方农民来说,生儿子是为了延续家族血脉,服务于传宗接代的需要,是更长远、更有价值的考虑。因此,并没有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孩子的婚姻。

03

华北农村地区仍较为普遍的“重男轻女”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河南农村的生育观念已从“多生多福”逐渐转变为“一子一女”,但前提条件仍然是生儿子。笔者在驻马店农村进行调查了解到,如果第一胎是男孩,第二胎是男孩,90%以上的家庭都会选择堕胎。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男性结婚成本不断增加。如果只有一个儿子,通过父母的不断努力,勉强可以承担结婚的费用。如果有两个儿子,面对目前的结婚费用,大多数农民家庭是无力承担的;其次,抚养孩子的成本不断增加,这不仅与市场价格的上涨有关,也源于农民之间相互抚养孩子的竞争。洞头村的一位年轻儿媳妇说:“现在养孩子,连吃穿都得和别人竞争。当你看到别人的孩子吃什么而自己的孩子不吃时,你会觉得自己不能和他们一起玩。过去,大家都很穷,没有什么可比的。现在凡事都要竞争,有钱的也有,没钱的也有。 “我们都得竞争,不然就会觉得自己亏待了孩子。”这体现了河南农村农民的生育观念。这种变化的直接驱动力来自于高生育率导致的男性结婚成本的增加。彩礼和抚养孩子的成本增加。

相比之下,山东农村生育观念的变化则有所不同。 20世纪80、90年代,山东农村地方政府执法能力较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更加彻底、严格。因此,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山东农村“独女户”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以笔者2016年调查的山东省淄博市郭村为例,在二三十岁的适婚青年中,村里“全女性”户的比例达到40%。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目前山东农村婚姻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并不明显,因此彩礼价格没有河南农村那么高。可以说,山东农村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严格执行的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02:52 , Processed in 0.0680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