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老虎磨牙教学设计:赏识民间打击乐器,感受丰富表现力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393
发表于 2024-11-11 20: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虎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虎牙》,学生熟悉锣、鼓、钹、木鱼、编钟、响板等民间打击乐器。初步体验民间打击乐器的丰富表现力和老虎之间的“对话”。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虎牙》,了解锣、鼓、钹、木鱼、编钟、响板等民间打击乐器,初步感受到民间打击乐器丰富的表现力。教学难点:通过欣赏《虎磨牙》,初步掌握“睡觉”、“觅食”、“磨牙”的节奏,并尝试用打击乐器表现虎磨牙、虎出山等动作。教学准备:大锣、大鼓、大钹、木鱼、木板、大锣、小锣等民间打击乐器各一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激情与兴趣。 1、欢迎来到音乐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陌生民间打击乐器介绍民间打击乐器的分类: 青铜类: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云锣等 音木类:木板、梆子、木鱼等 皮革类:大堂鼓、小鼓、手鼓等。 3、引言老师: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段民间打击乐团演奏的乐曲:《虎磨》牙齿”! 【板书】二、感受与体会 1、分段欣赏音乐第一部分——静谧的山林《老虎磨牙》这首曲子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段一段地听吧!师生交流:这首音乐的强度和速度是多少? [强度:弱 速度:慢] 你认为老虎在做什么?学生:……【请学生单独表演】原来大老虎在睡觉时打呼噜。

(师生共同模仿)欣赏下一段音乐《虎出山》。老虎渐渐从睡梦中醒来。它会做什么?请仔细听!这首音乐与老虎睡觉时的音乐在速度和强度上有什么变化?这首曲子和之前的《老虎睡觉》的曲子相比有什么变化?速度逐渐变快,强度也逐渐加大。老虎跑得这么快干什么?教学生如何打虎下山。享受第三部分——老虎寻找食物。饥饿的老虎一边走一边静静地环顾四周。击打方法:用一根鸡腿击打另一根鸡腿。赏析四老虎磨牙模拟老虎磨牙的声音是如何制作的?学生们尝试击鼓。 2、欣赏整首歌曲表达百兽之王——大老虎的故事。老师一边讲故事,一边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天渐渐亮了,大老虎睡了一夜也渐渐醒了。它伸展开来,触碰到了天空。肚子,计划它下山去找食物了。它一边走,一边警惕地环顾四周。它越来越近,速度也越来越快,就在这时,它发现了不远处的一只猎物。它加快了步伐。一番激战后,老老虎舔了舔锋利的牙齿,摇摇头,向更远的地方跑去!三、制作与表演 1.学习打击乐,教给学生几种特殊的演奏方法: A.模拟老虎下山 B.模拟老虎觅食 C.模拟老虎磨牙 D.学习演奏木鱼 2.学生小组表演 3.作曲家简介 IV.观看《虎牙磨牙》视频,进一步了解该作品 5.总结。课后,激发学生热爱打击乐。

《虎磨牙》学术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表演和表达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紧密而不连续的联系让学生逐渐进入民族音乐的心灵。不知道怎么参加会议,从简单到简单,从单调到丰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享受学习、热爱学习、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在获取音乐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 “虎磨牙”音乐欣赏课效果分析 《虎磨牙》是一首民间打击乐。它由背景铺装、老虎下山、老虎觅食、老虎磨牙四个部分组成。它不仅注重学生的音乐技能,更注重学生素质和修养的培养。他们还演示了自己的打击方法并聆听了音色,为接下来的环节打下了基础。智力方面。然后欣赏整首歌曲并选择表演视频以获得直观的体验。第三,在编创活动中,根据本课内容,从模仿、尝试到创作、作曲,构思自己的打击乐作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剪辑”和五个教学环节的开设,合理利用了打击乐器。一个。 “听”。分段聆听音乐,感受各种类型、不同打击乐器组合的音色,可以培养学生安静听音乐的习惯。 b. “看”:展示各种打击乐器,识别乐器的外观特征,区分其音色特征,选择音乐中包含的打击乐器,观看老师的演示了解演奏方法,熟悉自己所拥有的打击乐器学到了。



c. “尝试”,把乐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尝试找出演奏方法,将找到的演奏方法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然后互相总结、互相学习。这种活动不仅学习如何演奏乐器,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也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d. “玩”。在这个阶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探索弹奏方法,学习精确的弹奏方法。 e. “编”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参与拓展和创作:选择打击乐演奏、利用打击乐器继续音乐的进行或呈现相互冲突的片段等。在“听”的同时, “看”、“尝试”、“弹奏”、“剪辑”,学生还必须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比如剪辑和创作的知识,然后才能让他们自己创作。一步一步的完善,从准备到完成这堂课,我学到了很多,进步了很多,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预设环节与实际上课效果还有较大差距,需要不断调整。教科书《虎磨​​牙》分析了呼啸怒吼、阵阵松涛的壮丽背景。再加上板、鼓、木鱼的敲击声,表现出山林静谧,虫鸣虫鸣,一派静谧的气氛。模糊之中,有一只老虎正在休息,随后老虎渐渐醒来,由慢到快,声音由弱到强。突然,音乐停止了,老虎集中注意力,仿佛听到了什么。一时间,各种打击乐器再次奏响,老虎咬牙、抖斑、威严的形象栩栩如生。

雄伟的身影从山上下来。在安志顺的手下,鼓头起着主导作用。鼓,鼓上的钉头环,以及具有一定回缩度的两个鼓槌。它们都成为老虎生命的组成。这样,一种“暴力”和惊喜就可以笼罩和拍摄你的内心和灵魂——一一向静谧森林中的猎物咆哮、咆哮。音乐还运用了滑动、研磨、刮擦和咔哒声,生动传神整首歌曲除引子外,分为两部分,包含多重织体的技巧,使音乐更加立体、丰富。铙钹在寂静的山林中增添了紧迫感,在一个大的渐强之后,音乐从引子开始缓缓进入第一段:只见演奏者用刮盘的方式打出“扑通滑奏”的强劲进攻。大锣、颠簸的铙钹和大鼓上的梆子,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营造出猛虎突然咆哮的奔腾急促的气氛。金属乐器停了下来,在保持木鱼原有节奏的基础上,大鼓开始刮擦、咔哒,将音乐推向高潮,老虎的凶猛形象被消除了。它时而磨牙,时而刮爪,时而捕食。有时会被吞掉。完成了全曲的音乐形象塑造。 “虎磨牙”独创了掌指击鼓的“抓”手法,经受住了民间刮鼓帮的“滑刃”、“虎睡打呼”、“虎下山”、“虎觅食” ”、“老虎磨牙”,节奏序列的变化,尤其是饥饿的老虎在岩石上磨牙的描绘,真实得栩栩如生。



音乐中除了描绘猛虎咬牙切齿外,还利用其他打击乐器的滑奏和滚动声,塑造了猛虎怒吼震山河、击五山的雄浑形象。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感受到打击乐器带来的丰富声音和暴力效果。 《虎磨牙》评测练习 1、连接太唐鼓发声 铜管乐器 大锣 木鱼音 木乐器 铃鼓 拍板 皮乐器 木鱼 大钹 2、用鼓槌刮去鼓边的铜钉。这种玩法表达了[]。 A. 老虎奔跑 B. 老虎磨牙 C. 老虎寻找食物 D. 老虎休息 3. 用一个鼓锤击打另一个鼓锤的表演代表[]。 A. 老虎驰骋 B. 老虎磨牙 C. 老虎寻找食物 D. 老虎休息 IV.请告诉我如何在鼓上表现猛虎下山。 《老虎磨牙》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注重感受音乐。通过手、耳、眼、想象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运用不同的作品如何?首先,我做好了课前的准备工作:我在教室里安装了一只大鼓、两只中鼓、一套打击乐器、大锣、大钹、木板等。我首先让学生熟悉打击乐器,了解其音色特点和分类。在入门部分,还介绍了简明的演奏方法,让学生熟悉乐器,了解其音色,明白乐器可以描述事物的形象;去欣赏它。相反,我们希望分段欣赏:音乐的第一部分:安静的山林,在沉默中表现出运动的形式和体验。第五部分介绍虎磨牙。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鼓锤刮擦鼓的边缘,以产生“磨牙”的效果。

这个水平是一个提升的过程。第三,在编创活动中,根据本课内容,从模仿、尝试到创作、作曲,构思自己的打击乐作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鼓励学生想象和创造,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实验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表达自己。学生的反应比较乐观,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比较全面,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脚踏实地,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和专业技能。对《虎牙》课程标准的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产生对乐器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学习和理解民族打击乐器的表现作用。 3、能够积极学习和探索民族打击乐器的分类,尝试同一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积极乐观地参与打击乐团的创作。 4、利用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乐器。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收获: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长期兴趣。 2、培养音乐听、赏、表达、制作的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23:56 , Processed in 0.0587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