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0

著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因病逝世,享年 86 岁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381
发表于 2024-11-12 18: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7月17日,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中央文史馆高级馆员杨福家因病救治无效在上海去世,享年86岁。年龄。

“追求卓越”是他一生的信念。

杨福家同志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核光谱、核衰变分析、离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开创了国内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的先河。

杨福家同志为高等教育和国际教育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启动“名教授上基础课”计划,积极倡导多元评价制度,鼓励研究型大学、普通大学、职业院校等各类高等教育机构。高校协同发展促进中外教育国际交流。

科学与文学、历史密不可分

杨福嘉曾直言,“很多人只知道我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却不知道我是中央文史馆馆员。我很荣幸在2017年获得了两份证书。我的生活。”在多所学校从事教育管理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杨福嘉始终坚持“博雅教育”的教育理念。他告诉研究生,对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问题,钱学森其实已经有了答案。即:文理结合不够,文理分离就无法产生优秀人才。

科学家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杨福家认为,科学创新不仅仅依靠逻辑推理。当科学创新处于萌芽阶段时,它依靠形象思维和长跨度联想来启发你并产生灵感。一旦有了灵感,就可以根据逻辑思维进行推演、计算、设计实验。确认,从而产生创新。 “科学家们已经学会了作家和艺术家所拥有的图像思维,这样他们就可以进行广泛的联想。因此,科学与文学和历史之间并不存在分离。”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知识渊博,意志坚定,仔细提问,深入思考。”杨福家一家最欣赏复旦校训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学”为博学,“问”为严肃问题。他认为,“知识和知识是学会提出问题,而不是学会回答问题。年轻人要想进步,就必须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我爱我的老师,更爱真理。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权威永远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杨福家曾表示,质疑讨论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师生互动讨论,互相启发,敢于争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不能提出的问题,也没有不能争论的答案。



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

作为一名教师,杨福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你需要找到你自己的火在哪里,点燃它并起飞。”他告诉同学们,认清自己的特长和长处,比片面关注分数更重要。 “认清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分数就是表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一旦找到自己的火种和特点,你就能腾飞。”他一直教导学生:“‘智慧’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会过期,但‘智慧’是永恒的。”

“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焰。”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杨福嘉亲自朗读并回复学生的来信,让学生来到课堂讲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研究,鼓励独立思考。能力。学校的接待大厅里曾经挂着这样的标语:“一流的学术造就一流的人才”。经杨福家建议,改为“一流学术造就一流人才”。从“创造”到“成就”,就是从批量生产毕业生的模式转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舞台。

杨福家院士生平

杨福家,浙江镇海人,1936年6月生于上海,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1958年7月毕业后留校并参与组建原子能系。

1960年任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

1963年至1965年,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访问学者。

1978年任核科学系主任,并晋升副教授。

1979年,他担任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的客座教授。

1980年晋升为教授。



1981年,他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客座教授。

1981年成为复旦大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83年任复旦大学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4年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87年任研究生院院长。 1987年至2001年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核研究所(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1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1993年至199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发展研究院院长。

2001年至2012年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

2004年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2011年,被任命为上海建桥大学名誉校长。

2012年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7年被任命为高级馆员。

先生的风范山高水长。

向杨福家院士致敬!

来源: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复旦大学、上观新闻、新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9 09:43 , Processed in 0.1368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