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海南记者回忆采访往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482
发表于 2024-11-14 05: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40岁。 91、得知袁隆平去世消息后,海南日报资深记者张杰等多位海南记者接受了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采访 日常的。他们整理了采访袁隆平的记忆,缅怀了这位可敬的老人。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王艳珍、王辉/受访者提供图文

海南日报资深记者张杰:

「性感老男人袁隆平」拍出的照片至今仍令人难忘。他的生活很有趣。

海南日报资深记者张杰在18年的一线摄影生涯中,拍摄了无数照片。如果你问他哪张照片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他的大脑会快速、下意识地“搜索”那张照片。照片-《性感老男人袁隆平》。

这张照片讲述了2004年3月29日,袁隆平先生在观看助手下棋时,公然“违反”看棋老规矩,二话不说,甚至动动手帮别人搬棋子。棋子。袁先生的气质在画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张杰拍摄的这张照片《感伤袁隆平老人》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摄影大赛(中国赛)“新闻人物肖像组”优秀奖; 2004年全国新闻摄影年度大赛银奖。

脾气暴躁的袁隆平老人。海南日报高级记者 张杰 摄

张杰说,当时他刚入行,是海南日报驻三亚记者站的记者。当他得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三亚荔枝沟分部农场进行水稻试验时,他立即觉得这是给报纸看的。图片“视觉”版是拍摄人物图片故事的好时机。完成案头工作后,他骑着摩托车从大东海来到十几公里外的荔枝沟,打算采访拍摄小学课本上提到的“杂交水稻之父”。

身材瘦削,颧骨高高,微微驼背,留着平头,古铜色的脸上有些老年斑,宽阔的额头上刻满了岁月的霜冻。张杰说,这是他第一眼看到的袁隆平。 。

“我每天都去。袁隆平和助手开车去几十公里外的天都镇看稻谷。我骑着摩托车扛着相机跟着他们。袁隆平一家人开车去三亚湾游泳,我骑着我的摩托车,跟着……放大,他渐渐放下了对我相机的戒备。”张杰回忆道。后来,袁先生一看到他过来,就拍拍他的肩膀说:“这位小记者,我们再拍点大照片吧,哈哈。”

2004年3月30日,基地大院里,人们忙着挂横幅、放鞭炮……一片欢乐。大家都为袁先生获得2004年世界粮食奖而兴奋不已。那天,四面八方的祝贺纷至沓来,袁先生的心情显然很好。中午醒来后,他和助手们在院子里的树荫下下棋,又赢了比赛。 “我们去打排球吧。”袁先生像个孩子王一样,带着助手来到大院另一头的排球场。突然,他发现地上有一根未燃的鞭炮。袁先生弯下腰,用手里的香烟悄悄点燃了鞭炮。身后的助理们一愣,袁老师却笑了……“我当时就这么觉得,在大院里,袁老师是个科研带头人,但有时候表现得像个老顽童。”张杰说道。 。

在接触过程中,张杰发现袁隆平心态非常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特别喜欢运动,包括篮球和排球。他对国际象棋和军棋也有浓厚的兴趣,而袁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游泳。自1968年起,袁先生几乎每年冬天都会来到海南南繁基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从此与海南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回到三亚,袁先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去海里游泳。

张杰表示,在拍摄接触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除了科研工作之外,生活中的袁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有气质的老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确实让他感受到了一位睿智老人独特的友善魅力。 “后来我也把登在报纸上的这组照片拿给袁老师看,他看到也很高兴。其实对于我来说,这张照片的意义对我以后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一个启发。”对面试工作充满信心!”



张杰与袁隆平合影。海南日报高级记者 张杰 摄

2021年5月22日上午,当他在网上看到袁隆平身体状况不佳的消息时,张杰表示,当时他特别希望这是假的,随后他焦急地到处找人,想了解该消息是否属实。是真是假。当下午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得到证实时,他悲痛万分,久久不能平静。张杰说,在他的家里,还保存着他和袁隆平的合影。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继承袁先生的遗产。”秉承袁先生的精神,继续前进。” (记者王艳珍)

海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周兆杰:

他热情淳朴,坚持亲自带我们去田间地头进行几个小时的采访。

5月22日,当从网络获悉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时,海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周兆杰深感悲痛。与此同时,他也打开了自己的朋友圈,找到了多年前写的采访。袁隆平的文字和袁隆平的照片纪念了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他不禁回想起自己两次近距离采访袁隆平的情景,往事似乎历历在目。这两次采访虽然只是短暂地认识了袁隆平,但对于周兆杰来说仍然是难忘的。

“我记得第一次采访是在2015年1月,当时我准备采访袁隆平团队,了解他们在三亚的杂交水稻研究情况,当时我其实还蛮兴奋的,毕竟袁先生是我们节目里提到的大人物。”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袁先生的腿脚还是很好的,采访那天,他亲自带我们去了三四个田地,边走边介绍,还弯腰仔细地考察。周稻田。赵杰回忆说,当时,其他科研人员也劝袁先生不要去田里,但袁先生坚持亲自去田里。期间,袁先生担心我们不去田里。”他熟悉田里的情况,在检查水稻时,他时不时地告诉我们:“你们要放慢脚步,小心点。”他真的没有任何伪装。一切以热情、朴实待人。

图为周兆杰采访袁先生后在朋友圈发的帖子。

周兆杰说,当时三亚阳光明媚。采访从上午9点左右开始,下午1点左右结束,袁先生一直陪伴着他们。 “我们虽然是年轻人,但很少到田里去。采访结束后,我们都感到很高兴。”虽然很累,但袁先生全程精神抖擞。当时我们就觉得袁先生真的很热爱这个职业,而且似乎孜孜不倦。 ”

第二次采访是在2018年12月,当时袁隆平参加第三届国际海米论坛。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袁先生说的他的两个梦想——“在草地下乘凉的梦想”。和“杂交水稻梦想覆盖全球”。 “当时,袁先生因腿脚不便,坐着轮椅入场,但上台前,他坚持自己走上台,站着发表讲话。”休息室里,不少人前来拍照,但工作人员以袁先生的身体状况为由谢绝了,但没想到的是,袁先生突然向现场的两个孩子挥手让他们过去合影。我感觉袁先生虽然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在我们身边似乎也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老人。”周兆杰回忆道。

周兆杰说,当他回忆两次采访时,他发现袁先生穿着同一件衬衫,这表明袁先生的日常生活确实很简单。



虽然近距离采访了袁隆平,但周兆杰并没有要求与袁隆平合影,“也许比起拍照,我更愿意在心里真正敬佩他,记住他,缅怀所有的人。”和蔼可亲、可敬的老人。” (记者王艳珍)

资深媒体人范老师:

袁先生与杂交水稻的浪漫情谊将永存世间。

“我刚刚听说海南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公斤的目标有望实现,但袁先生看不下去了!” 5月22日,在海南日报担任多年记者的资深媒体人范先生接受了一位新的海南客户段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采访时遗憾地说。

范老师撰写过多篇有关袁隆平院士的新闻报道,并认真聆听袁隆平院士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科研经历。她还一直关注袁隆平院士及其水稻研究事业。

在范老师的印象中,袁隆平院士虽然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但他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他说他是一个自由奔放的人,不喜欢形式、刻板、严肃。”范老师说,这种自由和宽松也体现在袁老师的语言天赋上。采访中,他随性地表达了即兴的言论。性感又幽默,经常让大家跟着他一起开怀大笑。

“6年前我采访他时,他已经86岁了,但袁先生头脑敏捷,身体健康。我们还没问完问题,他就回答得条理清晰。”范老师说袁隆平院士很幽默。迪称自己是“80后”,并表示自己没有退休计划。 “他表示,水稻亩产潜力有待科研人员继续探索。”

事实上,2014年10月,在袁隆平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带领下,100亩超级杂交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1026.7公斤,标志着超级稻第四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此后的岁月里,袁隆平院士一直用勤奋和坚持,攀登科学高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范老师表示,给她印象最深的是袁隆平院士的勤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据她回忆,2015年4月,印度水稻专家伊什·库马尔来到海南,参观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三亚荔枝沟、天都、海棠湾等地的“超优千号”超级稻连作示范种植基地。袁先生陪同。 “四月的三亚天气很热,下午四点左右,86岁的袁先生甚至没有戴草帽防晒,就陪着伊什·库马尔到基地检查、讲解。 ”范老师说道。

范老师讲述,当时袁隆平院士每天要工作9个多小时,每天下田,每年冬天还要去海南,投身南繁事业。每次,他都坚持亲自到田间地头观察水稻的开花、授粉、生长等情况。

袁隆平院士与海南有着不解之缘。他曾说过:“海南是我的福地”。袁隆平院士在范老师采访时也表示,“在中国,海南南方传统基地是唯一的”。袁隆平院士还感谢海南人民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建议海南省委、省政府划定红线,严格保护南繁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老袁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杂交水稻产业。”范老师说:“老袁曾经说过,‘吃饱饭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我的任务就是努力解决吃好、吃好饭的问题、吃好饭、吃安全的问题’” ”这句话充满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情。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在范老师的报道中找到一段话,不禁落泪:“对于袁先生来说,杂交水稻是他与世界签订的一份生命契约,也是一个奇迹。他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即使他的生命结束了,这种神奇的缘分也会继续在人间流传……”(记者王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02:40 , Processed in 0.0860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