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8|回复: 0

丁龙镇:胶州首部抗战电影拍摄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499
发表于 2024-9-27 03: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在收集《胶州文学事件简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唐淑敏老师写的关于第一部抗战电影《丁龙镇》在胶州拍摄的记录。文字流畅,细节生动。记录了那个时期。特殊年份特殊事件的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历史价值,因此收录于此,向参与的演员和那些岁月致敬。

电影《丁龙镇》在焦县拍摄

作者 唐淑敏

闲暇时,我翻看老照片,突然发现了几张我参加电影《鼎龙镇》拍摄的剧照。突然,堆积已久的往事历历在目,思绪的闸门再也无法关闭。

1. 初学者学秧歌

1977年春天,百花盛开,焦县热闹非凡。人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转告,散布谣言:听说焦县要拍电影。有一天,我在食品公司办公室上班时,突然接到商务局的通知,明天要到县文化馆报到,学习秧歌,参加电影的拍摄。接到通知后,我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一早,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了老城隍庙(现已整修),县文化馆所在地。一进院子,就看到院子里挤满了人,有观众,也有被选中参加排练的帅哥美女。我把这个消息汇报了,很快文化局的领导就召集了全体演员开会。当时我才知道,原来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来我们县拍摄电影《鼎龙镇》。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抗战胜利后,焦密区丁龙镇的人们敲锣打鼓庆祝,女的扭秧歌,男的打棍子。文化部门从全县选拔了一百多名文艺人才参加演出,我也在其中。接下来就是紧张的学习和排练。我们学秧歌的第一位老师是秧歌传人胡志云,演员学棒槌的老师是文化中心的冷伟。演员们都很年轻(那年我18岁),尤其是我们女演员,根本不知道秧歌是啥。我以前做的就是流行的秧歌:用红绸系在腰上,双手握住绸,挥动手臂“舞四步”。现在我学秧歌:右手拿扇,左手拿绸,“扭三步”。胡老师要求我们讲究磨、扭、伸、韧、扭,动作也要“个性强”,讲究“快发力、慢延伸”,形式上追求“三转” (后被专家概括为“三弯九动十八态”)。

(胶州秧歌首次出现在抗战电影中,后排穿浅色衣服的人是作者唐淑敏)

白天,胡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我们。晚上,院子中央竖起一根高高的竹竿,接上一个大灯泡,用一根粗绳围成一个圆圈。演员在圈内扭动,观众在圈外观看。可以说是围观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排练场上,唢呐声、锣鼓声铿锵有力;姑娘们俏丽可爱,绸缎飘飘,彩扇飘扬。帅气的小伙子们精神抖擞,舞动跳跃,滚动棍棒,铿锵有力。赢得了观众和制作人的一致好评和赞赏。

(唐淑敏西安电影制片厂在牌坊前拍摄)

一天早上,导演、舞台监督和剧中的女主角都来了,她也和我们一样参加了紧张的训练。由于我出色的表演和讨人喜欢的外表,我被《鼎龙镇》的导演选中,成为女主角的好朋友。导演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服装设计师给我一套粉白花大衣,一条绿条纹“埋腰”长裤。他让我站在镜头前,向左、向右、向前看。看完之后我才知道这是一场试镜。秧歌演员中又陆续选出了三位女演员,分别是文化中心的赵桂平、谭英、小张。我们四个女生被安排在女主角旁边排练拍摄。 《丁龙镇》是第一部在胶州拍摄的抗战影片,也是胶州秧歌首次搬上银幕。拍完《庆秧歌》后,我们跟随女主角五个多月,参与了焦县《丰收》、《拦车》、《庆功晚会》、《战争》等所有外景的拍摄。当时我就觉得,能被全县选出来参加一部电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能被选出来跟随主角就更了不起了。外人羡慕,家人自豪,我也为自己骄傲。片中,我身穿一件大胸粉色花袄,一条绿色“缅式腰带”长裤,一双绿色花布鞋,头上扎着一条大辫子。我看上去就像一个“村姑”。后来,我被发给了腰带和枪,我是一位英雄的女民兵。我一直记得的是扮演日本翻译“一木”的演员和他的妻子王英琳姨妈(在剧中扮演男主角大康的母亲和女主角梁红禄的婆婆)说的话对我说:“焦县大佬真多汁,扭秧歌也很美。”他们很喜欢我,把从西安带回来的特产都送给了我,我忘不了他们这一天。

2.故事概要

与女主角梁红禄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才知道她的真名是严彬。曾任西安话剧团主要演员,并被借调。由于她刚演完一部戏,饰演江青,还烫了头发。按照剧情,她拍戏必须戴假发。

每天早上我们来到《鼎龙镇》剧组所在地的胶县第一招待所(已拆除,现为胶州湾医院)。这座建筑是当时焦县最高的建筑。据说是德国人建造的两层小西式建筑,是一座教堂。这栋楼的质量非常好。房间里铺着木地板,走在上面会吱吱作响。门窗把手全部是铜质的。据说,有人还看到了唱诗班留下的钢琴和修女们用来刺绣的金纸。院子很大,树木繁茂。那里有很多核桃树、无花果树、枣树,还有一口深井,还有一个无底的凉亭。院子里从前住着一位尼姑。她很漂亮。听说那个尼姑解放前好像救过好几个干部。解放后,在一些破四旧、破除迷信活动中,政府保护了她,给了她住的地方。因为是德国教堂,所以大门也非常宏伟。摄制组将大门改造成国民党总部。这个镜头也出现在电影中。 《鼎龙镇》剧组选择了这座风景宜人、古老传说丰富的“县政府第一招待所”作为拍摄基地。

我们有幸认识了片场的导演和副导演。导演叫魏荣,是个胖老头。副导演是一位名叫罗珍的女士。她是王丹凤饰演的电影《桃花扇》的导演。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我们开始学唱电影主题曲《你好八路军》。虽然这首歌是中央乐团的专业演员唱的,而且还录了磁带,但我们也得会唱,至少在拍摄时要对口型。



同时,我也有机会阅读了剧本,大致了解了电影的故事。正当丁龙镇人民庆祝八年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反动派派遣日伪特务大队队长杨万才化名易木来到丁龙镇对付共产党人。焦密区委书记、区长钟成揭露了易木等人抢劫丁龙镇的阴谋。就在丁龙镇人民庆祝抗战八周年胜利之际,国民党反动派派出化名易木的日伪特务大队队长杨万才到丁龙镇,扩充一个地下组织的军队。中队编入中央军某保卫大队并任用唐思久。作为大队队长,他在定龙镇与共产党打交道。庆功会上,伊穆等人强行登上讲台,进行反动宣传。赶到的焦米区区委书记、区长钟成当场揭露了他们抢劫丁龙镇的阴谋。面对定龙镇的革命形势,乙木命令唐思玖贿赂士兵胡鲁刺杀钟诚。胡鲁在区助理兼汉奸元庆的帮助下,摸着钟诚的窗户准备杀人,却被暗中跟踪的库姐打倒在地。易木为了陷害共产党,无辜将刘老汉的儿子打死,却被刘老汉揭发。盘踞在青岛的国民党与日本战俘勾结,企图将满载战利品的军用列车从丁龙镇车站偷运至青岛。中城派民兵拦截军列。衣牧得知消息后,想与钟诚分享战利品,但被钟诚严词拒绝。伊穆趁机发表革命演讲,却被范姐暴露了真面目。叛徒元庆受易穆指使,趁人不备,谎传钟诚调动军车的命令。他的行为被副区长宫本浩发现了。元庆打伤宫本浩逃跑,却被记者肖战开枪打死。接到元庆的虚假命令后,军纵队已经开始行动。钟诚闻讯跳上火车,杀死了押送火车的特务,并驾驶军车返回。易牧屡战屡败,受到敌参谋长严惩后,派唐思九和一小伙匪徒连夜偷袭丁龙镇,却被当地中队全歼。最终,丁龙镇军民与我军主力一起,彻底击败了来犯的敌人,保卫了丁龙镇。”

(作者唐淑敏在后排右侧)

我还进行了调研,查阅了资料,了解了一些关于为什么来胶州拍摄《鼎龙镇》的大概信息。 《丁龙镇》剧本的编剧之一是山东人。他以胶济铁路线和胶高支队为背景创作了剧本《丁龙镇》。胶州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南角、胶州湾西北岸、胶济铁路东端南侧。是胶东半岛与大陆之间的咽喉要道,也是连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青岛港。其地理位置在交通和军事战略上都十分重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根据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占领胶州城时,胶高支队与日军在胶济铁路线上激战,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故事。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夺取胜利果实,夺取了胶州市和胶州市火车站的战略要地。他们利用汉奸、士兵等内外勾结,企图运送战利品,掩护日伪军从铁路撤退。他们被我军民识破并击败,用实际行动保卫了胶州城。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辑文史资料》记载,“攻克交城,切断了青岛至济南的一切铁路、公路、水路交通。1947年11月21日,我军进入交城,这座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鲁东重镇,永远回到了人民手中。”

3. 拍摄花絮

《庆贺胜利》的盛大场面是在坊子街国母市场和小楼宾馆东侧(现新华书店大楼后面)拍摄的。这是一条典型的商业街,店铺林立。制作方在街道中央修建了一座牌坊,游行队伍在牌坊内表演秧歌、跳舞。胜利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载歌载舞,而投降的日本人则垂头丧气地游街示众。

(《庆贺胜利》盛大场面拍摄)

在艾山公社(现为阳河镇)后夑村的一户农民家里,拍摄了盖房升梁的场景。男主角“大康”看到抗战胜利,革命成功,一心要盖房娶妻;女主角“梁红禄”带我们来到她丈夫家,劝说她的未婚夫参军,继续与国民党作战。直到革命完全胜利,她才结婚。

(男女主角之间的是作者)

在龙山公社(现九龙办事处)一个村庄的庄稼地里,拍摄到了丰收的景象。在山谷里,我们和八路军顶着烈日,满头大汗,手里拿着镰刀收割小米。路上,军民骑着驴车,唱着丰收歌,送粮。院子里,军民们正在晒太阳、种庄稼。我们给八路军送水送粮,军民成了一家人。

在顺德办事处(现中云办事处)河头园村的一处空地上,拍摄了我们参加庆祝大会的场景。易牧等人强行上台进行反动宣传。他们在焦米特区党委的领导下,发动群众揭露国民党夺取“丁龙镇”的阴谋。

在旧火车站(现徽州路北端)拍摄盘踞青岛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夺取抗战胜利果实,夺取丁龙镇车站的战略要地,与日本战俘勾结,企图潜入装满战利品的军用列车。丁龙镇站开往青岛。我胶济特区委书记忠诚带领群众与他们阻击、斗争。最后,敌人派出大军来攻击我。在我主力的配合下,区中队彻底击败了来犯之敌,保护了抗战胜利果实。

在老火车站,还拍摄了与国民党战斗的激烈场面。我们脸颊上涂着炭黑,手里拿着长枪,每人发了十几发没有弹头的子弹,向敌人射击;地面熊熊燃烧,天空冒着滚滚黑烟。经过激烈战斗,丁龙镇军民与我主力一起,彻底击败了企图偷袭的敌人,保卫了丁龙镇。战斗取得了胜利。国民党的蓝天白日旗被抛在了地上。我们的五星级红旗在火车站的屋顶上高高飘扬。日本翻译家伊木被我军枪杀。他肥胖的身躯缓缓的落入了早已准备好的沙袋之中。由于坠落的场景不太真实,所以导演一遍又一遍地重拍,直到满意为止。

4. 幕后拍摄

某天在火车站拍戏,一木光天化日之下发表革命演讲,却被范姐揭穿了他的真实身份。范嫂看到了杀害丈夫的仇人——曾经的国民党叛徒、如今已成为汉奸并成为日本翻译的伊木。她满怀仇恨,痛斥盗贼。她把伊穆的假发扯了下来,露出了他的光头。范嫂又伤心又气愤,简直哭不出来。恰巧那几天眼睛发炎,经常滴眼药水。导演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到了她。导演见她实在哭不出来,就转向我。我喊道:姑娘,快点眼药水。我立即拿出来递了过去。工作人员立即给范女士的眼睛滴了一些眼药水。突然,她泪流满面。导演喊一声“开始拍摄”,这个镜头就完成了。



有时我看到演员在休息时或不拍摄自己的场景时安静地坐着阅读剧本并背台词。有的甚至还要加上动作和表情。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一天,女主人公严彬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手里拿着几张信纸读书。她的表情时而喜悦时而悲伤,她真的沉浸在其中。我悄悄走过去说:“红露姐,你怎么不早点进去拍呢?什么台词让你这么激动?拍戏的时候哭不出来怎么办?”她微笑着把信折叠起来。她起身说道:“哈哈,小姑娘,你懂什么?这是我男朋友的信。” “噢,难怪,我这么兴奋。”她告诉我,她的男朋友是西安电视台的台长,他们正在热恋中。 。那时没有手机,我们只能通过书信来表达我们的爱和感情。据悉,严斌后来担任西安市文化局局长。男主角大康——韩冰杰是西安话剧团的导演。

有一天,我在龙山公社一条主干道旁约半亩的谷地里拍摄军民收割庄稼的场景。太阳火辣辣的,谷浪滚滚。我们唱着欢快的歌曲,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八路军一起收获了金穗麦穗。演员均来自西安市。不用说,他们连小米的长相都没有见过,更不用说收割小米了。因此,他们不知道如何握镰刀,更不知道如何割谷物。有些人就急忙把根拔掉。产生的效果根本不现实。导演见状大怒:重拍!再次收获,不,再次射击!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半亩粮食被打倒,还是不够。也许要花很多钱去买更多的粮食,又或者农民已经收割完了,就只剩下这一粒粮食了是吧?主任命令大家把小米放回地里。于是演员们都弯腰去插玉米,插完之后就开始拍摄了。电影播出后,我发现并没有那么盛大的场面。直到收割完毕,我们和八路军才坐在马车或驴车上,唱着歌,挥舞着鞭子,背着粮食往农家院子里走去。接下来是军民打谷、开田、晒粮的场面。这说明导演还是力求完美,但是不够好的镜头就不能用了。

我们四个女孩每天都有化妆师给我们化妆。其中两个女孩都是单眼皮,需要做双眼皮。因为我是双眼皮,所以不需要贴,只需要贴睫毛就可以了。那时,我还没有见过假睫毛和双眼皮胶水。卸妆时胶水效果非常好。当我戴假睫毛时,它们太紧了,以至于伤害了我的眼皮。我好奇地问化妆师,这个胶水是用什么做的?她说:“这是黄香和酒精混合而成的。”哈哈,我在食品公司上班,黄香很多。我烤猪蹄必须用黄香。化妆师见我拿着假睫毛,左顾右盼,爱不释手,就叫我给你。拍完电影后,我做了一个实验。我把酒精和黄香混合起来,很粘。我粘上了长长的假睫毛。我去了焦县照相馆,从正面和侧面拍了三张1英寸的照片。它们很大。她眼睛上长长的睫毛非常漂亮,照片至今还保存着。

(作者站在八路军区长宫殿后面)

我们每天和演员们早出晚归。以前只看到了演员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其实他们真的一点都不轻松!拍摄过程中,阴天或者没有太阳的时候我们无法拍摄。演员们都躺在庄稼地里等待着。云一飘过,太阳一出来,导演立即喊一声“开拍”,演员们立刻进入了心情;太阳出来的时候,太阳火辣辣的。炎热的天气里,两位灯光师每人都拿着一个银色的大反光镜。强烈的阳光反射在演员的脸上。亮度一定要足够。长时间的强光照射使面部灼痛、刺痛;每个演员都得到了一顿饭。我们带了午餐,坐在片场的地板上和我们一起吃喝。我们必须早上天还没亮就化妆,晚上很晚才能完成工作。

白天拍摄,晚上演员们在蕉县电影院观看样片。影片只有图像,没有声音,而且是黑白的。我看到自己天真无邪、傻乎乎的镜头,我感到自豪和好笑。有时我会为某些场景感到遗憾。你为什么不笑?你为什么不睁大眼睛...

记得有一天,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几个关系很好的好姐妹商量着要不要拍张照片留作纪念?众人立刻反应过来。我们来到照相馆,身着古装,脸上化着点妆,每个人都带着灿烂的笑容,留下了一些胶州女演员的珍贵照片。当时,摄制组来到我家给我一家人拍照。照片和底片都是一英寸的。影片很长,就像电影胶片一样,当时从未看过。那时候家里没有相机,只能去照相馆拍照。摄制组还给了我一些电影的剧照,一些演员临走前也给了我几张他们的剧照留作纪念。

(后排左一作者唐淑敏)

我跟随剧组五个多月(大概是六月到十月),似乎每天都有补贴。最后,剧组给了我280元。对于当时每月只有20元的学徒工资来说,这无疑是不吃不喝一年多的收入。

在焦县拍摄完所有外景后,他们回到西安拍摄内景。配音、剪辑、制作完成后,该片于1978年在全国公演。在焦县上演时,应观众要求加演了几场。当时,电影院门口的黑板上还写着“追加演出通知”;在我姑妈家,我的四表弟在北京当兵,看了这部电影,并写了一封激动的信告诉我。 2003年左右,连续几年的抗战纪念日,中央电视台6套播出了《丁龙镇》。每次有朋友给我打电话:“你看央视六套,你们的《丁龙镇》又在播了。”。市广电局的领导特意给我录了,刻了一张光盘。前年我的一个亲戚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她发现王府井大街的一家商店有电影《鼎龙镇》的原版DVD,买来送给我,还复制了CD。致几位参与拍摄的朋友。

每一个小细节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每一点点都记在心里。这些花絮点缀着我少女时代的多彩时光。光阴似白马,四十三年很快就过去了。尽管数十年的时光如水般冲刷而去,但我心中的这段记忆胶片却丝毫不逊色。她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觉得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时的刻苦努力,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为我今天在“大秧歌”舞台上的进步和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相信她会陪伴我一生。

作者简介:唐淑敏,胶州人,现住市北区。原胶州市审计局纪检书记、工会主席被山东省纪委、监察部授予“忠诚卫士”称号。青岛市、胶州市政府各获三等功一次。现在退休了。是中国舞蹈协会会员、青岛市“胶州秧歌研究会”理事、胶州秧歌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岛市“胶州秧歌代表性传承人”。

曾被选中参与电影《鼎龙镇》的拍摄。近年来,他受邀主演了三部微电影《秧歌人》、《重阳花开》和《转秧歌迎大庆》,并荣获胶州微电影三等奖竞赛。青岛微电影大赛一等奖、一等奖,山东省微电影大赛三等奖。

多年来坚持写作,有50余篇文章、诗词被各级采纳;其中,《胶州市推进信访工作的六大误区》由《中国纪检监察报》编辑出版,被中央纪委、监察部收录于第六期。 《文集》,中央纪委专门派有关领导到胶州市调研; 《家书》被公安部编辑转发,《缅怀父亲》被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评为范文。 《一张老照片》被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发表,《中国加油》《抗疫家书》被多个微信平台采纳……我喜欢跳秧歌、垒球、空竹艺术等。 ,多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荣获金牌;荣获全国十佳健身能手、青岛市优秀文化志愿者、青岛市健身明星大赛“绝技冠军”、胶州市十佳文化草根人物、中学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老年工作及中老年十大健身明星。

手稿及照片由唐淑敏提供。原作者是为了保护版权。任何奖励均归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09:11 , Processed in 0.2714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