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湖北著名考古学者孟华平:深耕考古 30 余载,还原石家河遗址文化面貌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956
发表于 2024-11-14 14: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华平接受积木新闻记者采访

■个人简介

孟华平,湖北天门人,著名考古学者,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遗产学院常务副院长,江汉文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和国家文化名人。深入从事考古工作30余年。主持发掘了湖北天门石家河、秭归庙坪、秭归东门头、唐雅土司城遗址等重要遗址。他主持的发掘项目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首次荣获国家田野考古奖。

2004年,“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中华文明探索工程”一期工程启动。孟华平带领团队逐步恢复了湖北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史前遗址的文化面貌,证明了中华大地五千年的历史。多年文明史。

■对话背景

11月20日,湖北省第三届“最美社科人物”评选结果出炉。孟华平等10位扎根荆楚的社科先锋被授予“最美社科人物”荣誉。

活动结束后,孟华平接受了积木新闻记者的专访。他将他热爱的考古学描述为“书写历史、改进历史”。他说:“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几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都要通过我们的作品逐步完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呈现。”

无意中的重大发现

集木讯:在“最美社会科学家”颁奖典礼上,您分享了20多年前发现“太阳曼石刻”的故事。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石制太阳崇拜物。我们没想到事情会以这样的方式曝光。

孟华平:这个发现确实是出乎意料、令人惊讶的。那是1998年,我负责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的考古工作。前期我们收集到了一些城北溪文化时期的陶器碎片,证明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活。闲暇之余,我经常在东门头遗址周边的断墙区寻找,希望能找到城北溪时期的文化积淀。有一天,我和同事徐梦琳找了半天也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就坐在一块长石头上休息。徐梦琳忽然道:“你坐的石头下面好像有一个影像!”我低头一看,果然有一个!我们赶紧把石头翻过来,发现上面刻着太阳、星星、太阳人等图案。我们兴奋极了,花了20元雇人把石头搬回考古队。

极木新闻:这块石头距离你们考古项目的核心区有多远?

孟华平:大约三四百米。如果我们没有碰巧在那里休息并偶然发现这块岩石下面的图案,它可能已经被淹没了。

后来我们在它周围进行发掘,希望能找到与之相关的文物,或者能够反映当时艺术、思想、信仰等的文物,但一直没有找到。后来国内其他考古项目也出土了类似的反映太阳崇拜的文物,但都没有像东门头的“太阳漫石刻”那么早。

石家河与三星堆的“交流”

极目新闻:您在接下来的考古工作中,有没有过这样意想不到的收获?

孟华平:是的。比如湖北天门龙嘴遗址,通过我们的调查、勘探和发掘,证明它是一座距今5000多年前的古城,比石家河古城还要古老,是目前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江汉平原东部。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城市聚落。是长江中游中华文明发现工程最重要的所在地。当时我负责这个项目的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石家河古城于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我们一直希望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它的形成、发展、特征以及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有两项发现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第一个是探索谭家岭古城。它将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年代提前至距今约5500年前,填补了空白和缺失的一环。由此,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当时该地区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是大量玉器的发现。这批玉器无论从数量、种类、特征、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出人意料,这一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后石家河文化分布的认识。虽然当时城址已废弃,但文化并没有衰落。

集木新闻:您所说的玉器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风格相似吗?

孟华平:是的,这批玉器的特点和后来发现的很多三星堆文物都有关联和相似,传达了当时人们的一种信仰和思想。因此,有观点认为,三星堆文物的艺术传承和形象设计可能源于早期一批江汉平原人前往巴蜀,造成技术和人才的流动。然而,我们还无法确认这种流动的强度和频率。

这就是考古学的魅力。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找到了一条线索,填补了一个缺失的环节,逐渐让链条越来越完整,最后看到了一幅相对完整、真实的画面。图片。

“繁星满天”和“多样性与统一性”

极木新闻:中国考古界泰斗苏秉奇先生曾说过,中华文明的起源是“繁星满天”。湖北石家河遗址应该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吧?

孟华平:是的。苏先生提出“星空说”,后来逐渐发展为“多元一体”说,即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明发展路径,每条路径都有不同的情况、时间和空间,但在最终他们都对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江中游具有代表性的石家河遗址,是“满天繁星”中一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对长江中游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形成了区域文化共同体。

当时,第一波长江文明出现,石家河遗址就是其代表之一。第二波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也融合了这一地区的文化,为后来的秦汉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极目新闻:过去人们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源源不断的考古发现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孟华平:是的,但是这个认知过程比较长。过去,人人都说黄河是“母亲河”,人人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元论”。这个概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大量考古发现逐渐突破了这一认识。

比如,牛河梁坛寺墓、良渚高级墓葬、石家河城址的发现,都让我们对“一元论”进行反思。此后,各地区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文化发展脉络,并逐步建立了各地区的文化体系和文明发展进程。这个过程既是“满天繁星”,又是“多元统一”。

考古论文必须写在地球上

极目新闻:2019年您进入大学工作,当时您是否愿意告别田野考古领域?

孟华平:其实没有告别。我曾经在考古研究所工作,在野外度过了很多时间;现在我在学校教书和教育人们。虽然我在实地花费的时间不像以前那么多,但我们的考古学课程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在实地度过一学年。近期,我一直奔赴省内各个考古遗址,为学生选择实习基地,为他们的实地考察做好准备。

考古学是一门发现的科学。不管你坐在教室里有多少别人的考古报告,你的收获都是有限的。只有大量去野外,发现更多新事物,才能解决很多学习问题。

在野外,学生还可以培养敏锐的历史视角。如何寻找废墟?怎么挖?如何更好地解释出土的东西……这些都需要在现场、在一线进行打磨。因此,我一直认为,学习考古学的学生应该把论文写在地球上,而不是在课堂上。

极目新闻:您从事考古行业已经30多年了。考古学对您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

孟华平:我们正在书写历史,完善历史,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一个真实的过去。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过去感到好奇:我们以前是什么样的?你是如何选择走上这条道路的……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考古工作。

在考古过程中,我们探索未知,寻找起源,不断建立对过去的理解。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会给你带来新的视角。这种满足只有在考古工作中才能获得。

原文链接:

(审稿人:刘怀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19:26 , Processed in 0.1279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