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王凤阳先生汉字学:隶书五条线的形成与书写实践的关系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9772
发表于 2024-11-15 01: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凤阳先生在《汉字研究》中说:

“隶书的五行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是按照直、忌弯的原则来选择的。因为直,所以消除了弯;因为反,升,左,左上,三句不符合生理条件的线条被消除,充分说明构成笔画的线条是经过长期的书写练习而选出的。”

书写时,笔在手腕上的固定点移动,笔随手腕旋转。不过,顺时针旋转的手势更加流畅,符合人类的生理习惯。书写时,由于手腕位于笔的右下方,初始移位基本上消除了向左和向上的笔划的点画。当笔靠近手腕时,笔尖不可避免地会被遮挡,所以从字体中点画的演变可以看出,当官改时,点画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右下角的变化是最复杂的。

从整个字体的演变来看,金文、竹简、帛书中的文字中,字体很少是直的,更多的是受书写姿势的影响。粗笔画往往出现在右下角,如青铜铭文,通常表面出现的点画一般被认为是装饰。事实上,它们并不完全是为了装饰。其中大部分是由笔触造成的。它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象形文字的残余;二是象形文字的残存。第二种情况是右下的笔触造成的。 ,点画自然就粗了。但这些块面点画在小篆中基本消失,在隶书中又重新出现。典型的是蚕头雁尾点画笔。例如,西汉马王堆帛书《老子》中,有很多点画笔,是书写时自然产生的。 。

笔画的变化符合定点书写的特点。在从篆书、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中,其他方向的用笔更容易。只有右下方的笔最靠近手腕,旋转没那么灵活,也就是说,越靠近手腕,越容易摊开笔,自然就会出现笔画。但有的笔还需要考虑笔顺、字体结构等因素,导致变形较多。隶书变换过程中,右下角的点画变化最大。楷书点画变化是从隶书继承下来的。篆书中的下竖笔画或右下笔画,成为隶书、楷书中的竖钩、N笔、阁钩、横折钩、竖钩。有弯钩、包盖头横钩、横画“女”、“海”字等,这些变化除一笔点画外,不包括在八法之中。它们在《玉堂禁经》中被列为不常见的款式,有的甚至消失了,比如横折钩。从隶书来看,没有上、左、左上笔画。楷书有横折钩、竖弯钩、钩笔、啄笔等。它有八种方法、五种姿势。它可以从四面八方攻击,无论是方的还是圆的。这是一个基本的书写姿势形成。

因此,也可以说《八法》始于隶书,终于楷书。从隶书到楷书,横笔画基本消失,笔画八法是标准化的结果。关于折笔,王羲之在《魏夫人笔阵图题》中说:

“只有张草、张成、星曦等人不使用这种力量,而只使用石波。打石波的都是缺波。八点处还有一波,叫做隼尾波,这是仲弓所写的《泰山铭文》,“此体见于魏文帝《寿禅碑》”。

波浪,这里指的是水平方向。什么是冲击波?意思是水碰到石头,自然会改变方向。使用右边的笔。笔尖展开并达到迟滞状态后,会自然改变方向,将手腕向右上方抬起,形成自然的笔画。 《汉西书法通解·韵笔四·折法未石》:“石之波力,本章原章,如泉水流出,遇下石,则受到刺激并向上传递。”字面理解应该是:“泉水急速向下流,遇到石头就撞击,重力向下。然后就转向向上,越过石头流出来。笔画分两种,向右和向下,但都指的是书写方法和姿势要求,要求书写折笔时改变姿势。

所以八法从一开始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它也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较早的《笔真图》七势传至韦夫人,在唐孙过庭的《数真图》中,“蒲”指出其有“进出剪图的笔画七笔”,提出了七笔。基本点画;欧阳询的唐代“八秘”;唐代李世民在《笔法秘笈》中提到了七种点画笔法,虽然没有图解,但根据描述,仍能了解点画变化的大概轮廓。可以与《玉堂禁经》中的《笔真图》、《八绝》和《雍子八法》的规定相比较。它们的数量、解释点画法的方式以及表达的意象也有很大不同:

丛思飞博士论文《唐代书法文献研究》

张玉红《学庵紫瑶书法思想探析》

点画演变的这一点是因为底部和右下的点画变化最多。王羲之《笔论十二章》:

“夫用曲足之法,弯如角弓,‘鸟、燕、卫、鸦’之类。”

《笔论第十二章》还专门有一章讲“歌”气势,《楚歌第五章》:

“斩剑之法,如长松倚谷,似将倒下,又如百枪弩初出。说到剑的意义, ,难觅奇思妙想,放如弓箭,如虎斗龙跃,直如谷边壮松,如悬钩钓水,被剪掉了云中落崖,明却日月遮,绣色乱锦纹翻。”

因此,在笔法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注意右下方的点画。 《刷阵图》和《八秘》已经一目了然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解释包世臣在《益州双编》中提出的“创始止干,巽始坤末”的问题。

姚玉良博士论文《《魏晋古法》的渊源与渊源探析》



据包世臣《益州双记》记载,嘉庆二十年,包世臣与黄以升同游扬州。黄宜生对包世臣说:“唐以前的书,都是从艮开始,干结束;南宋以后的书,都是从干开始。” “巽结束于坤。”这就是“创始于干,巽始于坤”之说的由来。包世臣:“我第一次听的时候不知道这两个字是什么,听了十天,才意识到其中的不同。因为适应了他的方法,所以两年的时间我就逐渐熟悉了。”他认为:

“始根终干”不是指整个字,而是指一笔中的四面八方。后人写书时,都是靠笔尖,笔尖又称“埙”。画笔举起时,边缘处画的阳,阴不过是少量的墨润湿墨,形成画的形状。因此,到了“坤”时,边缘就停止了,好人只能完成一只耳朵。但若画稳,正面转动,平进平出,任何力都达不到画的八面,故画积为字,字聚为字。一章。

后来,包世臣路过常州,再次见到了黄晓忠。黄谈到“始于艮,终于干”的问题,但拒绝多说。包世臣说道:

道光辛巳年间,我到常州会见孝忠,并就稿件交换意见。孝忠说:‘我用作者写天,书最好,从头到尾。俗话说,美景在地,书虽好,却非我本意。

这更增添了它神秘的色彩。学者们历来有各种解释,但都难以自圆其说,在此不再赘述。

包世臣在《黄政君传》中记载:

“(黄以升)尝曰:书法虚伪甚多,唯有‘作者之天,美人之地,超凡者’,此乃太傅真言。”

如果我们从天圆地方、先天八卦的角度去理解,或许就能找到答案。首先我们需要用到先天八卦的方位图。 Gen在右下,是决定笔的手腕位置。起始为艮,即右下角,结束为干。这里的干卦不是指方位,而是指干为天、圆。同理,“始于巽,终于坤”的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巽卦的先天位置在右上,坤为地、方。程耀田的《点画书法》:

“但手生于身体的西北,不可能将其卷起,使其向西北移动。”

这里的西北就是右下,是先天八卦根卦的方向。我们握笔,手指放在笔的右上方,就是巽卦的方向。 “创始以干,巽始以坤”可以按此思路来理解。宋代以前,定笔写字是旋转手腕画圆,从手腕开始,每个字都在一个圆里;到了宋代,书写技术失传,不再行定笔书写。而是用手指来写字,写的都是方字。

我们知道包世臣的老师是邓石如,邓石如的笔法是师从程耀天的。从师承关系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包世臣懂得笔法,但一直保密。

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笔画在一定范围内画圆,由实线和虚圆构成五势。实线是可见的点画和连接线;看不见的线条是笔在空中盘旋,有动静,没有墨迹出现。笔迹的运行轨迹并不完全形成圆形曲线,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八点画的形成过程是指书法从纯粹理想层面的运动。从笔画的开始到结束,沿笔画都遵循不同的曲线变化,包括顺时针运行和逆时针运行,从而在不同方向上自然地形成顺时针和逆时针形状的八种形式。程耀天的《蜀师讲话》中说:

让我们尝试讨论一下:点彩画家是从双手中诞生的。如果用手握住,指向身体,则点画与阴有关;如果用手握住,指向身体,则点画与阴有关;若用手推,指向外,则点画与阳有关。推拉,手可以点画,但力不从心。

还说:

“推拉为何有八种变化?

现在夫人站起来,前后左右看看。且前后皆有其左右,左右亦有其前后。组合起来就有八个方向。它写在纸上,如果是的话,就是这样。所以我画的时候,写的时候,向右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就是八字形。当我推它并写它时,它向左转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也是八字形。 ”



八法每一点画都有左右转,即可以阴转也可以阳转形成。阴阳势形成弧形点画形状。康定斯基的《论据线》:

“原来是一条直线,但它不断受到两端的压力,偏离直线——压力越大,偏离的角度就越大。在偏离的途中,向外的张力变得更大,最终达到自我完善。”

点画的曲率就像对直线的两端施加压力,使其弯曲,从而形成不同的张力倾向。不同的阴阳也会形成不同的笔的特点。我们都知道,两位天王笔的特点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曹”与“外扩”之说,在元代袁培的《书家通论》中有阐述:

“游君用笔向内画,所以严谨有法;大陵用笔向外开,所以宽松多彩。”

余世南《毕遂论·释》:

”故覆腕抓发时,压前引直,腕内转外转,转身解结,转动连绵,向内转前。 ”

《毕随论·诗草》:

“小草自由奔放,覆腕转蹙眉,悬筒聚前,柔毛向外舒展,左外右内,连绵升落。被收集并呼出,它转向内部以隐藏前面。”

向内按即可右转。向外延伸,是左撇子。也就是说,如果笔划顺时针向左移动,则称为外伸,如果笔划逆时针移动,则称为内划。孙晓云在《书法法》一书中说:

“向右转笔时,手掌向内转,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尖分别用力,为“内捏”。“外伸”则相反:“推”,大手指以“按”字形按压笔筒,手指的“向内划”和“向外伸”字样描述的是手的动作的连续状态,而不是字的具体笔画状态。

“右君笔作内刷”,意思是毛笔主要用于内刷; “大陵的刷子是用来外刷的”,这也意味着刷子主要是用来外刷的。在编写过程中,仅使用“内部扩展”或仅使用“外部扩展”是不可行的。可以采用互文理解,写作中内延和外延缺一不可。张怀观《论用笔十法》:

“阴阳相辅,谓之阴为内,阳为外,凝心为阴,发笔为阳,左右必相应。”

点画的阴阳取决于笔画的方向和线条。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识别字符的形状就没有问题了。八法用有限数量的点画系统构建了整个书法点画系统。它易于掌握并具有独特的特点。显然,八个点画不仅可以组成数千万种复杂的字体,而且还可以使它们具有可识别性。

同时,八点点画的进化形式符合人体书写时的姿势习惯,使书写自然便捷高效。另一方面,由于点画派的演变,八点点画姿势符合“抑左扬右”的原则。从现代出土的战国简牍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向右上方倾斜的倾向。横画的倾斜也导致整个人物向右上方倾斜。这也逐渐演变为楷书向右上方的水平倾斜。手势,这些都是自然书写的结果,也符合打结的原理。 。

点画的自然形成是笔画运动的各种变化。八法五动,是笔画的自然动作。它们是笔画的基础和核心。它们也是古人天地法则的结果。以清代程耀天的《树石彩画》为例,则是:

“由于其自然性,点画法的变形只是天意造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14 13:59 , Processed in 0.0607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