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儒勒·凡尔纳名言解析:人类对机器人的恐惧与未来探索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663
发表于 2024-11-15 21: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僧侣在揭幕仪式上向“心灵”致敬。 © 朝日新闻

利维坦出版社:

儒勒·凡尔纳曾经说过:任何凡人能够想象的事情,都一定有人能够实现。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我们人类害怕机器人——不是害怕它们目前的处境,而是害怕它们的未来。

他们在力量上打败了我们,他们在记忆上打败了我们,他们在棋盘上打败了我们。在最坏的情况下(仅基于人类经验),“获胜”一词意味着替换。未来到底会怎样?借用凡尔纳的另一句话:只有探索才能知道答案。

想象一下,您身处一座拥有 400 多年历史的佛教寺庙中。作为游客,你可以沿着花园的石阶漫步,静静地坐着喝一杯茶,当然,你也可以聆听和尚的教诲——不过这个“和尚”比较特别,它是一个名叫“Mind”的人(梅肯的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的外貌相当特别,面容安详,身体中性,不老不少,不男不女。除了覆盖面部、肩膀、颈部和手部的模拟皮肤外,它看起来就像一个未完成的工业产品,到处都是裸露的管道和机械零件。尽管机器人的“心灵”外表粗糙,但它却有着深厚的哲学造诣,每天都会讲一部叫做《心经》的佛教经典。 (译注:这里所说的《心经》,就是佛教经典《般若心经》。)

不难猜测,这位特殊的和尚来自日本——位于京都美丽的高台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早已给人们留下了仿人机器人国家的印象。无论是机器人的制造还是应用,日本的热情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尽管国际上在这方面的宣传常常被夸大,但现实是,日本家庭和企业并没有大量使用此类机器人,这与令人震惊的头条新闻相反。

位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机器人“心灵”。 ©日本

日常用品

一些日本社会观察家表示,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可能解释了该国对机器人的热爱。神道教秉持某种万物有灵论,认为神灵或“神”(かみ)不仅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身上,也存在于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中,比如自然界的山川河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支铅笔。寺庙住持大井文彦坚持为陪伴主人的机器狗举行葬礼。 “一切都有一点灵魂,”大井说。

©

按照这种说法,人、动物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因此,如果机器人表现出类似人类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它只是表达其内在神性的机器人。机器人“心灵”的首席设计师小川航平​​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我们总能在事物内部看到神”。

日本的万物有灵论的传统信仰与西方的哲学传统有着明显的区别。尽管古希腊哲学家也信仰万物有灵论,甚至在许多自然场景(如溪流)中看到了灵魂,但他们坚信人类的灵魂与自然界万物的灵魂完全不同。

对于日本人来说,我们总能在事物中看到神。 ——大井文彦

天启宗教 ( ) 也将人类置于更高的层次,将人类视为上帝最伟大的创造物和不朽灵魂的唯一容器。十诫严厉告诫古代以色列人不要过分强调物体的特殊性,以免人们从事偶像崇拜,这是十诫明确禁止的异端。伊斯兰教的一些教派特别反对偶像崇拜,甚至严格禁止信徒制作人或动物的肖像。

违背自然

根据西方传统观点,当机器的行为与人类过于相似时,它就打破了自然的界限,是一种混淆神圣与世俗的危险行为。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比较文化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蒙斯( )认为,在现代神话故事中,这种关于人和技术的道德警示尤为突出,比如经典的《弗兰肯斯坦》(),其起源于圣经。源于许多道德戒律。

1:1高达机器人装置在东京台场展出。这张照片拍摄于 2009 年。©/Olm

西蒙斯还说道:“故事中的弗兰肯斯坦博士实际上在怪物的体内创造了另一种生命。这就像伊甸园里的人类吃了‘善恶知识树’上的禁果一样。这被视为我们的原罪,我们因此受到惩罚。”在故事的最后,弗兰肯斯坦博士和他的怪物都死了。西蒙斯认为,悲剧的教训是明确的:“人类要小心!不要试图扮演上帝。”

出现在科幻舞台剧《RUR》中的机器人。 ©

1921年首演的捷克科幻舞台剧《RUR》,片名中使用了“机器人”一词。该剧还巧妙地触及了宗教内涵:剧中的一个角色创造了一个机器人来证明上帝不存在,而另一位名人则坚信机器人有灵魂,因此他们将这两个充满爱意的机器人重新命名为“亚当”和“夏娃”。故事的最后,机器人杀死了除了那个人之外的所有人类。 (译注:该舞台剧的捷克语全称是ální,中文名称是《  Robot》。)

产业驱动

有学者指出,日本之所以对机器人及相关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根源在于日本的社会经济和发展历史,而非宗教或哲学。二战后的几年里,日本将重点转向发展科学技术,不仅重建经济,还重建形象。

德国锡根大学的日本学者马丁·拉斯曼( )认为,“工业领域的机器人在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日本完成了自己生产线的自动化,实现了效率的飞跃升级后,该国成为机器人出口大国。

Piper 机器人是一款半人形机器人,旨在“读取人类情感”。其中一些用于服务和零售行业。 ©+

今天的机器人工程师已经开始从设计功能性工业生产机器人转向交互式人形机器人。无独有偶,日本的历史也将为这个机器人之国增添不少色彩。据柏林自由大学研究员科西玛·瓦格纳( )研究,1649年,日本幕府禁止利用外国技术研制新武器,以防止日本境内出现新的敌对势力。因此,当时的工匠们着手制造一些无害的人形机器,比如制作机械人偶表演木偶戏,或者为客人端上茶杯。

“射箭男孩”( Boy)是田中茂久设计制造的机械人偶。 ©

200多年后,日本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时期,恢复了与外国的接触和交流。当时,熟练的玩具开发商率先利用西方技术探索出更实用的产品。例如,1875 年,玩具制造商田中久重创立了日本第一家机械工程公司田中制作所 ( )。 64年后,经过大规模的企业合并,现在它被全世界称为“东芝”。

(//)

《奇异谷》

尽管日本20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让这种原始的玩具机器人很快就过时了,但让机器娱乐大众的想法仍然萦绕在日本人的认知中。

20世纪70年代,日本机器人学家森雅宏提出了“恐怖谷”理论(品味不满足的山谷现象),但当时他发现自己的研究很难被认真对待。该理论指的是人类在面对与人类相似的事物时所经历的强烈不适。但在当时,这样的研究似乎与“日本与机器人”的和谐关系背道而驰。

“恐怖谷”理论示意图。横轴是主体所面对的物体与人类的相似度,纵轴是主体对物体的好感度。 ©

森雅宏在接受IEEE概览(IEEE)采访时表示:“当时,他们认为对一个‘玩具’进行科学研究是荒谬和轻浮的。”美国占领期间,日本被迫实行废除军备,而正式成为和平国家的日本却很少在武器研发上投入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科学家石黑浩以 10 岁的人类儿童为模型,建造了机器人“呼吸”()。 ©

所有这些事实都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战后的日本,并对这个“机器人国家”​​产生好感——日本似乎证明了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而人形机器人只代表了人类的纯真好奇心。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很难保持乐观。以当时正处于冷战期间的美国为例,持续拨款研究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这足以给机器人戴上一顶威胁帽子。更不用说整个西方世界的工人阶级长期以来都不喜欢自动化,人们认为自动化正在抢走人类的工作。这种情绪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反对工业革命的勒德分子摧毁了一台又一台的纺织机。

漫画巨星

© /

随着20世纪下半叶流行文化的发展,一些关于技术的新观点也出现了。在此期间,日本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阿童木。他于1952年首次出现在漫画中,随后在书籍、电视剧、电影中走红,甚至还拥有大量周边产品。 ,例如模型和卡片。在故事设定中,铁臂阿童木是一个利用超人能力惩恶扬善的机器人,并以对科技的积极信念团结整个国家——尽管他本人一开始并不这么认为。

阿童木的梦想推动了日本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梅谷洋次

©/维托

漫画人物所传达的信念给一代日本人,尤其是那些从小就梦想建造自己的机器人的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机器人科学家梅谷洋二认为:“日本的机器人技术是由铁臂阿童木的梦想驱动的。许多日本顶尖的机器人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认为,‘如果没有机器人科幻作品,就不会有机器人技术。’这些人们从高中起就梦想着阿童木,因为这个角色,他们想成为机器人科学家。”

虽然西方国家出现了积极的机器人故事,但最有影响力的故事是关于机器人对人类构成的威胁。在《2001:太空》(2001:A Space)中,飞船上搭载的智能机器人系统“哈尔”叛变,杀死了飞船上的几名宇航员。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羊之梦》?)及其改编电影《银翼杀手》(Blade )中,假的和真的拟人机器人反抗人类的奴役,却一一被追杀。

在《终结者》系列电影中,西方世界对机器人的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人类创建的防御性计算机网络“天网”获得了自我意识。人类试图将其关闭,天网却启动了名为“终结者”的机器人进行反击,成功向人类发起了战争。还有更多的西方科幻作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早在《弗兰肯斯坦》和《罗森的万能机器人》中提出的道德警告:试图创造生命是愚蠢的,期待任何人造的东西是矛盾和幻想的。有灵魂。人类根本不可能与我们最精致的创造物和平共处。

©

即便如此,日本与机器人的关系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这里很少有人担心机器人有一天会暴动,而日本也渴望利用机器人来缓解国内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包括应对日本迅速增长的老龄化人口的迫切需求。护理问题。正如日本战后政策一样,如今的日本政府和企业仍然致力于推动自动化进程,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也是为了增加人们对机器人技术的信心和热情。

但问题在于,阿童木在激发了日本对机器人热情的同时,也给日本创造了一个矛盾的机器人概念。对此,拉特曼提出,日本人有一种“铁臂阿童木综合症”:人们往往认为人形机器人聪明、灵活、强壮,但今天的机器人还远远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他还指出,基于已有的技术,研发养老护理机器人的工程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更简单的设备上,开发能够与所有医疗设施顺利互联的机器人,而不是一些华而不实、空洞的噱头。 ,我的扫帚值钱。谁能想到连日本也想要真正的人类来照顾老人。

对此,机器人学者 (ä)指出:“我在日本调查时发现,日本养老机构很难采购大量机器人设备。相反,人们更需要人类的关爱。 ”

总体而言,《铁臂阿童木》为日本机器人技术带来了光明的未来。时至今日,日本人依然保留着这种乐观态度,但日本机器人并没有获得科幻作品中那样的力量。

文/阿莫斯

草薙元子 译

校对/荒牧大辅

原文////-what-we-can-learn-about--from-japan/

本文获得知识共享许可 (BY-NC) 许可,由草薙素子在  上发布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一定代表利维坦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9 19:01 , Processed in 0.1845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