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5|回复: 0

安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独创四个结合的做法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451
发表于 2024-9-28 04: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建设,坚持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任务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来抓。

特别是机构改革以来,安徽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视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要求和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围绕大局谋划。转变观念,完善站位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改革创新提高绩效,扎实推进新发展阶段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

聚焦乡村振兴,打造原创“四个结合”

与其他省份相比,安徽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农业发展局局长孔少林表示,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探索创新乡村振兴战略。两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四个结合”。

一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坚持以贫困地区为重点,优先支持贫困村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产业脱贫、就业脱贫、资产收益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2019年至2020年,全省支持贫困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185万亩,惠及331个贫困村、9万余户贫困户。

二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两年来,支持“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641万亩和各类产业园区和基地106个。

三是与耕地占用和补偿平衡相结合。按照全区土地综合整治要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试点,探索建立新增耕地收入优先用于农田建设的机制。据统计,2019年、2020年通过项目建设新增耕地3739亩、4179亩。

四是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以生态高标准农田为载体,统筹生态田园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的美丽乡村。两年来,共支持849个村改善人居环境。此外,选择金寨、潜山等10个丘陵山区县开展农田机械化改造试点。

聚焦耕地,贫困村变强村

义井乡红桥村位于合肥市北部,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庄。它与中国很多没落农村有着相似的村庄条件:首先,它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空心村”。全村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人口占77.4%。留下来的人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二是传统农业村。村里唯一丰富的资源是耕地,主要以稻麦等传统种植业和小农经营为主;再次,它是重点贫困村。 2014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人口175人,占全村户数的11.1%,占村总人口的8.2%。村集体基本没有经营收入。



这样一个落后的村庄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著名的农业强国。让它“脱胎换骨”的法宝是什么?

“打牢基础!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乡村振兴必须聚焦土地。”义井乡党委书记陈艳说,虹桥村共有确权农田5420亩,人均2.54亩。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容易缺水干旱,田地分散、参差不齐。不仅难以转移到其他国家进行大规模作业,而且还存在大量废弃油田。

2019年春,虹桥村积极向上级争取投资1596万元,对村里耕地进行系统全面整治,使村里耕地“方田、成沟、路成”。联网了,涝可以排,旱可以浇。”这不仅为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奠定了基础,还新增耕地300亩。

虹桥村整治耕地5420亩,新增耕地300亩。虹桥村没有直接分配到各户单独管理,而是将5720亩耕地作为整体资产,由村集体控制和管理。在乡镇帮助下,虹桥村引进国内知名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金丰公社,对5000余亩耕地实行“耕、种、防、收、销”全程托管。发挥金丰公社团购降本、专业种植高产、渠道销售实现高溢价的优势,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作物产出率。

人们嘲笑红桥事件。农民入股,获得土地红利和村集体经济成员红利的双重收益。 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600元,村集体分配收入红利113.73万元。改革使集体更加坚强。资源已经变成了资产。依托全村土地规模经营,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2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73.8万元,2020年达到150万元。

资金转股,通过股份合作引入专业公司,实施订单农业。以往较为突出的土地撂荒现象消失,村里2000亩撂荒土地恢复耕种。改革让人们更加诚实。 “三变”统一为一变。村民在一个田地里经营,在一个账户里分享红利,在一个世界里生产生活。矛盾纠纷减少,党群关系改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村民们说:“村子还是原来的村子,人还是原来的人,改革真是改变了世界。”

强农富民保障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五项重大成果

虹桥村是安徽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总体来看,安徽农村发展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五项重大成果,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大多老化、年久失修,耕地整体质量不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建设高标准农田49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1%。项目全面落实土地、土壤、水路、林业、电力、技术管理等综合配套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农田排灌能力得到补充和提高,节约了灌溉水量,增加了机械化耕作面积,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田防灾减灾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减灾能力大大增强。在2019年特大干旱和2020年特大洪涝灾害期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经受住了考验,抗旱防洪成效显着,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安徽是农业大省。始终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旱季可水浇、可排洪、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土地。 、高标准农田示范带动作用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平均亩产增产100多公斤,为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超过800亿公斤,为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做出了积极贡献。 ,



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安徽充分发挥科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创造高产、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有机质、深耕深松、免耕直播、旱作农业等措施和实用技术,节水、农林病虫害统一防治和丘陵山区机械化改造,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操作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项目区优质品种率将达到90%以上。传统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得到改进,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显着提高。

带动了项目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安徽坚持把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普及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增加350元。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安徽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农田生产条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通过增加农田林网保护区面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治理酸化土地等措施,有效改善农田生产条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项目区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综合利用种植业、养殖废弃物,采取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同时,探索以生态高标准农田为载体,支持项目区村庄改善人居环境,创建生态宜居美丽田园乡村,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纳入民生工程推进,多措并举迈上新台阶

为扎实做好新发展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打好“十四五”良好开局,安徽省委、省政府省政府决定从2021年起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实施,每亩平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确定为不低于2250元,为农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财政支持重点问题,落实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省财政安排31.25亿元,比上年增加8.3亿元,增长36%,督促市县财政充分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 2021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投资总额达到112.5亿元。

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推动地方政府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部署要求,做好高标准农田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发行和使用工作,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土地出让收入综合利用的重点。一、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

加大宣传引导,强化服务引导,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社会资本对农田的支持和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按照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使用划拨资金,加快支出报销,提高资金绩效。加强动态监控,自觉接受审计、财务和上级部门的检查,坚决杜绝违规使用资金行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07:35 , Processed in 0.0655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