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永不落槌的拍卖:区块链艺术与加密艺术的主题个展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067
发表于 2024-11-18 01: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不停歇的拍卖

2021年5月29日,“一个小目标”展览开幕式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地下一层举行。据官方介绍,这是全球首个以区块链艺术和加密艺术为主题的个展。听起来相当神秘。

来的人中,有“币圈大佬”,也有美术学院的教授。学术导师吴嘉楠与联合主办方巴比特、链闻等区块链资讯门户网站出现在同一张海报上。原本毫无血缘关系的两拨人,因为这次展览的主角刘嘉莹而坐在了一起。在简短的开场致辞后,她在大家的簇拥下走进展厅,一一参观了她的作品。

在讲解过程中,多次出现以太坊、账本形式、元宇宙、链式、算法、会计、数字钱包、智能合约等技术词汇。眼前的艺术作品仍然以油画、雕塑、动画、装置等形式来承载,但欣赏它们已经不再与光线和笔触有关。

作为腾讯国际业务部首席产品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刘嘉颖的经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颇有说服力。研究生期间,她专注于探索如何利用区块链底层技术进行艺术创作。 2020年6月毕业时,因为疫情,她无法举办线下毕业展,也无法在毕业典礼上与同学见面。她只能在微信上收到鲜花表情。为了弥补遗憾,她在区块链平台上发布了一张照片(借助这个平台,人们可以使用加密数字货币买卖土地、建造建筑物、举办派对和展览,不再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上搭建了一个名为“红金”的虚拟美术馆。

▲刘嘉莹在“一个小目标”展览

一年后,展览开幕当天,不少人戴着VR眼镜来近距离观看这部作品。有的从后门进入“红金”展厅,有的直接从天而降,从二楼进入。传统美术馆既定的流通在这里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刘佳莹戴上耳机,指着另一个方向,“虚拟空间中展示的所有艺术品都可以直接连接到拍卖会。”

人们摘下眼镜,跟随她挥手向右,走向展览的亮点。这是一个临时的拍卖场地,两侧高高悬挂着电子屏幕。一位扎着高马尾、穿着职业装的主持人站在中间,有条不紊地介绍拍卖规则,并邀请一些还一头雾水的观众上台。坐在提前安排好的近百张椅子上。

▲平台拍卖现场

是刘家英创建的拍卖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上传到区块链的每件数字艺术品的起价为 0.05 以太坊。在每一轮竞价中,出价都会自动设置为比上一轮高10%。最终买家和成交价格均未知。主持人仍会手持象征性的木槌,但会出现“3、2、1,成交!”的形象。永远不会上演。拍卖永不停歇,每个参与者只能暂时获得所有权,并在下一个竞拍者“拿走”时获得30%的溢价收入,而原画师则可以在每轮竞拍中分享50%。 。平台在协议层面保障创作者的永久权益。

传统的艺术品拍卖过程中抬价、加价已经成为手机上的无声操作。屏幕上的数字在跳动,周围都是隐约兴奋的面孔。自2021年4月发布以来,被称为迄今为止最具创新性的NFT拍卖平台。 NFT的全称是Non-Token,意思是不可替代的代币。视频、游戏、音乐、文字、图片……几乎所有可以数字化的东西都可以在区块链上编码为NFT,然后定价和交易,相当于数字艺术品的所有权证明。

▲界面

刘佳莹解释说,她的初衷是让艺术品在这个非永久性拍卖平台上自由流通,不受任何人控制。她认为区块链技术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传统世界中不公平的事情。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改变艺术界现有的问题。

这种新形式重新定义了“收藏”的概念。参与收藏的人中,也不乏学习计算机、数学的人,与传统的收藏者完全不同。这绝对是一款新游戏。

新游戏

2021 年 3 月 11 日,笔名“”的美国平面设计师的 NFT 作品在佳士得拍卖行以 693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4.5 亿元)拍卖,一举刷新数字艺术品拍卖新纪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艺术品。艺术家创作的第三昂贵的艺术品(仅次于波普大师杰夫·昆斯和英国艺术教父大卫·霍克尼)。虽然NFT几年前随着区块链的兴起而诞生,但直到那时才引起世人的关注。

数据显示,今年 3 月份 NFT 销量超过 16 万枚;最大的NFT交易平台的交易规模在过去六个月增长了100倍。据加密货币数据聚合机构统计,仅今年3月份,NFT艺术品的交易规模就达到2.05亿美元,超过了历次NFT艺术品交易的总和……加密艺术已成为艺术界最轰动的“炸弹” 2021年上半年市场。

成名两周后,NFT 浪潮涌向北京。 3月25日,798举办的“双赢——首届NFT加密艺术展”开幕式上,艺术家冷军的一幅水墨画《新竹》被当场焚烧。与此同时,这幅画的电子扫描版本被烧毁。 NFT并上链。 NFT版《新竹》成为这幅画的唯一原创作品,最终以40万元成交。

▲冷军的NFT画作《新竹》

噱头十足的操作,加上试水也不难看的价格,很快在中国点燃了NFT(首个NFT展会已于2020年8月在中国亮相,后续反应甚少)。近两个月来,举办了不下十场相关展览和讲座。

加入游戏的人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对待冷军作品完全是一种炒作。原因就在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方式与其创作手段密不可分。当然,用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可以放在数字平台上。欣赏媒介,但水墨最初诞生于纸上。烧掉画纸就等于毁掉它。涂鸦艺术家班克斯()虽然有先例,但他的漫画却不同。他们本来就有反讽;有些人认为炒作是可以理解的。从艺术发展史来看,2002年、2003年,资本对当代艺术也有过大规模、高强度的炒作。

持后一种观点的主要是画廊老板。他们的生意需要维持,他们的考虑显然更加实际。从外企转行开画廊的季晓峰,大约20年前在通州的一个村庄开了一家艺术品工厂。这些年,他搬到了798,后来又把自己的“在3画廊”搬到了离市区较远的北六环。草场地艺术区。 2021年5月,他的画廊还举办了名为“伟大的毕达哥拉斯”的NFT加密艺术展。

他坦言,NFT的出现当然是对艺术生态的挑战,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代理关系。区块链记录了艺术品的所有权、每次流通的价格以及存在的副本数量。买家可以跳过画廊,去交易平台购买,艺术品的价格也摆脱了之前画廊主导的不透明问题。 “NFT的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使其去中心化、市场化、公平透明成为可能。”



▲ 再三画廊经理纪晓峰

一旦交易模式发生变化,画廊的功能也将面临变化。纪晓峰将NFT概括为艺术创作、艺术市场、金融属性、法律、技术、传播六大要素的聚合。他认为画廊应该适应行业,转变功能。艺术家想要让自己的作品在虚拟世界中流行起来,除了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之外,还需要管理好各种社交账号,保持自己的人气。这往往需要一定的规模,只能在艺术家的工作室中完成,否则会占用艺术家的创作时间,而这部分工作可以由画廊来承担。

策展人科顿是一位女诗人,穿着很像草间弥生,亮蓝色的头发从头顶染到一半,长裙上布满了鲜艳的圆点。加入NFT浪潮,在她看来,不仅仅是画廊功能适应时代变化的简单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意识层面传达的理念。她常年住在波士顿。虽然那里的艺术界不像300多公里外的纽约那么活跃,但计算机专业人士和艺术家之间的许多合作早在20年前就开始出现。艺术工作室继续展示这些合作的成果。

▲策展人棉花

想到这些角落的创意突破,钱布受到启发,把“促进艺术流通”作为自己的责任,就像接力一样,希望用画廊的先锋行动,发挥博物馆的引导作用。和启发。 “开NFT展览并不是为了追赶热潮,而是在理念上比热潮更具有前瞻性的一步。”展览主题寓意情怀与雄心,既向2000年前的“数学之父”毕达哥拉斯致敬,又期待今天行动的持久辐射。

NFT作品买家

面对新事物,有的人勇往直前,有的人犹豫不决。参与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的竞拍者中,91%是佳士得的新客户,超过一半(58%)是千禧一代(1981-1996年出生),6%属于Z世代(出生于1996年) 1997-2012)。

纪晓峰观察到,近年来中国的年轻收藏家迅速成长。 “并不是老一代人不好,而是他们(年轻一代)的视野更广阔。无论是富二代,还是通过创业积累了一定实力的人,他们对作品的判断、个人的喜好、对艺术的欣赏,我们自己的历史认识和对艺术收藏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将越来越有话语权。”

前段时间,几位80后收藏家以每幅80万欧元的价格购买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六幅作品。这让季晓峰从新一代身上“看到了一些希望”。在与一批因NFT而兴起的持有加密货币的新玩家打交道后,季晓峰也感受到了这类收藏家的艺术判断力:他们不仅看重艺术品的投资价值,在品味方面也有自己的要求。涉足艺术,并不完全是叶宫浩龙的标志。

“伟大的毕达哥拉斯——NFT加密艺术展”的投资人肯·杨出生于1991年,他的家族长期从事收藏事业。其父杨修在2004年北京瀚海春季拍卖会上以6930万元成交。陆俨少《杜诗百开》。面对这个新时代,杨修有些难以理解。他和他的同行经常站在新旧世界的两边,交流什么是收藏、什么是艺术。南京大学文物鉴定教授杨修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必须经过前人的评判和肯定,必须通过大约两三百年的焦距来审视。因此,经过历史检验的文物才有价值; Ken yang认为,人在不断进化,技术革命逐渐取代我们身体上的部件,这必然会改变文化和意识形态。 “你还是同一个人吗?”

2008年,当他还是大学新生时,他受到《使命召唤4》游戏整体渲染水平和叙事的启发,意识到电影和游戏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窄,VR的世界即将到来。技术手段正在向各个方向发展,虚拟产品是其中的突破环节。

在新一代95后、00后的杨肯看来,这群“网络原住民”与上一代最显着的区别在于,他们天生能够接受虚拟物品的付费(比如作为游戏设备)。价值。通过NFT交易的数字艺术品首先是一种展示或标榜品味的收藏行为,其背后是打破垄断的商业行为。

▲近日,NBA选秀状元锡安与篮球杂志SLAM合作推出NFT明星卡

NFT 在艺术家、画廊和买家之间具有与传统艺术世界不同的交易模式。过去,创作者必须先将作品送到画廊,排队等待画廊举办个展,然后再送到拍卖行进行拍卖。公众无法直接接触艺术家。 NFT流行后,创作者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来下单出售,维护公链,而作品一旦出售,无论在二级市场如何流通,作者都不会再获得额外收入;目前大多数NFT艺术平台都将艺术家的份额写入底层协议中。艺术家首次出售作品后,后续每次转售仍可直接获得10%的分成。

晚宴上,肯·杨听到一些传统拍卖行的人抱怨他们的工作被抢了。他心想,这肯定会成为常态,垄断集团的业务最终会被蚕食。 “其实互联网也在这么做,没有永远的赢家,赢家永远是金钱、时间、资本。”他研究的是媒体,在他看来,艺术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就像传播向大众传播的一步步转变一样,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 “艺术收藏本来是面向精英的,但现在已经迅速从精英领域蔓延到公共领域。在消费市场上也开始流行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文明需求,玩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多元化。”

由于工作繁忙,Ken Yang 和父亲已经有半年没有见面了,但他不需要问就知道父亲会如何评价他所投资并看好的 NFT。 “他肯定会说电子产品不值钱,这种闹剧不值得。”只要一两年。我会告诉他,如果你认为某件事是一场闹剧,那就是一场闹剧。如果你认为这很严重,那它就会很严重。虽然确定产品风格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我坚信未来一定是虚拟的。所销售的文化衍生产品将与NFT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卖家或玩家

卖方市场对 NFT 的态度并不基于年龄而明确。在参与NFT展览和制作的艺术家中,不乏这个新事物的资深追随者。十几年前毕业于中美洲数字媒体专业的田晓蕾,最近在NFT行业中人气很高。 2016年开始制作VR,积累了许多色彩鲜艳、造型怪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3D多媒体作品。

《100个后人类标本》已经完成近一半。田晓蕾对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着迷。他想象中的“后人类”中,有的拥有多个脑袋,可以随时切换性格;当遇到危险时,他们会迅速保护和反击,当人们没有信心时,他们会提供安慰和爱抚;有些人穿着宇航员服,背着能量收集器。在新星球上,他们不能吃喝,只能靠吸收光来生存。并且射线直接转化为能量供给身体;有的赤身裸体,进化成巨大的大脑,身体结构简化成空心线条,90%的能量供给大脑。

▲《神话》2018

田晓蕾的作品多以视频和游戏的形式呈现。在“3画廊”的群展中,你可以体验他的游戏装置《我想为你跳舞》:形态各异的生物扭动着,向你翩翩起舞。慢慢靠近,按下手柄就可以将它们一一杀死。一旦被击中,这些电子怪物就会绽放出满屏的血红玫瑰;你也可以保持淡然,等待它们逐渐包围你,在缤纷的热闹中感受空虚。

尽管人们一直对这些作品感兴趣,但很少被收藏。过去,利润是通过销售制成 VR 的实体雕塑或印刷品和吊坠等衍生品来获得的。 2021年4月,田小雷在NFT艺术及潮流玩具流通平台FM举办的盲盒义卖会上,发布了《神话Loop(神话循环视频)》,共4件,每件6个版本,为首个即将售完。

▲新媒体艺术家田晓蕾



NFT的出现,一方面让田晓蕾看到了数字艺术更广阔的市场,但“行业内的80/20规则很难消除”。门槛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过去不被画廊接受的艺术家现在可以轻松出人头地,“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提高质量,让东西有价值”。另一方面,也更加坚定了他对技术的关注。他计划在他刚搬进的工作室中使用它。墙壁上,有十、二十块电子屏幕。

他认为“艺术总是伴随着技术以阶梯式的方式成长。从远古人类在石窟中作画,到化学颜料,到摄影,到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技术每次都将走入死胡同。将艺术带入新世界。艺术家重要的精神是探索和创造,这和技术一样。当今时代,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将更加紧密,相互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人工智能出现在很多地方,相互共生、相互驯服,谁都离不开对方。直到人工智能带着意识出现,我认为新媒体是一种不断刷新认知结构并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失去好奇心的态度。心渐渐老了。”

▲田晓蕾作品《伟大》循环视频,2017

不仅是数字艺术,一些传统方式难以收藏的艺术形式现在也被认为具有天然的 NFT 特质。行为艺术家何云昌的作品《进出》就是其中之一。

50多岁的何云昌因拔肋骨、将尸体浇在水泥里、连续与100人摔跤、徒手抵挡1.25公斤火药炮等一系列暴力行为艺术而闻名。 。他随时呈现出一张生动的面孔,语气和表情波动极大,一如他行动中所追求的极致体验,没有一丝轻视沧桑的麻木。他心里不高兴,把烟往桌上一扔,道:“可恶!”当他想到快乐的事情时,他的五官就挤成一团,身体不自觉地前倾,就像一个孩子试图拥抱心爱的气球。

谈到NFT和区块链时,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侧头看着左上角,一脸遗憾和自责,仿佛在策划一场阴谋,“我爸爸以前是个煤矿工人,挖煤矿。”我没有开采石油,我认为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大的遗憾。”说完这句话,我忍不住笑了。

当比特币市值快两三千美元的时候,他就想挖。比特币、区块链、数字化、量子霸权,以及跨越科学与艺术边界的新尝试,都是他密切关注的。后来他犹豫了,没买。价格达到5000美元后,他又觉得心痒痒了。他请朋友的学生帮他开设一个账户。他去中关村打听市场情况,询问电脑卖家是否有矿机出售。

当时一台新矿机要3万元,二手矿机2万元左右就可以买到。考虑到自己所在的草场地艺术区电费有点高,何云昌特地安排了一位住在燕郊的年轻艺术家。那里的电费很便宜。买了矿机后,他可以把矿机存放在自己的地方,让他帮忙挖矿和管理。 。一切都准备好了。卖矿机的人给他算了一笔账。最快三个月就可以把钱拿回来。现在比特币越来越少,可能需要6个月才能收回钱,但他绝对可以在一年内赚钱。 !

▲何云昌/本报记者姜晓明摄

那是2015年或者2016年的事了,很多人,包括何云昌的妻子,都觉得这像传销,太不靠谱,很快就打消了他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没有发大财真是可惜,但更让他难过的是他想玩却玩不了。

“其实现在人们害怕很多新事物,我并不害怕,我觉得很好玩,我对它们有很强的信心,也愿意去接触它们。我是一个比较反传统的人而且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文化领域的所有尝试都是值得赞赏和肯定的,即使是错误的尝试,但也比现有的、老套的东西要好得多。新事物大多是混乱和可怕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变得更好,如果你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相信我的朋友们。我愿意配合,我觉得他们有自己的操作方法,相信别人。”

怎么玩

“At 3 ”创造了“进出”的收藏方式。从2007年11月23日开始,何云昌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砍柴,并在砍好的木头上写上日期。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今天。在他北京工作室的庭院里,整齐地堆放着近四万块写有日期的木板。每当出去办展览的时候,就会把一部分木头拉出来,做成一定的形状。如果有人想收藏《进出》,通常只能收藏写有日期的木头或者何云昌砍柴的视频。

策展人钱布认为,无论是照片、视频还是木头本身都不能代表何云昌的行为艺术。 “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他对时间和劳动、想象的东西、价值本身的定义,而 NFT 恰好就是这样的东西。”

▲2021年5月15日,何云昌在北京工作室劈柴/本报记者姜晓明

收藏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日期,购买与该日期相对应的木头。画廊会为买家拍一张照片,然后将照片挂在链子上,同时将实际的木材放入破碎机中破碎。何云昌这样看待这种行为:“世界上大多数事物最终都会归于尘埃,成为数字。”数字很​​有趣,而且是一个新鲜的故事。如今,科学技术和材料已达到爆炸性发展阶段。相应地,一些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承载方式也在不断涌现。 “我觉得数字化,或者说NFT,这种承载和呈现艺术的形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是一件好事。参与其中,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并呈现和承载这种价值取向的载体。” ”

经营画廊的季晓峰非常理解艺术家的犹豫和担忧。他以摄影为例,“从相机被发明、艺术家开始用它来创作作品以来,已经五十多年了。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在安全的环境中做事。”陌生感阻碍了一些人做出新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即使有相应的能力,艺术家也非常害怕被视为追逐短期利益的新观念追随者。

当季晓峰与田晓蕾、何云昌讨论策展事宜时,他发现他们最关心的并不是新技术产生的具体效益,而是这件事对他们艺术家身份的影响是加强还是削弱。

面对这些反应,季晓风会用他一贯的和蔼语气,站在朋友的立场上,用真诚的鼓励来回应。他希望身边的艺术家能够迈出这一步,利用数字世界提供的条件,更完整地表达艺术。概念,或者打破传统语言创作的思维局限去发现自己。

“而且这并不难,”季晓峰和艺术家们正在着手建设一个有30多人的实验室(NFT Lab),将能做软件和数字设计的人与艺术家结合起来。 “一个艺术家自己能起步多远并不重要,只要他有创意,就会有人帮助他实现。”

实验团队的名字取自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神谱》,寓意艺术作品未来的价值走向。 “物质属性越来越弱,精神属性却越来越强。”这与刘家英的愿景是一致的。呵呵,“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深度参与这个时代,进而推动时代的发展。区块链技术是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支撑。区块链艺术对我来说,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作品,而且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感谢陈鑫和王亚莉对本文的帮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23:23 , Processed in 0.0890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