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美食之旅:从黄州到惠州,品味人生百态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067
发表于 2024-11-18 04: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是一位超级吃货。他不仅爱吃、会吃,而且还一手好厨艺。他发明和烹制的各种美食,如东坡肉、东坡酒等佳肴,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吃得津津有味。吃货的眼光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苏东坡所到之处,满眼都是美食。在被贬谪的黄州,他有诗赞道:“长江围郭知鱼美,山好竹感笋香”。

他在嘲笑自己整天为了食物而劳作的同时,也感觉到黄州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美食。既然是命中注定,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在被贬的徽州,他赋诗吟唱:“日食荔枝三百颗,寿为岭南人”。为了美味的荔枝,他似乎并不在意烟雨肆虐的艰苦环境,甘愿成为岭南人。

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当前,黄冈人民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进行殊死搏斗。我想苏东坡积极乐观的精神也鼓舞着他们战胜COVID-19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东坡被贬至湖北黄冈。靠近河流的土地潮湿潮湿,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不过,黄冈并不是苏东坡被贬最困难的地方。后来他又被贬到岭南,那是一个更加荒凉悲惨、疟疾流行的地方。没想到,苏东坡越是困难,他就越高兴。他还写诗夸自己能顺其自然,吃荔枝的美味,在春天睡得特别香。这进一步激怒了那些讨厌他的政敌,直接把他贬到了有“天之崖、海之角”之称的海南岛。

1、苏东坡喝过蝙蝠汤吗?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彰化军(今海南儋州),假号琼州别甲。当时,苏东坡已经62岁了。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出走,在海南岛生活了近三年。

儋州地处海南岛西北部,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毒蛇猛兽遍布。最可怕的是瘴气和疟疾。这些疾病呈地方性流行,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据《儋州志》记载:“陆地极热,海风却甚寒,山间多雨多雾。” “寒风侵入筋窍;浊气入口鼻;毒水灌入口鼻。”胸口、腹部、肺脏、心脏,那里的仙人很少。”难怪历代以来这里都被朝廷当作死囚的流放地。苏东坡来到海南就决心一死了之。不过,最让他感觉不适应的,就是这里的饮食习惯。

苏东坡在“文子瘦了,老了,很少吃肉”的诗中描述了他在儋州的艰苦生活。他写道:“五日见花猪肉,十日见黄鸡粥”。人们饭吃芋头,建议熏老鼠、烧蝙蝠。听说蜜有呕吐的味道,与虾、蟾蜍的习俗稍接近。”子游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苏东坡听说苏辙因环境恶劣而日渐消瘦,便写下此文。诗安慰他,告诉他在海南的生活也异常艰难。

不仅猪肉、鸡肉粥很少吃,当地人还有每餐吃土豆山药的习惯。当你去他们家做客时,最好的款待是熏老鼠和烤蝙蝠。 “米吉”是指刚出生的小老鼠,蘸蜂蜜吃,被当地人视为美味。苏东坡一听这菜,头皮发麻,差点当场吐了。但也没有别的办法。毕竟,他必须效仿罗马人。他还是要强忍住恶心,尝尝蝙蝠汤、虾肉之类的食物。

在物质匮乏的古代,古人只能因地制宜,从这些野生动物身上猎取自身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这与当今人们出于口味和好奇,毫无禁忌地贪吃野生动物,从而引发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灾难性后果的错误做法完全不同。

不过,也可以看出,一些地方的中国人长期以来就有吃蝙蝠的饮食习惯。只是现代中国人已经没有这种饮食习惯了。网上流传的大部分蝙蝠吃蝙蝠的视频场景,都是出国旅游的游客记录的恐怖场景。

当前,全国正在进行抗击新冠病毒的人民战争,而蝙蝠已被科学家认定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罪魁祸首。回顾中国吃蝙蝠的历史,学者学者苏东坡不幸被列入其中。然而,如果我们回顾人类抗击瘟疫的历史,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苏东坡也是一位伟大的抗疫英雄。



2、苏东坡是抗击瘟疫的时代英雄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遭遇黄州及邻近县城鼠疫流行,死者无数。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邻近的州县有武昌、荆州等地,也就是今天的武汉地区。看到疫情肆虐,生活受到摧残,苏东坡忧心忡忡,焦急万分,却没有什么好的计划。

这时,他得知同乡朝古家有治疗瘟疫的秘方。苏东坡遂恳求朝古拿出秘方来拯救黎民。苏东坡按方取药,广泛分发,无偿为病人提供药物,挽救了许多病人,“救活了无数生命”。 (见苏轼《生三子序》)。

朝古当时在苏东坡家当家庭教师,他所呈现的秘方叫做“生三子”。他从哪里得到治疗瘟疫的秘方?苏东坡在《圣三子虚》中并没有解释。至于它的功效?有多少濒临生死的病人被治愈?苏东坡也含糊其辞。

据苏辙所著《朝古传》记载,朝古是眉山学者,以教书为生。东坡兄弟从小就认识他,是患难之交。后来朝古在军中与一个名叫韩存保的人犯了罪,于是隐姓埋名,逃到了江淮之间。直到朝廷大赦天下,他才敢露面。

当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风波时,他不远万里从巢谷来到黄州陪伴,并担任苏氏家教。后来东坡兄弟被贬到岭南,朝古不顾七十三岁的高龄,从家乡眉山步行千里来到岭南看望东坡兄弟。见到苏辙后,他还表示要赶赴海南岛看望苏东坡。苏澈被他的真情深深感动,劝他不要走。但朝古坚持前去,不幸病倒在路上。

“生三子”是朝古当年收藏的中药秘方,就连他的亲生儿子也不愿意传授给他。朝古将秘方传给苏东坡时,要他对江发誓,不许告诉任何人。然而,苏东坡并没有遵守自己的誓言。为了拯救世界,他将生散的药方传给了当时湖北名医庞均安,希望他能用这个药方来拯救更多的病人。

元佑五年(1090年),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县时,“生三子”再次发挥了神奇作用。那年春天,苏州、杭州两地流行鼠疫。苏东坡拿出生三子的药方,命部下按照药方配制药物,免费分发给杭州百姓。 “靠着这药,能活下来的人,不计其数。” (见苏轼《《生三子跋》)。

为了预防瘟疫,苏东坡还动员民间捐款支持救灾。他以身作则,捐献黄金五十两,并集众筹款,修建了一所医院,名为“安乐坊”,专门用于收治贫困病人。据考证,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传染病医院。苏东坡派寺里的僧人管理病房,每天聘请专业医生进行诊治。苏东坡还制定了规定,按照病情轻重分别治疗,防止交叉感染。这些做法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效仿,有效阻止了疫情的蔓延。

苏东坡不是专业医生,但他当官,关心百姓疾苦,视百姓生命胜过泰山。他的责任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尊重。可以说,苏东坡是古代中医的先驱,也是当之无愧的抗击瘟疫的时代英雄。

3、说说神秘方“生三子”的功效



或许是由于苏东坡巨大的影响力,“生三子”这个方剂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成为防治鼠疫的名方。北宋末年无名作者编着的《素陈良方》记载了“生三子”的方剂。这本医书是沈括《良方》和苏轼《苏学十方》的汇编。全书共十五卷。是一本著名的医书,流传已久。其中的方剂至今仍为人们所关注和引用。 。在当前武汉疫情肆虐的非常时期,甚至有人在寻经,想出“生三子”的方子,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在它身上。那么,这个“圣散子”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苏陈良方》是后人仗着苏东坡的名声所著的笔名著作。这些药方并不是他发明的。从苏东坡写的两篇《生三子虚》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刚刚开始了解中医理论,仅处于中医爱好者的水平。苏东坡大概是对灵丹妙药的说法坚信不移,所以对圣三的方剂大加赞赏,这显然是一种吹嘘。

苏东坡说,服生三子时,“无事关阴阳二感”,“此药不能以常理判断”。他告诉大家,没有必要质疑它的真实功效。 “如果发生疫情,无论好坏、老少,每天煮一锅,各喝一杯,就会喘不过气来。没事做,就承担吧。”肚子空着,你吃得很快。”它美丽又可以治愈一切疾病。是济世护家的至宝。”据他评价,这圣粉可以包治百病,不愧为世人的良药。

至于苏东坡当时喝的生三子汤,与后人记载的生三子方是否一模一样,不得而知。不过,确实有人视苏东坡为神。据叶孟德《暑假志》记载:“宣和朝以后,此药(生三子)盛行京师,国子监学生深信此药,害死无数。”这是生三子汤危害的不良记录。可怜那些过于沉迷于书本,在自己身上尝试医学,却白白丧命的学生。

到了明代,仍有人相信苏东坡的名人效应,继续服用生三子。据明代学者于汴《延伸医学论》记载:“弘治癸丑年(1493年),吴中(苏州)疫病严重。

吴仪命孙盘命太医练习合生散子,并传遍大街小巷。处方一出,病人就服了。其中十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死于躁狂和昏迷。 “这些惨痛的教训,彻底打破了笼罩生三子的神秘光环。其实,中医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注重对症治疗。不了解病情,乱用药,无异于让病人服毒。”谋财害命。

数百年后,面对同样的瘟疫,生三子的方子为何失效了呢?于毅在《续一说》一书中进一步分析说:“生三子方中含附子、高良姜、吴茱萸、小豆蔻、麻黄、藿香等药,皆性热燥,能助火邪。 (如果用在其他无症状的地方,怎么能治得不死呢?如果阴阳二证不辨,不如用一刀杀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症状,治疗的方法自然也应该不同,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的话,必然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于毅虽然不是医学家,但是他的分析还是中肯的。

通过生三子方的传播经验,我们不得不看到苏东坡济世救人的菩萨心。这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相反,照搬书本、罔顾实际情况的迂腐做法,只能害人害己,成为令人鄙视的笑话。

要善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中医药文化。当代伟大的科学家屠呦呦受到传统中医药的启发,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无数生命,创造了世界奇迹。这是我们今天在学习苏东坡抗击瘟疫留下的宝贵经验时需要深刻反思的。

【作者简介】刘勇,四川绵阳人,现任公务员。他喜欢文学和历史写作。不时在报刊发表诗文,出版《文通评》等书。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评论转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8 23:14 , Processed in 0.1120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