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探究农村教育城市化取向的影响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19
发表于 2024-9-28 07: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留守儿童的自杀并非一时冲动:长期缺乏父母关爱、与家人缺乏沟通、家庭贫困等因素都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逐渐发生变化。

□农村教育城镇化导向严重,片面追求知识教育和入学率,缺乏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特殊需求的关怀。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双重缺失,使得留守儿童一方面成为各种有害事件的承受者,另一方面又成为各种犯罪事件的实施者。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达到2075.42万人,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成本的承担者之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父母缺位的困境,出现了很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们在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肃省等10个省(市)进行了调查,抽取了9448名农村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样本结合教育部统计数据以及通过微博、报纸、网络等媒体检索获得的239起留守儿童舆情事件,对该群体进行了综合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劳动力输出省份

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留在户口所在地农村(乡镇)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根据调查数据,结合国家统计数据,我们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如下:

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且集中在劳动力输出大省,但总体趋势呈下降趋势

我们调查的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中,有3750名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39.69%,接近五分之二。从地区分布来看,调查的10个省(市)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于平均水平的省份包括河南、山西、湖南、重庆、湖北,其中河南省比例最高。部分。可见,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劳务输出主要省份。

尽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但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9年以来,虽然流动人口从2.11亿人增加到2014年的2.53亿人,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却从2224.24万人下降到2075.42万人,六年间减少148.81万人,其中23.44万人。当时正在上小学。初中阶段减少125.38万人。初中留守儿童数量大幅减少与初中在校学生人数大幅下降有关。此外,农民工子女留守率(即留守儿童占农民工子女人数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根据教育统计数据测算,留守率从2009年的69.05%下降到2014年的61.58%,下降了7.47个百分点。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小学,但初中留守率高于小学

从2014年农村留守儿童绝对数量来看,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数量分别为1409.53万人和665.89万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占67.92%。但从全国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相对比例来看,两者基本接近。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占小学在校生人数的14.91%,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初中在校生人数的15.19%。

从留守儿童在同班农民工子女中的相对比例来看,初中阶段农民工子女留守率为66.26%,比小学高出6.66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孩子年龄越大,父母越倾向于让他或她留在家乡。

一方面,这可能与孩子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自理能力越强,父母也更有信心将他们留在家乡。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孩子上学遇到的问题有关。初中流动儿童是流入地,面临参加中考、异地就读高中等制度性障碍,造成留守学生返乡求学的现象。

父亲外出或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面临着母亲的缺席。

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结构看,43.36%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46.91%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务工,近10%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务工。国外。

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来看,女性主要负责照顾丈夫、抚养孩子、操持家务。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母亲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负责人,在孩子爱情观、家庭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家庭中,母亲缺席。这不仅是对孩子监管的缺失,更是心理成长引导的缺失。这或许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处于代际监护之下,五分之一处于同伴监护之下。



调查显示,三类留守儿童中,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占33.53%,与母亲住在一起的占27.12%,与兄弟姐妹住在一起的占22.62%,与父亲住在一起的占14.26%。还有2.4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住在一起。

父母外出的孩子中,43.91%与祖父母住在一起,21.36%与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可以看到,无论是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还是一般的留守儿童,超过五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不与长辈住在一起。

农村大量留守儿童处于监管不力或缺乏监管的状态。这种情况尤其应该引起各方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占比最高 涉及儿童异常伤害的舆情事件

根据我们前期的研究,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营养水平等方面都比非留守儿童弱,尤其是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也缺乏教育监管。但两组人群在情感依赖、社交互动、自我效能、学习等心理方面并无显着差异。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这就是两组儿童的总体情况。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监管不力、教育不够、亲情缺失等原因,一些留守儿童在某些方面处于弱势甚至出现问题。近年来,一些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悲惨事件也被网络媒体曝光。

我们相信每个人对于他自己和他的家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事件留给家庭、学校、社会的应该是反思和行动,而不是一时的悲伤和愤慨,或者对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和标签。

我们以微博、报纸、网络媒体等报道的农村留守儿童单一事件为基本编码单元,对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农村留守儿童舆情事件进行分析。

2010年以后,涉及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骤然增多,非正常伤害事件明显增多。

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共发生有关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239起,主要包括留守儿童自杀、犯罪、非正常伤害、意外死亡四种类型。从发生年份来看,2006年至2009年,每年涉及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数量均为个位数,呈现零星散发的趋势。 2010年以后,我国社会进入涉及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高发期。仅2010年至2015年就有206起案件,占统计总数的86.19%,其中2015年达到峰值43起。

从四类舆情事件的年度趋势来看,近10年来留守儿童自杀分布相对稳定; 2011年以来,留守儿童犯罪略有增加; 2012年以来非正常伤害明显增加;留守儿童意外死亡自2010年开始大幅增长,2011年至2014年略有下降,2015年后持续增长。

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占比最高,其次是意外死亡

从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类型来看,近10年发生的239起事件中,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案件83起,占总数的34.73%,占比最高。其中,公开性侵留守儿童事件62起,他人故意伤害、杀害案件21起。

舆论事件显示,留守儿童遭受女童性侵的居多,而实施性侵的人多为亲戚、附近邻居或老师。他人故意伤害事件大多是由校园欺凌造成的。其次是留守儿童意外死亡,占舆论总量的30.96%。留守儿童犯罪数量占舆情的22.59%,其中杀人案件44起、强奸案件5起、盗窃案件4起、吸毒案件1起。此外,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占舆情总数的11.72%。从自杀舆情事件来看,留守儿童的自杀并非一时冲动:长期缺乏父母关爱、与家人缺乏沟通、家庭贫困等因素共同使留守儿童心理逐渐失常,最终导致留守儿童自杀。导致留守儿童自杀行为的发生。

有关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主要劳动力输出省份。

从舆情事件发生地区来看,中部地区属于高风险地区。近10年来,中部地区舆情事件占事件总数的47.28%。其中,以河南、湖南两省最为突出。西部地区舆情数量占事件总数的31.80%,主要集中在四川、广西、贵州等人口流出大省份。东部地区涉及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数量较低,占比20.92%。

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成长危机?

我们认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主要与监管缺失、教育缺失、亲情缺失以及农村环境恶劣有关。



首先,家庭监管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增多。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有三分之一处于代际监护状态,五分之一处于同伴监护状态,3.37%处于自我监护状态。这些临时监护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精力不足,无法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对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要求,导致不能履行职责。

二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双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成长引导。

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然而,当前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城镇化导向,片面追求知识教育和升学率,忽视了农村社会和农村儿童作为教育价值主体的个体需求。同时,还缺乏农村留守儿童等特定社会群体。需要护理。

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课程设置不够或流于形式。教育手段陈旧、落后,不符合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他们很难获得相应的正确价值引导,形成完整的安全法律意识和知识等。

这两方面教育的缺失,最终使得留守儿童一方面成为各种有害事件的接受者,另一方面又成为各种犯罪事件的实施者。

三是缺乏家庭关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常。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很少,甚至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接触很少,他们的家庭需求很难得到满足。缺乏家庭经验和关爱,他们不会对周围的人、事、甚至周围的世界形成积极的价值观,甚至可能会否认自己存在的意义。亲情的缺乏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发展。再加上缺乏合理的渠道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长期的抑郁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因此,家庭破裂、亲情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

四是农村环境安全隐患重重,留守儿童成长面临危机。

目前,留守儿童主要生活在偏远农村地区,他们的生活环境充满隐患。从自然环境来看,农村地广人稀。大多数山川湖泊等自然环境对于尚未形成完整自我保护意识的留守儿童来说就像是潘多拉魔盒,充满了吸引力,但也充满了危险。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安全措施,大多数存在安全隐患的自然环境没有安全警示标志和预防救援设施。这很大程度上是留守儿童外出游玩造成意外伤亡的原因。

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涌入城市,留下老人、儿童在农村孤苦伶仃,给不法分子实施伤害或侵害留下了可乘之机。道德沦丧的悲剧不断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也不断警示人们关注留守儿童所生活的农村社会环境的潜在危险。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选择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为减少相关问题的发生,有必要对监护、教育、家庭纽带进行“重置”或“填补”,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最能满足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重塑农村社会秩序和文化,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

我们建议:一是强化家长主体监督和教育责任,政府积极提供辅助支持。

二是积极引导和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高留守儿童辅导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是创新农村教育课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四是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重塑农村社会秩序和文化,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比如,建立农村自然环境危机排查机制和留守儿童邻里保护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社会建设,激发乡村活力,重塑乡村社会秩序和文化。

(吴智慧、李静梅、陈长胜,吴智慧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静梅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博士生,陈长胜为硕士生(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3:03 , Processed in 0.1954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