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含羞草:别名知羞草,形态特征与分类地位详解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9868
发表于 2024-11-18 14: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9.含羞草

【别名】感应草、含羞草、丑草。

[拉丁学名] L.

【分类状态】豆科、含羞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南方多年生),高可达1m,茎有散生刚毛和向下弯曲的刺,偶数二回羽状复叶,羽片1~2对,聚集于叶柄顶端;叶柄有刺,触之即下垂;小叶7~24枚对生,排列成羽状。小叶呈长圆形,长6至11毫米,宽1.5至2毫米。先端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及脉有刺。头发。头状花序有1~3个腋生,直径约1厘米,淡紫色,花萼短而钟形,小,顶端有8个小齿裂片;花瓣合生,顶部有4裂片;雄蕊4个,花丝长而细长,伸出花冠外面;子房柄短,花柱细长,荚果扁平,长1~2厘米,有3~4节,每节有种子1粒,成熟时节折断。花果期为5月至11月。

【分布产地】产于缙云寺,重庆多区县均有栽培。分布于华南、华东、西南地区,生长于山坡、路边、荒地。该物种原产于美洲。

【药用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季采集。

【药性与功能】甘、涩,凉。有点有毒。具有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的功效。

【适应症】主治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炎、肺炎、胃炎、肠炎、结膜炎、泌尿系结石、疟疾、神经衰弱等。外用治跌打损伤、肿痛、疮肿。

【用法用量】15~24克,水煎服。外用时,取适量涂于患处。

【附方】①治小儿高热:含羞草9克,水煎服。 (摘自《国家中药材宝库》)

②治神经衰弱、失眠:含羞草9克,夜蛾30克,水煎服。 (摘自《安徽中草药》)

③治无名肿毒、带状疱疹:鲜全草(或鲜叶)捣烂敷患处。 (摘自《浙江药用植物》)

【注意事项】孕妇不宜服用本品。

含羞草

260. 藤金合欢

【别名】南射公、晓阳南射金。

【拉丁学名】 (Lour.) Merr.

【分类状态】豆科、金合欢属。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高可达15m。幼枝、叶轴密被铁锈色柔毛,并有许多散在的皮刺。偶数二羽状复叶有8至10片。叶柄基部和叶轴顶部附近有1~2个大的黑色腺体。小叶15~30对,呈条状、长圆形,长8~12毫米,宽1.5~2.5毫米。它们毛茸茸的,每张小叶的底部都有一个腺体。花序头绿黄色,直径约1厘米,数个形成腋生圆锥花序。花序轴和花梗密被锈色短柔毛;苞片披针形,长约1厘米;花萼钟形,长约2毫米,上端有5裂片。 ;雄蕊多数,长约5毫米,离生;子房无毛。荚果条状,直,果肉稍膨大,干燥后干瘪,长8~10厘米,宽2厘米; 6至10粒种子。花期为7月,果期为9月至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玉峰下、岩石上。分布于海拔800m的南川、北碚地区。广东、广西、四川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叶入药。

【采集期】全年均可采集。

【药性与功能】甘、淡、凉。解毒消肿。

【功能主治】主治:腹痛剧烈:鲜叶捣烂取汁,佐酒饮下。牙痛:将鲜叶捣碎,加雄黄酒各半,加水,放入鸡蛋壳内于炉上加热,外擦,含于口中数小时。 (摘自《国家中药材宝库》)

藤金合欢

261.紫荆花

【别名】清明花、紫花树、满红树、紫珍珠、光枝树、篮子树。

【拉丁学名】Bunge。

【分类地位】豆科、紫荆属。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5m。 (栽培者多采用灌木,高2~4m)。树皮年轻时呈深灰色且有光泽,老时则粗糙且呈片状。单叶互生,近圆形,长6~14厘米,宽5~14厘米,先端锐尖或尖,基部心形,两面无毛,全缘。叶柄长约3厘米,顶部膨大。花先于叶开放,老枝上簇生4~10朵花;苞片2个,宽卵形,长约2.5毫米,花萼钟形,5齿,花冠蝴蝶形,对称,长1.5-1.8毫米。 cm,花萼、花冠均为淡紫色;雄蕊10枚,分离,有细丝; 1 雌蕊,短柱头。荚果呈条状,扁平,腹缝处有窄翅;种子2至8颗,近圆形且扁平。花期为3月至4月,果期为5月至8月。

【分布栖息地】北温泉有栽培。分布于海拔250-1650m的无锡城口、奉节,万州、涪陵、南川、江津、铜梁及主城区有栽培。我国辽宁、甘肃、陕西等省以及华东、华北、中南、西南等地区也有分布。生长于山坡、溪流及灌木丛中。

【药用部位】 树皮、叶供药用。

【采收期】树皮全年均可采收,叶夏、秋季可采收。

【药性与功能】性平,味苦。活血、调经、消肿止痛、解毒。

【功能主治】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腹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咽喉肿痛。外用治痔疮、肿痛、虫蛇咬伤。

【剂量与用法】6~9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敷患处。

【附方】①治产后淋证:紫荆皮15克,酒半水煎,温服。 (摘自《女人药方的补充》)

②治背痈初发:加鲜叶适量,加红糖捣烂外敷,每日换两次。 (摘自《浙江药用植物》)

紫荆花

262. 羚羊蹄甲虫

【别名】双肾藤、夜门藤、马蹄藤、羊蹄藤。

【拉丁名】 (Wall. ex Benth) Benth ssp (Craib) T. Chen

【分类地位】豆科、摩羯属。

【形态特征】木本藤本,小枝上有稀疏的红棕色毛。茎有四个纵向边缘和1或2个相对的卷须。叶子单生、互生;叶子近圆形,长3至8厘米,宽4至9厘米。顶端和基部呈心形,形似双肾,故又称双肾藤。顶生伞房花序,花序轴和花梗密被红棕色柔毛,花多;花萼管状,2裂,被红棕色毛,长约1.5厘米;花瓣5瓣,粉红色,有紫色脉,长12~16毫米,先端圆形,边缘皱纹,基部楔形,两面被红棕色长柔毛;雄蕊10枚,雄蕊3~4枚发达,花药花瓣分裂;子房圆柱形,无毛,具长柄,柱头头状。荚果条状,扁平,长14-30厘米,宽4-5厘米,无毛,种子较多。花期为5月至6月,果期为7月至8月。



【分布栖息地】生于石化寺、门坎沟等地灌木丛中。分布于海拔200~2000m的城口、奉节、酉阳、黔江、彭水、南川、万盛、江津、合川、北碚、渝北等地。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亦有分布,生长于山坡、岩石缝隙及林缘灌木丛中。

【药用部分】根入药。

【采收期】秋季挖根,夏秋采收茎叶。

【药性与功能】性平,味苦。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收敛固涩。

【功能主治】主治痢疾,睾丸肿痛,阴囊湿疹,咳嗽咯血,吐血,便血,遗尿,白带,子宫脱垂,疔疮肿痛。

【用法用量】根30-60克,水煎服。

【附方】①治细菌性痢疾:双肾藤根30-60克,水煎服2次,每日1剂。 (摘自《国家中药材宝库》)

②治疝气、腹痛、睾丸肿痛:肾藤根30克,炖猪肚(膀胱)服。

③治崩漏:双肾藤30克,苎麻30克,水煎服。

(②③菜谱取自1979年版《四川中医药》)

羚羊蹄甲虫

263. 皂荚

【别名】皂荚刺、皂皮、田鼎、皂皂荚、挂刀皂荚、长皂皂荚。

【拉丁学名】Lam。

【分类状态】豆科、甘草属。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可达15m。枝干上有分枝圆柱形粗刺,长可达15厘米,黑褐色。羽状复叶偶数,常簇生于小枝顶端,小叶3~8对,顶部一对最大,向下逐渐变小。小叶卵形、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宽3~8厘米。长1.5~3.5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斜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无毛。同一株上的花异质,总状花序腋生,花20朵左右,花梗长0.3-1厘米;花萼钟形,先端有4裂片;花冠对称,白色,花瓣4片;雄蕊6-8;子房呈条状。 ,沿腹部缝合线有毛。荚果长条状,分为正常果和病果:正常果呈鞘状,长7.5-30厘米,宽2.4-3.5厘米,黑褐色,被白色粉末;病果如猪牙,故名猪牙皂。长5~12厘米,宽5~15毫米,黑褐色或红褐色,有白色粉末,荚果内无种子,均药用。花期为4月至5月,果期为9月至10月。

【分布产地】产于石化寺林中。广泛分布于重庆市海拔200~2000m各区县。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四川、贵州等地。生长于山坡丛林中,各地均有栽培。

【药用部分】无菌果(猪牙皂)、刺入药。

【采收期】猪牙皂霜前、霜后采收,刺全年均可采收。

【药性与功能】皂角:辛,温。归肝、肺、胃经。活血、消肿、排脓、清乳。猪牙皂: 辛、咸,温,有小毒。归肺、肝、胃、大肠经。可祛痰、止咳、缓解失眠。

【功能主治】①鼠尾草:主治痈肿、急性乳腺炎、产后泌乳等症。

②猪牙皂:主治咳嗽气喘、突发昏迷、癫痫痰多、中风牙关紧闭等症。

【剂量与用法】皂角4.5~9克,水煎服。猪牙皂9-15克应制成丸状服用。

皂荚

264.南华云石

【别名】川云石、黄芩。

[拉丁学名] L.

【分类地位】豆科,云石属。

【形态特征】藤状灌木,枝条有刺刺,小枝被红棕色柔毛,双偶数羽状复叶,羽片3~4对,小叶3~5对,椭圆形、窄卵形或倒窄形卵形,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全缘,长3~6厘米,2~3厘米宽。花序腋生、总状或圆锥花序,长10至20厘米。花萼有5深裂片,裂片长圆形,长3-5毫米;花瓣有5瓣,黄色,长约5毫米。花丝下部有胡须,几乎与花瓣等长;款式是无毛的。荚果近圆形或肾形,先端有细尖,扁平,棕黑色,有种子1粒。花期为4月至5月,果期为6月至9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泉后山、王家坪水库等地,生长于林缘或路旁。在彭水、铜梁、合川、江北、北碚、沙坪坝等区县分布于海拔300~1500m。

广东、广西、台湾亦有分布。

【药用部分】叶入药。

【采集期】夏、秋季采集树叶。

【药性与功能】苦、凉。可祛瘀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主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痈肿、疔疮。

【剂量与用法】干品6-9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华南云石

265.云石

【别名】牛刺王、药太子。

[拉丁学名](Roth)

【分类地位】豆科,云石属。

【形态特征】攀缘灌木,长3~4m,树皮暗红色,有密生倒刺,幼枝密被棕色柔毛。叶为二回羽状复叶,叶轴略呈方形,羽片3~8对,小叶8~12对。呈长圆形,长1.5~2.5厘米,宽0.5~1厘米,两侧密被柔毛。总状花序生于侧枝顶端,长15-30厘米,有花20朵左右,花梗长约3厘米;花萼长约1厘米,深裂片5,裂片膜质;花瓣5瓣,宽倒卵形,大小不等;有10个雄蕊。每朵花长短不一,花丝下部密布着羊毛。荚果长圆形,偏斜,长6-12厘米,宽2-3厘米,先端有细尖。种子6~9粒,长方形,黑褐色。花期为4月至5月,果期为8月至10月。

【分布产地】产于板子沟、芝长湾附近。分布于海拔300~2000m的城口、巫山、无锡、奉节、酉阳、彭水、石柱、丰都、武隆、南川、沙坪坝歌乐山、江北、北碚等地。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以及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种子、根入药。

【采收期】秋季采种子,秋冬挖根。



【药性与功能】种子:辛,温;有毒的;止痢、驱虫。根: 辛,温;散寒、祛风、活络。

【功能主治】种子:主治痢疾、钩虫、蛔虫病。根: 感冒,风湿疼痛,跌打损伤,蛇咬伤。

【剂量与用法】种子3~9克;根15~30克,水煎或酒浸。

云石

266.假地蓝色

【别名】狗铃、铃草、假花生、马铃、铃豆。

【拉丁名】抢。前本斯。

【分类地位】豆科,豆科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30-100厘米,基部常木质化,全株被棕黄色平展毛。根细长,圆柱形,长可达60厘米,外皮棕色。单叶互生,叶柄极短或近无柄。叶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8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微尖,基部窄楔形,边缘全缘,两面有毛;托叶披针形,长4至8毫米。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2至6朵花。苞片和小苞片与托叶相似。花萼杯状,萼齿披针形,长约1厘米。花冠蝴蝶形,黄色,稍短于花萼。 ;雄蕊10枚,连成一组,花药2型;子房上位,无毛,无梗,花柱细长。荚果长圆形,膨大,无毛,长2-3厘米,内含种子20-30粒。花果期为5月至12月。

【分布生境】产于长龙湾耕地边缘,海拔400m。分布于万州、南川、北碚等区县。长江以南各省区亦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收期】夏、秋季采收。

【药性与功能】甘、微苦,平。归肺、肝、肾经。滋补肝肾、止咳、平喘、调经。

【功能主治】主治耳鸣、耳聋、头目眩晕、遗精、月经过多、白带、久咳痰血、哮喘、肾炎、小便不利、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疔疮肿毒等。

【剂量与用法】15~3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方药】①治气虚耳鸣:桔梗30克,炖猪耳朵1对,加盐服下。 (摘自《贵州民间药材》)

②治疝气: 蚕豆30-60克,水煮,熏洗。 (摘自《贵州药材》)

假地蓝色

267.红豆树

【别名】红小豆。

【拉丁名】Hemsl.等威尔斯。

【分类地位】豆科,羚羊属。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5-15m。奇数羽状复叶,长8~20厘米,小叶5~9片;叶长圆状卵形、长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 ,两面无毛,全缘。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钟形,密被黄棕色柔毛,裂片短,近圆形;花冠白色或浅红色;雄蕊10枚,离生,花丝下部密被红棕色毛。卵巢无毛。荚果木质,扁平,卵形至倒卵形,顶部短而尖;种子1~2粒,鲜红色,明亮,近圆形,长1.3~2厘米,种脐长8毫米左右。花期为3月至4月,果期为9月至10月。

【分布产地】产于缙云寺陂。城口、无锡、巫山、奉节、开州、梁平、石柱、涪陵、南川、江津、北碚、沙坪坝等区县普遍栽培。

【药用部分】种子入药。

【采集期】9月至10月采集。

【药性与功能】苦,平。它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功能主治】主治疝气、腹痛、闭经、血瘀。

【剂量与用法】9~15克,水煎服。

红豆树

268.何猛

【别名】田皂甙、水皂甙、栉树皂甙、野生含羞草。

[拉丁学名] L.

【分类状态】豆科,豆浆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多分枝,无毛。根呈圆柱形,黄白色,有多数须根。偶数羽状复叶,有20至30对小叶。小叶长圆形,长3~8毫米,宽1~3毫米,先端圆钝,先端短尖,基部近圆形;小叶是无柄的;托叶膜质,披针形,长约1厘米,先端锐。 。总状花序腋生,有2~4朵花,总花梗有稀疏的刺毛,花梗常有粘液;花萼双唇形,上唇有2裂,下唇有3裂;花冠蝴蝶形,淡黄色,有紫纹,长约1厘米,旗瓣近圆形,无爪;雄蕊10个,花药肾形;子房有柄且无毛。荚果线形长圆形,长3~4.5厘米,光滑或有小旋钮状突起,稍弯曲,节6~10个,每个节有种子1粒;种子肾形,棕黑色,有光泽,花果期7-10月。

【分布产地】产于缙云山稻田附近。低海拔地区广泛分布于重庆各区县。分布于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生于近水湿地。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收期】夏、秋季采收。

【药性与功能】甘、涩,凉。具有清热解毒、疏肝明目、祛湿的作用。

【适应症】主治尿路感染、排尿困难、黄疸型肝炎、腹水、肠炎、痢疾、小儿疳积、夜盲症、结膜炎、荨麻疹等。外用可治疗外伤出血、疔疮等。

【用法用量】根或全草15-30克,水煎服。外用,取鲜草适量,水煮后洗净或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胆囊炎:皂角15克,海金砂9克,水煎服。 (摘自《福建药物志》)

②治夜盲症:皂角30克,水煎服;或加猪(羊)肝60~90克,煎服。 (摘自《浙江药用植物》)

▲禾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14 18:32 , Processed in 0.0657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