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疫情下的亲子关系:父母返城后,孩子为何感到失落?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19
发表于 2024-9-28 13: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究组的龚新宇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8岁的鹏鹏(化名)也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一直在北京工作的父母,通常会在经济上弥补对孩子的欠债。鹏鹏想买什么零食或者玩具,他们都会满意。他们只注重学习结果,不关心成长过程。他们坚持“考试取得好成绩”。 。由于北京出现第二波疫情,春节后他们就没有回过北京。在家待久了,家庭矛盾就开始出现。 “以前,我生活在一个没有批评的世界里,即使我没有完成作业,他们也不知道。现在,他们每天因为我的学习而生气。”鹏鹏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现实中”“电话里的父母和电话里的父母不一样”。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回到了工作的城市。刚和孩子分开时,他们是一天一次,然后是一周一次,然后是一个月一次……最后,电话被忙碌的工作所取代,直到过年回家。

“孩子的童年不能重生,成长不能等待。”该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林丹华建议,在外工作的父母,再忙也不能忽视家庭沟通。 “即使你不能留在孩子身边陪伴他们成长,你也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通过电话、视频等渠道,实现家庭陪伴。在沟通中,你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成长的问题,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让‘云’里的爱永远不会缺席。”

“留守”下成长的“伤”

研究小组成员此前在多地进行调查时发现,不少孩子身上都有疤痕,这与他们无忧无虑的年龄极不相符。

“孩子身上的一些疤痕是由于意外伤害造成的。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忽视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加上家里长辈的监管不到位,留守儿童遭受疤痕的比例意外伤害会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从老师的反馈和学生的自我报告中,研究小组了解到,除了这些意外伤害外,大量的孩子还有因意外受伤而造成的伤痕。他人或自己故意划伤。

调查过程中,玲玲(化名)手臂上的一道长疤引起了课题组成员王语燕的特别注意。 “每次我考试成绩不好,他们都会在电话里对我大喊大叫。很多时候,我心里很难过,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用刀在我的手臂上划伤。” ”王语嫣更加不爽了。令人痛心的是,玲玲并不是唯一有自杀念头和企图的学生。 “在接受调查的班级中,几乎所有学生都被发现有过自杀念头……”

除了自残之外,同伴欺凌也是一个突出的现象。研究小组成员于成告诉记者,研究小组在某学校进行测试时,在短短10分钟的休息时间里,发现了两起同伴攻击事件。让他们伤心的是,两次被侵犯的学生竟然是同一个男孩。被同龄人欺负后,他没有反抗,也没有告诉老师,而是选择忍气吞声。

在问卷调查和检查过程中,课题组发现,除了自残、欺凌行为外,吸烟在留守儿童中也很常见。初二女生琳琳(化名)在问卷的“吸烟频率”项中填写了“每天一支以上烟”的答案,引起了课题组的注意。 “第一根烟是同学递给我的,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抽烟。” “你父母知道吗?”当课题组问及这个话题时,琳琳低着头,失望地说:“我爸爸妈妈不在家,他们都出去工作了,他们管不了我……”

留守儿童的这些行为问题与研究团队前期的研究结果一致。 “我们对全国10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20个区(县)的大数据调查显示,近一年来,留守儿童自伤、吸烟行为发生率与其他类型儿童相比,两者都是最高的,分别为39.9%和11.1%;同伴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5.9%,高于普通农村儿童5.1个百分点,高于普通城市儿童9.6个百分点。 ”林丹华说,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子关系中,在分离的背景下,缺乏日常监督引导,缺乏关爱,问题行为比较普遍。疫情期间,由于负面情绪、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问题更加凸显。

针对疫情对留守儿童的影响,2020年2月24日至3月20日,课题组在辽宁、安徽、贵州、广西、河南等12个省份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疫情期间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学业问题和亲子关系问题较为突出:17%和12%的留守儿童在疫情期间经历了恐惧和焦虑,17%和17%的留守儿童在疫情期间经历了恐惧和焦虑。 12%的留守儿童患有抑郁症、恐惧症和悲伤症。分别为8%、6.5%和6.8%。与此同时,家长们也不知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8%的家长表示,孩子在疫情期间无法独立学习,对孩子的功课无能为力。此外,由于网络等问题,部分留守儿童无法有效参与学校开展的网络课程,这也引起了孩子和家长的焦虑。疫情期间,家长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但家长却缺乏必要的教育。方法和亲子互动技巧,导致亲子矛盾增多,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基本规律,预计疫情发生后一年或一年以上,部分留守儿童将面临持续且较为严重的学业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适应问题。结束。各级政府、学校和家庭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干预。”林丹华呼吁。

“调查中我们观察到,很多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但又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沟通和解决。”调研组发现,基层乡村教师的心理问题、服务能力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途径有很多,但最有效的就是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结合推动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规则和解决方案带给广大教师,从而为学校教师实施精准帮扶提供充足的资源。”林丹华说。

“向阳而生”的心态与愿望

教室陈旧狭窄的桌椅、旧书和破旧的文具;脚臭和鱼腥味混合在一起的宿舍、肮脏的厕所、水渍油污的地板、拥挤的食堂、单一简单的菜肴……这就是全国各地留守儿童相似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研究团队的目光。

“尽管成长环境如此艰苦,但这些孩子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也更加自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顽强而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欲望。”令研究团队感动的是,在缺乏物质资源的环境下,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拥有阳光的心态和意愿。

“当我走近他们,微笑着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发现孩子们看上去都特别高兴:小眼睛向下弯着,嘴角向上翘着,他们似乎受到了我的特别关注。” ” “是一样的。在课题组成员李晓燕的脑海里,上次调查中的这些场景久久难以忘怀。 “这些孩子就像苔藓花,在困难的环境中顽强地成长,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并不全是问题和缺点,他们仍然拥有一些成长所必需的积极品质。”李晓燕告诉记者,这些积极的方面一旦被注意到或者被肯定,脸上就流露出喜悦,眼里绽放着力量和自信。这些希望和信心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把“逆境”变成动力。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学校、家庭、社区‘立体’提升体系有序运行,才能形成关爱提升、合力协同的浓厚氛围,落实‘减题’和‘减题’。” “促进留守儿童良性发展”落到实处 关爱新举措,滋养孩子们心中阳光的种子,这是林丹华推动这些工作的初衷。

研究·发现

从“减少问题”到“促进发展”

解决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新思路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两项重大项目——“流动背景下弱势儿童青少年发展数据库与正向发展体系研究”()和“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与反社会预防”的研究成果。留守儿童”()。

专家名单:

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刘文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柴晓云,湖北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李晓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王一宁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赵国祥 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撰写者:

林丹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问题。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切实推进各项心理关爱工作。

仅仅注重“减问题”并不能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目前,各级政府部门都把预防和干预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思路。虽然“减少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不良环境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但“问题减少”并不意味着“积极发展”,“没有问题”并不意味着“良好发展”。两者密不可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减题”,更要主动挖掘。以体内的积极品质来“促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关爱工作就不够全面、不够可持续,甚至会给留守儿童带来“污名化”,将“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严重阻碍其摆脱困境的内生动力的激发。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不够全面、协调。当前留守儿童整体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和协调运行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有效的家庭监督、家庭联系和充分的家庭教育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对策。亲情缺失、家庭教育不足,成为制约基层关爱保障成效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在疫情带来的压力下显得尤为突出和激烈。由于缺乏专业心理师资,对农村学校教师针对性培训不够,学校在关爱、保护和促进留守儿童发展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县乡、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关爱仅限于记账、不定期打电话、家访慰问等方式。还缺乏更深入、细致的关怀和保护措施。同时,资金不足也限制了团体和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期限。

缺乏支持留守儿童发展的专业团队。目前,我国仍然缺乏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专业队伍,相关专业能力严重不足。县乡政府工作人员儿童发展与保护专业知识相对薄弱,流动性大;学校心理咨询师短缺,班主任、教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群众团体和社会力量的专业技能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的问题也存在。基层儿童保育队伍专业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基于积极视角的留守儿童发展现状

该课题组对我国10个省份60所中小学16317名9-20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拥有重要的资源和积极发展的巨大潜力。

留守儿童有着突出的积极品格。在孝顺、感恩、热爱祖国、志向、毅力等积极品质方面,70%以上的留守儿童处于较高或很高水平。这些积极品质帮助留守儿童对亲子分离、疫情压力等不利环境做出积极评价和感知,进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实现积极成长。

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较好。父母外出在一定程度上给了留守儿童独立生活的机会,让他们更加独立,有能力照顾自己。约60%的留守儿童在父母或亲戚的照顾下学会独自处理家务,培养独立和自理能力。这对于留守儿童终身健康、积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新思路、新策略

树立“减少问题”与“促进良性发展”相结合的关爱留守儿童新理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不利的环境中依然能够积极发展是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把“积极发展”转化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实际行动,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留守儿童“自身优势和发展资源”,发挥留守儿童所展现出的积极品质,孝顺、感恩、进取,营造更加支持和温暖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使他们能够在自身优势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和保护下“逃离”原有的问题。人生轨迹,看到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积极发展的人生道路。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积极发展促进体系。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密切配合是最大限度发挥关爱促进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家庭层面,着力解决亲情缺失、教养方式不当等突出问题。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主要照顾者要提高亲子沟通和育儿技能,促进有效的亲子沟通和交流,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学校层面,要大力加大对寄宿学校的投入,让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监管和生活保障,为疫情后的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支持和关爱。时期。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家长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在社区层面,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建设,建立活动中心和“留守儿童之家”等资源,让留守儿童在这些丰富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利用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支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服务体系。首先,要大力建设和升级农村互联网系统,保障农村学校的互联网带宽和速度,使农村学校能够基于互联网和新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给农村学校带来新的机遇。为留守儿童提供最新知识和资源。其次,委托权威专业机构开发涵盖留守儿童心理关怀、师资培训等最基本、核心内容的课程资源,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等高科技手段,将课程资源、教学资源输送给留守儿童。每所乡村学校。充分实现培训课程和教学资源共享,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心理教育资源匮乏的深层次问题,最大限度开展乡村教师心理培训,促进学校心理护理事业发展。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主要照顾者育儿能力的网络课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培训。组织专业教育力量,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一系列短小、实用、有效的家长教育技能课程。各级政府和机构组织留守儿童家长或照顾者进行学习、观看,提高家长或照顾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了解。以及提高养育能力的需要的意识。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大数据平台有效连接农民工信息、职业培训、就业市场等信息,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家长就地就业创业,减少留守儿童家长的就地就业和创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推动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有效项目和活动。搭建有效的促进平台,融入一些经过多年探索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积极发展促进方案,如世界卫生组织等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心理复原力干预”项目,帮助儿童应对逆境中,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开展的“儿童陪伴母亲社区计划”,以及提高农村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乡村图书馆”项目得到有效推进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问题的留守儿童青少年。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主力军和推动力,让各种有效的示范方案和活动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更多更大的留守儿童的良性发展。

建立一支多学科背景的专业幼儿护理团队。留守儿童面临的发展困难涉及家庭忽视和虐待、缺乏监管、家庭功能不佳、疾病与健康等,因此需要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公共卫生等多学科的学者共同研究。加强协作,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要建立一支包括学校教师、社区工作者、乡村医生等在内的基层留守儿童关爱队伍,加大对这些人员的定期培训和能力建设,将培训常态化,重点扶持乡村教师。对中西部地区校长、农村社区工作者和乡村医生等基层留守儿童保育人员进行培训。疫情结束后的1-3年内,对留守儿童关爱队伍的长期、系列培训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选拔德才兼备的成员组成“种子”队伍,逐步建立督导体系,打造“基层成员-种子员-督导员”三级幼儿保育队伍,切实提高专业化、敬业度关注和保护留守儿童。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12:45 , Processed in 0.2916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