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2020 年低龄留学受关注,疫情下小留学生回国问题引发社会热议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508
发表于 2024-9-29 17: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青年留学”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自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通航存在诸多障碍,成为留学生回国的一大难题。其中,未成年“小留学生”因年龄尚小,生活自理困难,风险高于成年学生。各国纷纷实施边境管制后,家长们焦急万分,联名要求政府包机接“小留学生”回国。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引发社会热议。

参与讨论的声音各异、观点各异。有人认为,家长担心孩子可以理解,疫情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风险;有人认为,从高风险地区接回留学生会加大国内抗疫压力……更广阔的讨论空间从国际教育独立领域延伸出来。

随着近期多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国际航班也慢慢恢复,这个话题的热度也逐渐降温。但沉淀之后,问题依然存在。 “青年留学”的未来趋势成为我们当前思考的焦点。

图片来源网络

“青年留学”的产生因素

2000年前后,来华本科留学生数量还比较少。 2005年以后,国际本科生数量开始增加。 2010年以后,未成年出国留学人数虽然大幅增加,但数量没有本科留学生多,尚未形成规模。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很大提高。该数据也很难与成人学生进行比较。然而,近年来,未成年学生出国留学的热度逐渐上升,“低龄留学”的利弊也越来越被广泛讨论。 “小留学生”是当前背景下的产物。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其出现背后的各种因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分析父母选择将未成年子女送出国的动机。

从主观上看,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发生了变化。经济条件改善后,学生希望到国外接受教育,喜欢国外的学习方式。家长也觉得外国文凭和语言可以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

就客观因素而言,除了促进教育信息传播、学生和家长以更广阔的视野了解更多渠道接受教育的经济因素外,国内教育资源配置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一些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出国。



尽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高中自愿入学率尚未达到100%。事实上,2000年左右,日本和韩国的大学升学率已经达到100%,除非学生本身不想上大学。这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此外,户籍问题也限制了义务教育期结束后学生的流动。很多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家长都面临着孩子初中毕业后回老家上高中的问题。这也鼓励父母送孩子去工作场所。私立学校,让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有更好的选择。

然而,这也带来了其他问题。很多私立学校成立后,采用国外课程教学,被称为国际学校。这些学生一旦进入此类学校,在高考中就很难与普通高中生竞争。最终,他们只能选择出国。目前,国内存在多种客观因素促使家长送孩子出国留学。分析时应注意这些实际制约因素。

未成年学生出国留学问题

随着近20年来留学行业的快速发展,家长和学生在做出选择时往往面临着海量的信息。留学机构也是鱼龙混杂,提供的服务也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认为国外的教育环境比较宽松,但这主要是因为外教往往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事实上,在国外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对于习惯按部就班学习、很少提问的国内学生来说,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

在课程方面,国外实行选修课和班级制度。在考核方面,综合评价是根据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出勤率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这与国内中学的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很多学生和家长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导致学生出国后很难融入国外的教育体系。其实留学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竞争压力,但更实际一些。我们不能认为外国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这些差异之上的。教育不如国内,中国孩子考不上。

除了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差异,年轻留学生出国后还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成长阶段遇到的这些困难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生命。由于未成年,学生只能选择学校住宿或寄宿家庭。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测试。学校住宿让学生体验许多“第一次”。如果中国家长为学生做太多帮助,孩子学会自力更生的适应期就会很长;由于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等差异,很多学生中途更换寄宿家庭。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具备国际视野,大多数寄宿家庭还是按照自己国家的思维来照顾这些年轻的留学生。

基本生活解决后,未成年留学人员仍面临扩大社交圈的问题。很多孩子还停留在中文圈子里,没有建立新的朋友圈。宅男宅男出国依然是宅男宅男,业余生活并没有得到丰富。



这些表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心理适应、价值观、人生观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近年来,未成年留学人员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国内外的巨大差异,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心理孤独、焦虑、抑郁等问题。现在很多英美企业都推出了针对留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也警示我们要重视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我们谈论心理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将其视为“病”。这可能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可调节的心理差距。

第二是文化差异。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深深影响着这些尚处于人格塑造期的孩子。近年来,“香蕉人”一词广为流传。 “外黄内白”的未成年留学生在国内外往往处境尴尬。一个人即使到了国外读高中、读大学或者工作,他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却受到了外国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因为成长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而与父母渐行渐远。然而,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尽管大多数人在国外有归属感,但仍然无法避免遭遇种族歧视。尤其是前段时间,我国针对澳大利亚发出留学警告,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低龄留学”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容易形成不完整的认知。学生太年轻,不了解中国的事情。他们只了解国外的情况。他们的反抗能力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也比较弱。这可以说是弊大于利。

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

希望所有留学行业的从业者都能保持教育的初心,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而不是只看经济效益。我们不提倡也不鼓励未成年学生过早出国留学,要脚踏实地地评价出国留学的学生。学生必须具备相当的综合能力,让留学成为人生的助推器——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理财的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沟通性格,这些对未成年学生的留学生活至关重要。这很重要。

至于“如何防止幼儿留学后成为‘香蕉人’”的问题,目前无人能掌控。如果父母把年纪太小的孩子送出国,孩子难免会受到外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为此,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够杜绝攀比心理,真正投资于孩子的未来。我们相信出国留学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可以让您受益终生。然而,父母对教育的投入不仅仅是浪费钱。就是把孩子塑造成真正的人才。如果我们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国外只是为了比较、跟风,这是不公平的。这种做法有些自私。

其实,无论你什么年龄出国留学,只要你有梦想,希望成为国际化人才,在学习方面,早去或晚去都没有关系。从思想层面看,面对外界的不同诱惑和混杂的信息,本科层次的留学生有更好的明辨是非、去粗取精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好的东西被他们吸收了,养成了坏习惯,他们也会失去能力。了解出国留学的意义。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学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所以,没必要太早出国去学习“宁吃好饭,不吃晚饭”。

(作者为中国教育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海外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5 09:32 , Processed in 0.2890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