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从笔画、结构、章法和墨韵四方面欣赏书法之美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0182
发表于 2024-11-25 13: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从笔画、结构、构图、墨韵四个方面来欣赏书法之美,对于提高书法欣赏水平,培养学习书法的兴趣,进而提高书写功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书法;欣赏;元素

CLC 分类号:J292 文档识别代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3) 26-0041-01

书法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可谓一帆风顺、深远、包罗万象。对于如何正确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尽管如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认为欣赏书法艺术时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则需要遵守的。概括起来,就是做到“四美”,即笔画美、结构美、构图美、墨色美。

1. 漂亮的笔画

一幅书法作品,无论是篆书还是行草,都是由线条组成的。这些书写线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每个字的艺术效果。线条艺术最注重点彩派的力量、粗细、节奏和生命感。即“起笔欲陡,止笔欲陡,行则欲厚”。在这里,笔画的表现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字意义的范围,把观者带入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一个可以表达书法家风格、气质和审美价值的新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算“美”呢?书法线条应该像“钟表里的发条运转”,而不是“汤锅里的面条”。也就是说,书法线条必须灵活,具有内在的气势或力量。但武力的力量从何而来?这又与使用笔直接相关。正如东汉蔡邕在《九势论》中所说:“藏头护尾,威力在其中,笔力有力,势不可挡,势不可挡。”正是通过意手的统一,才能巧妙地用笔,使笔画的笔画高低、方圆、刚柔、直、轻、厚,产生无穷的变化和气势。可以说,点画造型是否生动、优美、有力,是决定一幅书法作品质量的基本要素和关键。

2、结构美观



众所周知,汉字含有形象的物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审美美感。俗话说“字字如其形”。赵孟俯有句名言:“书法以用笔为本,结字亦需苦工。字结随时而变,千古用毛笔不易。”他明确指出,用笔虽是根本,但也要注重字的结构。只是框架结构比使用笔更灵活、更具有可塑性。

当然,所谓字形结构流畅、匀称,并不是说每个字都必须用同样的印刷体书写。王羲之在《铭韦夫人皇后》一文中指出:“若直而相似,形似柜台,上下直,前后平。

这不是一本书。 “可见,写得死板的书法,即使有一定的功力,也不能算是最好的书法。也许有人会说,一些潇洒飘逸的草书作品,造型奇特,结构奇特,迭代无拘无束。 ,似乎不太注重汉字的结构。其实,对于优秀的草书作品来说,字体的结构其实更重要,是由内在的严密性来保证的。标准,正如散文中的“形散而神不散”,把握不好,作品就不会潇洒,但又谈不上美。

3、精美的规章制度

欣赏书法时,首先看到的往往是线条和章节的整体布局。这里的作文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文体,即正文以外的内容。这种边距通常比正文更小、更灵活,格式也更多样化;其次是指白线的分布,比如字间距。行距、字符大小、样式高度、留白等都可以根据内容合理安排。邓石如曾说:“书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以通气,总是以白治黑,奇则自之。”这意味着有点的地方是点,没有点的地方也是点。这就要求创作时不仅要注意笔画的实际特征,而且要把留白的地方纳入创作范围。 “思白待黑”是指笔画间、字间的意气能借助笔力而获得动力,冲出笔来占据空白。好的书法作品应该使形式突出主题,服务于整个内容。字多而不繁,字少而不空,轻重缓急,错落有致,笔画走向与气脉一致流畅,笔画恰当而宽松透气。

4、水墨之美

一幅书法作品的成败,不仅要有优美的外表,更要有精神内涵,这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南齐书法家王僧迁说:“书法精神最重要,其次才是字迹质量”。形式的质量是纸上可见的东西,例如线条的粗细和长度、正文的大小和构图。油墨的纵横开合,以及所用油墨的密度、干度、湿润度。真正的艺术精神在于书法的“情”即精神的表达。它利用笔墨的运动,使书写的文字不仅具有千变万化、优美的造型,而且具有内在的韵味。



如何领悟书法的魅力?所谓“神”,是指作者最本质的精神表达。但“云”字仍蕴含着勇气之意。因此,有韵味的作品总是独特而高级,古朴自然,没有丝毫雕刻的痕迹,如《三石》(《石门颂》、《石门铭》、《石鼓铭》) ),每幅作品都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厚重。笨拙自然,成为一件充满韵味的杰作。

从这一点来看,说神韵是书法美的最高境界也不为过。所谓“成之易,得神难”,就是说精神博大精深。一般作家很容易使自己的文字规整、结构良好,但往往缺乏韵味。因此,这种没有韵味的书法只能称为技术而不是艺术。唐太宗说得好:“书法的精神就是精神,精神不和,字就没有态度。”这是评价书法作品艺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参考:

[1] 唐大民.中国书法简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 李泽厚.美丽之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15 07:25 , Processed in 0.0588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