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习近平主席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666
发表于 2024-11-26 20: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应对“挑战”,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质。这些丰富多彩、各异的文明孕育了各自的智慧,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经典大会的贺信中深刻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在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吸收养分”。这既是对什么是规范又是什么是规范的总结;它不仅对中国极其重要,而且具有普遍意义,是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

交流互鉴,形成文明开放的体系

尽管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遭遇了无数的磨难和磨难,但中华民族始终能够生存下来、传承火力、顽强发展。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式持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和强大的精神支撑,赋予了中华文明发展自身、应对挑战、开创新局面的文化主体性和强大生命力。这种源源不断的精神基因、文化主体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就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极具包容性的中华文明,不仅像一个庞大的民族那样将各种内部差异融合成一个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而且还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文明,不断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养分。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佛教东传、历史上的‘我儒’,到‘西学东传’。”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面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 ”

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历过国家受辱、人民苦难、文明沦落的灾难。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一切斗争、牺牲、创造,都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一切理论立场和实践立场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走自己的路。今天这条自己的道路,主题极其明确,就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点。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独特的问题,也遇到了更多的普遍问题。我们必须学习各国的现代化经验,特别是率先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就是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中华文明固有的智慧,又要自觉地从中华文明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和滋养。其他文明的。

今天,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危机。特别是世界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人类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口。回答世界问题、历史问题、时代问题、人类命运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物质技术。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的智慧。不同文明的智慧不仅有共同点,而且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人类的整体智慧总是以副作用的形式体现出来()。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仅仅依靠单一文明的智慧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不同文明中寻找智慧资源,依靠人类的集体智慧。中国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出的诸多中国方案,如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等,既体现了中国智慧,又吸收和融合了中国智慧。不同文明的。

揭示古典文明新智慧

古典文明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回归本源、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规律。一般知识和技能总是具有数量积累的特点,现在总是比过去更好。然而,智慧作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定性把握和认识,始终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轴心时代”理论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中国、印度、希腊等古代文明在文明精神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从此,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回到轴心文明时代,回归根源,开启新时代。 。事实上,从《诗经》中“周虽旧国,而其命已新”的咏叹,到哲人“阐旧国以托新天”的自觉,到共和国的说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状态” 根据《新生活》的科学判断,旧国家和新生活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智慧。诚然,古典文明为人类文明演进做出了基础性贡献,持续滋养和启迪着后人,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解决人类今天面临的问题,不仅需要利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而且需要利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我们要用时代精神激活古典文明的古老智慧,使其适应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和谐相处。为此,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文明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代化进程。

通过回归根源、创造新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融将逐渐形成全人类的公共智慧。如果说过去时代的“回归本源”更多的是为某个民族或文明创造了“新”,那么今天则更需要在整个文明进步的基础上“回归本源”。人类文明,为全人类创造“新”。 “新”,这正是当今人类的新命运。当今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明交流互鉴,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文明交流互鉴的条件。其中,对不同古典文明的跨文明研究,本身就是文明间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和重要契机。 。在这种交流互鉴中,我们不仅可以从根源上寻找不同文明的共同模式,而且可以在根本性的公共讨论中走向视域的融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智慧指引。有学者曾区分自我实现智慧和命运共同体智慧。前者是个人获得的智慧,后者是民族文化精神“相互吸收”形成的智慧。今天我们可以说,命运共同体的智慧不仅是民族文化精神意义上的,而且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文学”意义上的,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今天。今天,不同文明在“各欣赏自己的美”,即探索自己古典文明的价值的基础上,不仅要“美他者之美”,即吸收其他文明的智慧精华,还要走向“共享美好”,即融合不同文明的智慧,最终形成全人类高度的公共智慧,或者说大和谐的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肩负特殊使命

在促进文明传承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特别是在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养分的过程中,哲学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着特殊作用,理应发挥重要的特殊作用。

众所周知,从古典希腊文明时期起,哲学就被理解为对智慧的追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是这个世界的智慧,是文明的活灵魂。很大程度上,文明传承、发展、交流、互鉴的核心内容在于智慧,其本质体现在哲学思想上——人民创造文明,“人类最好、最珍贵、最隐秘的本质”。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哲学思考”。同时,在文明的继承发展和交流互鉴中,辩证地把握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他者、民族与人类、多样性与公共性、自我实现智慧与共同命运等许多重要关系。一切智慧都依赖于哲学智慧。 。

基于“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它自己时代的精神本质”这一事实,马克思预言,人类“必然会出现一个哲学不仅在内部表现自己,而且在外部表现自己的时代”。一个人所处时代的现实世界相互接触、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与其他特定体系对立的特定体系,而是成为面向世界的普遍哲学、当代世界的哲学。”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未来。探索和建设“当今世界的哲学”势在必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优秀传统结合起来。文化。还要结合世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人类一切精神财富,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吸收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寻求智慧和智慧。汲取不同文明的营养,进而融合创新,使我们不仅是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时代精髓,也是人类文明和精神的时代精髓。

(作者沉祥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9 19:21 , Processed in 0.5128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