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2021 年最令人心寒的新闻:女孩街头打母亲,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0158
发表于 2024-9-30 20: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最令人心寒的消息是一名女孩当街殴打母亲。事件发生在江苏常州街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女儿坐在妈妈电动车的后座上,喊着“走,快走”。戴着头盔的母亲依然不为所动。最后,女儿生气了,开始跟她说话。母亲互相挣扎。

这场闹剧的起因,其实是母亲的失信。故事中后来发火的女儿原本打工攒下的4000元,同意妈妈让她加2000元给自己买一部心仪已久的新手机。但当她到了手机店,听店员说旧手机修好后还能用时,母亲立即拒绝给女儿买新手机。走出商店后,母亲并没有立即离开。相反,她留在了街边。她涉嫌故意吸引路人围观女儿的“任性”。在众人的注视下,女儿的情绪逐渐破碎。

事情传到网络上,不断发酵、逆转。网友们的意见从指责女孩到指责母亲利用“煤气灯效应”让女儿在公共场合失控,再到“原生家庭”二字,认为这是典型的原生家庭的不幸。

原生家庭理论流行后,很多人的困惑都找到了答案。

他性格胆怯、自卑,源于小时候父母重男轻女;由于家庭破碎,与男女朋友互相猜疑;他在职场上无法冷静处理人际关系,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压抑教育。 “原生家庭”的理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显得合理。这种讨论愈发坚决,有“原生家庭宿命论”的意味。

从理论到宿命论的转变真的能解决人们的问题吗?这也引起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反思。

彭开平教授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他是最早赴美研究心理学的中国学者之一。 2021年8月接受某杂志采访时,他用“偏见”一词来形容当前社会原生家庭争论的盛行。彭教​​授认为“人是由未来决定的,而不是由过去决定的”。一则标题为“原生家庭论有误”的视频内容立即在网络上传播,引起网友讨论。

一位名叫“小不完”的网友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理想化。 “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大的影响,它不是靠向前看就能理解和解决的。”也有网友表示,何认为“这是一种‘凡尔赛’正能量”。

彭教​​授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争论。在20多年的研究中,他深信积极心理学能够激发人们对未来的向往。真实故事计划联系了彭开平教授,请他详细阐述“原生家庭论不能决定个人的未来”的观点。

以下为真实故事计划与彭开平教授的对话。

真实故事计划:“原生家庭”理论最近被人们频繁提及,作为解释自身生活处境的原因。您对这一趋势有何看法?

彭开平:人们一般都会探索自己的边界。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开始通过认识父母的特征来认识自己的特征。

原生家庭确实对人的发展有影响。我曾经接待过一位高中生的家长,他说他的孩子患有抑郁症。他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愿意去上学,也不想见任何人。后来我才知道,孩子之所以不肯上学,是因为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讲毕加索的画,说:“毕加索的画没什么了不起的,连小孩子都画得出来。”当时班上很多同学都表示同意。老师说的话。该学生觉得老师不尊重历史事实和艺术,反而在课堂上说三道四,这让他很生气。

下课后,他向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众人都觉得他大惊小怪,认真起来也无趣。孩子回到家后,向母亲吐露了心声。没想到,她的母亲并不理解也不赞成他。

我读了这个学生写的作文,发现他是一个有自己世界观的孩子。他生活在单亲家庭,由母亲抚养长大。他的母亲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他也非常严格。从小到大,她很少和他聊天、谈心,只是要求他无论做什么都得听从安排。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逐渐陷入消极情绪。

但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也并非真的无法控制。如果过分强调,变成“宿命论”,那就不对了。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会不断发现自己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逐渐脱离父母的特质,发现“自我”。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成熟过程。在这个时期,我们会逐渐不再认识父母的价值。生活方式和哲学。但我们必须在父辈的反思和批评中找到一种平和与平静,不能沉迷于批评和冲突。

图片|彭开平教授谈原生家庭

真实故事计划:您提到“过分强调原生家庭”,不知道这会给人们带来什么?

彭开平: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本身是积极的。因为它让人们开始关注“过去”与人的关系,以及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以原生家庭作为归因结果,也能产生短期的心理安慰。例如,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一小部分人发现自己很累,跟不上。他们认为是父母没有让他们足够富有,是家庭没有让他们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这样的责任转移会暂时调节情绪。

在当今社会,“内卷”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体验。我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与成功人士的反差越来越强烈,对我们的刺激也越来越强,夸大了“不知不觉中,你的同代人会抛弃你”的焦虑。一方面有难以适应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容易归属于原生家庭。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这种“原生家庭宿命论”的心理安慰之中。



但我们不能止于对原生家庭的批判,沉迷于原生家庭的宿命论。感觉一个人的一切都是原生家庭决定的,我们也逃不开原生家庭决定的事情。它相信你的一切都是过去注定的。但相反,人的一切都是由未来决定的,而这个未来需要人去奋斗、运筹帷幄、谋划。这些是积极心理学批评原生家庭理论的部分。

我们需要超越这种宿命论。

我们的原生家庭可能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但我们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意义在于,我们中的许多人将为我们的下一代创建“原生家庭”。如果我们改变,我们创建的家庭可能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原生家庭。

打个比方。 “鸡宝宝”是父母内卷造成的。一些相信原生家庭论的父母,意识到自己过去是在“鸡宝宝”的观念下长大的,但他们仍然不由自主地选择养育“鸡宝宝”,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用自己的父母抗拒做“鸡宝宝”。父母。选择当“鸡”的孩子之间的冲突,给原生家庭带来了新的风险。

题外话,所谓“为了孩子好”,本质上就是“为了自己好”。这背后真正的心理动机是为了给自己一种心理安慰。

有些人甚至把养育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借口。他们会说,“我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至少我还养育了孩子,我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这是一种非常强的舒适感,并且具有保护作用。就像人们常常需要为自己的生活找一些借口一样,“鸡宝宝”也是家长面对焦虑时的一种自卫机制。

图片| 《小小的愿意》剧照

真实故事项目:网络上曾经有一个名为“父母很坏”的讨论组,约有10万名成员。

彭开平:“父母都是灾难”这句话肯定是不准确的。世界上有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有很多人不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爱。

在相信“父母是洪水猛兽”的群体中,有的人确实被父母伤害了,有的人通过类似“原生家庭决定未来”的观点为自己目前不如意的生活状况找到了心理安慰。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认识方式会导致个体的报复心理和行为。一旦这个人采取行动,就为时已晚。

我们很难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是在父母打压、批评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很难改变这个事实,但如果我们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真实故事计划:不同的时代将如何影响当前“原生家庭宿命论”的演变?

彭开平: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自然会影响他们组成的家庭。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我的祖先和几代中国人都生活在一个贫困的时代,甚至一度连饭都吃不饱。我们这些怕穷的人,自然会有物质匮乏带来的恐惧和担忧。体现在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上,我们更加执着于制度,相信奋斗,相信用手创造。

对于80、90、2000年代出生的孩子来说,关系到生存的贫困不再是威胁,他们不再对物质有深切的忧虑,可以追求个性、欲望的释放、个人的成长。自由。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个人对家庭的依恋受到了影响。我们这一代人非常相信父母和家庭,觉得即使外出打工失败,也可以回到家人身边;但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孩子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可以比父母过得更好。更好,因为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沟通经验。他们发现“原来父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坚强、有能力、可靠”。这种依恋观念的转变也加剧了他们对原生家庭的反思、批判和冲突。

真实故事项目:有关原生家庭的心理学理论是否在演变?

彭开平:最初,国内外很多流行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师受到早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认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会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难以撼动。因此,在咨询过程中,这种说法被夸大了。其实我觉得这已经不符合现在心理学的新观点了。

真实故事项目:请告诉我们。

彭开平:过去我们一直认为人最大的本性就是善于总结经验并不断成长。但现在人们发现,人们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对未来的想象力。当一个人面对对手扔出的一块石头时,一个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其未来轨迹的人显然比一个完全没有预见能力的人更有可能生存。因此,进化选择了具有预见未来能力的人。



根据现有经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入计算和学习过去的国际象棋记录来击败冠军棋手。人类无法像机器人一样计算,因为他们对过去的记忆是有限的。但人类有一个机器人没有、其他动物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向往。

例如,你可以说“看梅花解渴”。人们还没见过梅林,就通过吃李子的想象而垂涎欲滴。机器可以详尽地分析过去,但面对未来,只有人类才能获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吸引力。

因此,原生家庭宿命论的错误在于“人的一切都是过去决定的”。事实上,人是由未来决定的。选择这个未来的权利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我们需要奋斗和生存。我认为,启发未来的力量对生活来说比过去的经历更重要。

真实故事计划:这种对未来的积极憧憬对于真正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的心理创伤很难治愈。

彭开平:当然可以,但是认识到心理创伤的根源,有改变的意识已经是第一步了。

采取行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变你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如果您已经有了孩子,请改变您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如果你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批评​​中,那么现在你可以专注于表扬你的孩子。如果你小时候父母总是忽视你,那么现在每天至少留出1个小时与孩子交流。过去的事无法改变,而改变别人也很难。我们首先可以转变观念。

所以让我特别着急的是,因为我们很多朋友从来没有学过心理学,所以他们更容易相信各种“教育者”的经验和建议。然而,过去的具体案例无法重复,其他人的成功经验只能激励其他个体,所以“经验”可能是错误结论的集合。

我在写《孩子的品格》这本书的时候就提到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注重体验。想想你养过多少个孩子,教过多少个学生,当过小学校长,你自以为了解孩子,其实你了解的是你自己经历的总结,不一定是科学结论。

“挫折教育”影响了几代中国家庭。我的一个学生说,他小时候做事总是很努力,这样当他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就可以对他表扬和赞赏,鼓励他。但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没有得到任何称赞。即使他高考考上了清华,他的父母也只是对他说:“你本来可以考上清华的,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后来,当他获得博士学位时,他无意中发现父母很认可他,但担心表扬会让他骄傲,所以故意摆出一副不满的样子,希望能激励他追求卓越。所有的时间。这位学生告诉我:“当我得知这个情况时,我不但没有感激他们,反而有一种怨恨的感觉。”

图片|彭开平教授正在授课(图片来源为受访者微博)

真实故事计划:您刚才说,孩子小的时候,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认知界限是模糊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在冲突中更加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除了依赖之外,有更多的选择他们的家人。可能,比如选择你的愿景和对未来的向往。

彭开平:是的。许多人将生活比作自我发现的过程。这里的“自我发现”是指寻找一个独立于父母之外的自我,主动选择不以父母的特征来定义“自我”。

真实故事项目:一位读者在对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一书的评论中写道,“两代人的灵魂生活在一个人身上”。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彭开平:这种警句式的总结总是显得很有见地。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推论,他们真的是两代人吗?父母受父母影响,父母也受父母影响。四代人也能这样说吗?

一个人身上会有很多代的灵魂,不仅有父母的影响,还有祖先留下的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中,其中包括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社会对方方面面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我们的父母。

文化总是宏大而微妙的。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中很难想象和发现,但说到“家庭”就更容易理解了。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家庭和其他家庭的差异,然后把不满意的、无法控制的、有压力的因素归咎于自己的童年经历和自己的家庭。这也是“原生家庭”的讨论演变成“原生家庭宿命论”的原因。

真实故事项目:据2021年统计,年轻人结婚意愿持续下降。您如何看待一些人对组建新家庭和成为父母的担忧和担忧?

彭开平:这种担心和顾虑源于人们积极的本性,因为他们想对家人、对孩子好。

我听一些人说我们生活的社会很糟糕。担心把孩子带入如此可怕的社会是另一种罪过吗?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更适合养育孩子,因为他们已经热爱着尚不存在的生活。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时,可以选择积极面对并改变;但当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甚至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自满时,问题就更有可能出现。

毕竟,人类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物种。当我们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时,打破现有的观念,我们就能变得更加冷静。不要相信我们一成不变,我们可以选择改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15 06:22 , Processed in 0.0646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