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深入探索瑜伽修炼:从内心启发到与宇宙合一的旅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808
发表于 2024-11-28 01: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瑜伽的练习是为了摆脱自我(即小我),与更大的自我(宇宙、自然)合一。瑜伽的修行仍然以启迪心灵、领悟瑜伽的本义为重点。

——萨吉·南达《帕坦伽利瑜伽经》

1-01-第 01 02 节.mp30:00

来自郑州的瑜伽教练宇轩

总结

《帕坦伽利瑜伽经》共有196部经。传统意义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三摩地,其中提到了瑜伽理论和三摩地的最高境界。帕坦伽利或许希望在练习瑜伽之前从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一些启示。

第二部分是练习篇,包含瑜伽哲学,但更注重实际练习。本章详细解释了传统拉格瑜伽八阶段中的前五个阶段,例如练习的好处。您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克服它们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关于成就,讨论拉格瑜伽八个阶段的最后三个内部阶段以及对于专注的练习者可能增加的能量和成就。

最后一部分是解脱篇,从宏观、深入的哲学角度探讨瑜伽。

没有人知道帕坦伽利出生于何时,也无法证实他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共用帕坦伽利这个名字。据推算,《瑜伽经》出现的年代应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计算。无论如何,拉格瑜伽可能不是他发明的。相反,他组织和编辑了各种现有的瑜伽概念和练习。从此,他被称为瑜伽之父,他的《瑜伽经》是一切瑜伽的基础。作为禅宗的根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无数的门派和门派。

Raga Yoga,也称为  Yoga,在 196 节短诗中包含了其目的、所需的练习、沿途遇到的障碍、如何消除障碍以及对练习所获得的结果的精确描述。

三摩地章

什么是瑜伽?束缚心灵的改变就是瑜伽。

什么是改变主意?比如,一个囚犯感觉自己被困在笼子里,渴望被释放,但看守不就和囚犯一样了吗?也在监狱里。有什么区别?犯人把它当作监狱,看守把它当作工作。如果犯人把它当作改正错误的地方,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的心理态度不同。所以,外在世界的差异,都是心的结果。如果你感到被束缚,你就会被束缚。你必须控制你的想法,把它们变成你想要的。

当你能克制住内心的变化时,你就是真正的自己,永远能看到自己的身心在眼前行动。我们经常这样表达自己的身份,我是一个男人,我是一个有钱人……但其实你我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退回到最小的组成部分,我们都是原子和能量。同样的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我们给它起不同的名字,所以形式名称只是能量的不同翻译。瑜伽科学家认为,能量背后的不同形式是一种不变的意识或精神或灵魂(真实的自我)。

当心无法克制的时候,真实的自我就不会体现为能量,而是会随着心而改变。有了偏见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就会有颜色。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思想的改变呢? A、前世的经历、生活常识、学习积累等等,给心灵蒙上层层所谓的知识,会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B 错误的认知,错误地识别某事。比如,被蛇咬一次,十年怕井绳。 C 幻觉想象,没什么,只是创造一些想象。比如,在一些狗血电视剧情节中,男女主角凭空产生误会。 D睡眠,虽然此时处于无意识状态,但潜意识仍然清醒,心灵仍然会受到影响和改变。 E记忆、过去的经历以及尚未​​忘记的事情,都会影响心灵的变化。

既然我们已经看到心可以改变,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如何控制它的改变。 A、持续练习:长期、不间断、认真、热情,即耐心、热情、自信地练习。 B 一般不持久。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意识,对所见所闻的事物不产生欲望,这就是不执着。所有的欲望都是有颜色的。一旦你的心有颜色,你的心就无法休息。带着无法休息的心态练习瑜伽是没有办法稳定自己的。 C. 最高境界(三摩地),即你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欲望或欲望。这时,你会找到真正的自己,能量层面的自我,更好地享受这个世界。

三摩地的最高境界(指禅定及其变化,即禅定者、禅定基础、禅定不异而融为一体)分为显定和无意义三摩地。显三摩地又分为整体三摩地(推论三摩地)、微妙三摩地(内省三摩地)、精神三摩地(喜悦三摩地)和个人三摩地(纯粹自我)三摩地。经过长期的练习,你可以停止心的变化,进入不明显的三摩地。

上面这段话可以翻译为,冥想分为明显的和不明显的。非凡的冥想是专注于物质事物;关注看不见的实体、抽象的事物,如白色、红色等;专注于幸福,没有任何歧视;专注于“我”,你就在那里,不知道其他任何事情。有意义的沉思是一个向内走的过程,不是发展,而是深入。

在不起眼的冥想中,连自我的感觉都不再存在。在这种状态下,只有意识,没有其他东西。你要充分认识自然(自然是体内一种潜伏的力量,就像发电机不转时就不能产生电,但电机一开始转就产生电),然后控制它,然后把把它放在一边并得到缓解。明显的沉思和冥想需要不断的练习来控制电机的转动。在不起眼的沉思冥想中,你可以跳过马达,转身看到天人合一的真实自我。

如何达到三摩地的境界?详情请参阅第 21-28 节。

修习三摩地的障碍:分心和精神焦虑。

如何预防障碍的发生?详情请参阅第 32-40 节。

以下为三摩地经



1.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瑜伽

2. 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

3. 然后观者(真实的自我)安住于他的纯净本性中

4、其他时候,当真实的自我离开纯粹的本性时,它就会随着灵魂的变化而变化。

5、灵魂的变化有五种,包括痛苦的和非痛苦的。

6、五因:正知、邪知、妄想、睡眠、记忆

7. 正确知识的来源、直接感知、推论和经文、真实、确凿的真理证据

8、误解的产生是因为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不是基于真实的形象。

9. 仅仅听到言语或看到某些现象而产生的幻觉没有真实的根据。它们被称为幻象和幻象。

10、心神变化因睡眠而处于无意识状态

11、当心因事物而改变时,过去的经历和没有忘记的事情就会回到意识中。这就是记忆。

12、通过不断修行不执着,可以抑制内心的变化

13、不断地修行,不执着,努力稳定心的过程,就是为老师修行的。

14、当你长期刻苦练习,不间断,用尽全力和热情,练习就会扎实。

15、能控制自己的意识,对所见所闻不产生欲望,就是不执着。

16、了解了真实的自我之后,你就可以对任何事物都无欲无求,甚至对内在的本性和特质也无欲无求。这是不执着的最高境界。

17. 善行三摩地可以从推理、内省、喜悦和清净自我中生起

18、坚定不移、持久的联系可以终止心灵的变化,只留下印象。这是另一种三摩地, 三摩地。

19、紧紧离开肉身,达到神的境界,或者与自然融合的人,都是重生的。 20. 对于其他人来说,非显而易见的三摩地可以通过信仰、记忆和沉思的力量,或者通过洞察力来实现。

21、对于那些非常热心、愿意修行的人来说,很快就会达到三摩地的境界。

22. 成功所需的时间取决于你的练习是否经过基础、中级、强化和进一步步骤。

23、或者虔诚地祈祷,将自己奉献给神,达到三摩地的境界。

24. 神是至高无上的真我,不受任何内心烦恼、行为、行为后果或欲望的影响。

25. 在他身上,全知者的所有根源都能得到充分揭示

26、时间无条件证明,即使是最古老的老师,它也是老师。



27. 至高神的字面意思是神秘的声音“OM”

28. 反复背诵并思考其意义更有帮助。

29.这种练习将使所有障碍消失,你会发现你内在的知识

30. 疾病、迟钝、疑虑、懒惰、懒惰、欲欲、邪见、基础不牢固、倒退,这些都是心散乱的障碍。

31、当精神不安时,随之而来的是悲伤绝望、身体颤抖、呼吸困难。

32、为了防止障碍和其他执着的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专注于一件事去修行。

33、培养友善的态度才能获得幸福,对不幸福的人要仁慈,快乐有善德,忽视邪恶。这样,心才能保持不受干扰的平静。

34、如果你想保持冷静,也可以通过呼气、屏住呼吸来控制。

35. 另外,专注于感官意识也可以平静心灵

36. 另外,专注于内心的至高无上的喜悦之光也可以平静心灵。

37. 或者,通过专注于伟大的心灵,你将能够完全摆脱对感官事物的执着。

38. 或者,专注于梦和深度睡眠的体验

39. 或者,以任何方式冥想来提高自己

40. 慢慢地,一个人对注意力的控制可以从最小的原子扩展到最大的无穷大。 41、正如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可以通过接近天然纯净的水晶来提取出来一样,瑜伽练习者的心灵变化也会逐渐减少,变得清晰稳定,达到认知者的认知。事物和知识之间没有区别。冥想的最高境界是三摩地。

42. 当三摩地的名称形式与知识结合时,称为沙三摩地,或合理三摩地。

43、当记忆被净化,专注事物的知识单独闪耀时,其名称和特征就没有区别。这就是你的无明三摩地吗?或名无理三摩地

44. 同样,如前所述, 和  都没有得到回应。三摩地是专注于微妙元素的修行。

45. 专注于细微的事物,最终会回归到一种不可定义的状态(本性清净)

46、以上三摩地都还有欲望的种子,可能会让你陷入困境,或者让你受到干扰。

47. 在三摩地()的最高境界中,真正的自我实现闪耀

48.这是绝对真实的意识

49. 这个特殊的真理与听闻、研读经典或推论所得的知识完全不同。

50. 此三摩地所产生的印象会消除所有其他印象。

51.当这个印象被消除时,所有的印象都被消除了,这就是无欲种子的三摩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汇智】 ( 京ICP备20013102号-17 )

GMT+8, 2025-5-7 04:07 , Processed in 0.1821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